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惯性
李庆钢
每天的17∶30分,我们乘坐的班车在下班号响后会准时驶出厂门,出了厂门的右侧有个站,这儿是机关干部的上车点。
由于班车从我们车间始发,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便有了固定的座位,一个位于车尾、靠窗的单座。而每天经过厂门口停站时,总会上来一个人,站在我边上,伸出一只毛茸茸的手抓住扶手。从那一身将校呢的制服上,我了解到他是厂武装部长,姓王,今年初刚转业到我们厂工作。
有一天,我无意看到了他的脚。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他身体侧向前方,竟保持立正的姿势乘车!除了右手必须要抓扶手,可说是一个军人的标准站姿。数月来,他的姿势一成不变,即便有空座他也不坐。有几次我叫他坐,他笑笑说:“站习惯了。”兵习难改啊!你看其他一些站着的人,不是叉开腿,就是找个能靠能蹬脚的地方,晃晃悠悠,来回换着脚休息。要知道,从工厂到生活区有20分钟的路程,碰上堵车,半小时到家是常事。
那天,班车上路不久,突然遇见一个横穿马路的小孩,司机一个紧急刹车,在小孩前面停住了。车里的人却“哇”地叫成一片,十几个站着的人被巨大的惯性摔成一团,惟独王部长稳稳地站住了。显然,惯性的力量被他的手以及正确的站位抵消了。
我们看着摔成一团的人笑得前俯后仰,但王部长在扭头看了一眼后,竟是一脸痛苦的表情,闭上了眼。我对他说:“是看不惯我们幸灾乐祸?”他说:“不是。”我又说:“是为那个无知的小孩生气?”“也不是。”“这么说是为了司机的臭技术?”他又摇摇头。“那为什么?”“我想起了我的一个战士。”于是,他跟我讲了这么一件事。
“1995年6月,我在广东潮州地区武警某部当排长。一天,我们接到上级命令,要全副武装在半小时之内赶往20多公里外的某地,参加追捕持枪歹徒的战斗。我带领全排迅速上了一辆卡车,大家脸朝前,随意地站着。我看着手表,催促司机快开。兵贵神速,终于在28分钟多一点赶到了目的地。就在这时,司机一个紧急停车,全排的人被巨大的惯性甩向了前排,摔成一团。当我们一个个从被压着的人身上爬起来后,我发现——”王部长说到这里,声音有些哽咽,“我们的一个小战士被压在最下面,到在了血泊中。由于惯性造成的混乱,有个战士枪上的刺刀无意中恰好刺中了他的腹部。当我们手忙脚乱送他到当地医院时,他已停止了呼吸。”
听了这故事,我惊呆了。“怎么会出这种事?后来呢?”
“经过军法部门调查,这是一起意外事故。处理结果是,那个肇事的战士受了处分,复员回家了。司机因操作不当,也被取消了驾驶资格。鉴于领导责任,我也受了处分。我愧对那两个战士的父母。特别是死亡的战士,他才十七岁,还没尝过恋爱的滋味,就这么在一次交通事故中死了。惯性断送了两个战士的前程,可我怎么会想到惯性也会死人呢?经过这次事故,我向部队建议:武装乘车时必须收起刺刀,身体侧向前方,保持正确的站姿。载人时,车辆必须要装棚杆,便于扶手。这样,一旦遇到紧急制动导致惯性的力量,可迅速转移重心而不致于摔倒……”
我们静静地听完这个悲痛却不壮烈、颇耐人寻味的故事。人的生命是脆弱的,甚至是一次无意的惯性也能夺取一个人的生命。而有一个人因为惯性的教训却养成了一种习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习惯。
(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
小说题目为“惯性”,却一直到第4段才写到“惯性”,前三段有什么作用?
试分析王部长的形象特点。
本文题目有什么作用?试加以分析。
小说中王部长讲了一个“颇耐人寻味的故事”,这个故事有哪些“耐人寻味”的地方?我们能从小说中获得哪些启示呢?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电影魔术师
卓别林于1889年4月出生于英国的伦敦。他的父亲是个出色的喜剧演员,母亲是一位歌唱演员。卓别林的童年是在伦敦东区的一个贫民窟里度过的。卓别林生逢英国历史上一个极其艰难的时期,经济萧条,失业的工人成群结队地游荡在街头。
伦敦的街头是繁华热闹的,生活是五光十色的,从清晨直到深夜都充满了喧嚣。卓别林正是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学到了很多东西。那些举止矜持的小店铺老板和身体孱弱的小职员们,讲究地穿着一身长襟窄肩的礼服。码头工人和工厂工人衣着破旧,衣服大都不太合身,不是过于瘦小,就是过于肥大。很多工人的头上都戴了顶微微卷边的小破礼帽。
伦敦街头的一幕幕,都永远留在卓别林的记忆中,成为他日后从事电影创作的形象宝库。
每到夜晚,伦敦街头的小酒店和咖啡馆便喧嚣起来,俏皮话和欢笑声此起彼伏。卓别林就是在这些“下层人民”的熏陶下,培养出了过人的幽默感。
卓别林每天在街头上游逛,在他眼里伦敦街头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卓别林最喜欢跟在街头音乐家的后面,听他们用黑管和手风琴演奏各种乐曲。他觉得音乐真是个神秘的东西,里面蕴涵着动人的力量。有一天,街头音乐终于激发起他想跳舞唱歌的欲望,他不由自主地跟在乐师后面手舞足蹈、翻起筋斗来。以后他经常模仿那些街头艺术家的样子,在小酒馆里唱歌,他滑稽地模仿当时一些著名歌唱家的唱腔,然后拿着帽子绕听众走一圈讨几个小钱。
当卓别林把挣到的钱交给母亲时,母亲落了泪。看到孩子小小年纪就在街头卖艺,为她分担生活的重负,她又伤心又感动。她觉得孩子既然上不起学,早早掌握一门谋生的技艺也很好,于是就向卓别林传授了不少表演技艺,特别是在模仿艺术方面花费了很多心血。
其实,卓别林向母亲学习演技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他很小的时候就留心观察母亲练功时的手势和表情。卓别林的母亲是一位善于运用面部表情的演员,她练功时也很勤奋。当她还没有失业时,演出间歇,她常常站在窗口,模仿过路人和街头小贩的姿势、眼神和面部表情。每当这时,小卓别林就站在母亲身后模仿母亲的各种动作和表情。卓别林晚年时非常感激地提到自己艺术上的启蒙老师——他的母亲:“我留心观察母亲,不仅学会了用手上的动作和面部的表情来表达感情,而且能探索到人的内心世界。母亲的观察力是惊人的……善于观察人,这是母亲教我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本领,因此我能看出人们身上那些细微而可笑的特征,然后把它们模仿出来,使人们发笑。”
卓别林在街头和小酒馆里演出了好几年,每天只能挣到可怜的几个钱,可这种演出却锻炼了他的表演技巧。一天,卓别林在一个街头艺人手风琴的伴奏下载歌载舞,例行每天的演出,一个业余歌舞团的组织者——小学教师杰克逊偶然经过这里,发现了这个表演出色的孩子。杰克逊从街头带走了卓别林,领他步入舞台生涯。卓别林跟随杰克逊的歌舞团演出了两年,他们的足迹遍及英国各地。
卓别林的演出收入除了养活自己和母亲外,还有些节余。当他终于得到一个去专科学校学习的机会时,就用这笔钱付了学费。这一年卓别林15岁。这个学习机会是他用辛勤劳动换来的,他当然特别珍惜。他过去在演出间隙也曾努力学习过文化知识,在后台的演出道具箱子上学会了看书写字。进学校后,他学习更刻苦了,读了许多文学名著,特别是熟读了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调节脑子,他学会了拉小提琴,并热爱上了这种乐器。在以后拍摄电影时,卓别林把小提琴当做一种重要的演出道具,曾在多部影片中使用过。卓别林在专科学校学习了两年,打下了很好的文化基础。
1912年,卓别林随卡乐诺哑剧院到美国进行巡回演出。在美国,卓别林观看了当时还处于萌芽时期的电影,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加入到美国电影界,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
卓别林一生共拍了79部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位电影评论家曾这样评论他:“当他笑的时候,全世界许多民族和国家跟着他哈哈大笑;当他悲伤的时候,全世界都回响着悲伤的哭泣声。他小小的手势也会那样轻易地激起人们的感情……他的确称得上是一位电影魔术师。”(选自《世界名人》,有删改)
文章第2自然段中的划线部分的描述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电影评论家对卓别林“他的确称得上是一位电影魔术师。”的评价说明了什么?
你觉得卓别林在逆境中获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诗歌的神韵
①神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为清初王士祯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
②王士祯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神韵的概念并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说法,只是大体上用来指和形似相对立的神似、气韵、风神等一类的内容。到王士祯时,他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了出来。王士祯所提出的神韵说的根本特点是,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
③神韵为诗中最高境界,王士祯提倡神韵,自无可厚非,但并非只有空寂超逸,才有神韵。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可见神韵并非诗之逸品所独有,而为各品之好诗所共有。王士祯将神韵视为逸品所独具,恰是其偏失之处。
④王士祯对严羽的“以禅喻诗”或“借禅喻诗”深表赞许,同时更进一步提倡诗要入禅,达到禅家所说的“色相俱空”的境界。他说:“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还说:“诗禅一致,等无差别。”他认为根植于现实的诗的“化境”和以空空为旨归的禅的“悟境”,是毫无区别的,而最好的诗歌,就是“色相俱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逸品”。从诗歌反映现实不应太执著于实写这一点讲,他的诗论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说,他是以远离现实为旨归的。
⑤关于诗歌风格,王士祯推许“冲淡”“自然”“清奇”三品,而不提“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他反对诗歌“以沈著痛快为极致”,一再强调严羽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和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并认为“唐诗主情,故多蕴藉;宋诗主气,故多径露”。最明显的是他对几首咏息夫人的诗的评论,有评论认为杜牧的“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是“正言以大义责之”,他颇不赞成;他认为只有王维的“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才“更不著判断一语,此盛唐所以为高”。正因为如此,所以王士祯撰《唐贤三昧集》时,竟不选李白、杜甫的诗。
⑥在王士祯之前,由于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运动,言必汉、魏、盛唐,造成了诗走向肤廓、貌袭的流弊,而公安派矫正前后七子之失,其弊又流于浅率。王士祯企图矫正两派之失,提倡神韵说,倡导诗应清远、中淡、超逸,在表现上应含蓄、蕴藉,片面强调诗的空寂超逸、镜花水月的境界,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他反对现实性强的诗歌及“沈著痛快”、酣畅淋漓的风格,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这又导致诗歌走上了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神韵说是王士祯第一个提出来的,之后便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
B.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把诗歌分为九类,其实每一类诗歌中的精品都讲求神韵,并非诗之逸品所独有。
C.严羽提出“以禅喻诗”的诗歌理念,王士祯很赞同。
D.从“含蓄、蕴藉”的角度来讲,同是咏息夫人的诗歌,王维的诗比杜牧的诗确实更胜一筹。

E.明代前后七子和公安派都曾对诗歌进行过改革,只有王士祯的神韵说矫正了两派之失,让中国诗歌重新回到良性发展之路。
下列诗句中,符合王士祯“神韵说”的创作主张的一项是()

A.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B.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C.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D.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无题》)

王士祯所说的“神韵”与前人谈到过的“神韵”有什么不同?(4分)
作者对王士祯“神韵说”作何评价?请分条简答。

沉船
——为邓世昌而作
高洪泼
三十九岁的年龄,你已为国捐躯了①。你沉入一片浓且稠的黑暗中,咸腥的海水呛入你的肺,你吐出最后一个含氧的气泡,努力争大双眼,想最后看一看你的致远舰,你的龙旗,你的被火炮熏黑了脸膛的部属们,以及那只挥之不去的爱犬。可是你已经望不见这一切,你摇摇头,想赶走罩在眼前的无边的黑暗,可惜你连这点力气都没有了,残存在大脑中的最后一点意识正渐渐消散殆尽。
海水再次涌入你的鼻腔,黄海的咸且腥的水。海水吞没了你,你已不再有任何知觉。一尾小鱼从你的鼻尖游过,他的尾鳍掠过你的睫毛,你努力想再看一眼这生活了三十九个春秋的世界,可是,一切都已杳然远去。
一座海是一座坟。
惟有这样的广阔墓地,才可以安放你的灵魂。一个舰长不屈的灵魂,一个十九世纪中国武士英武豪壮的灵魂,一个为了军旅的荣誉、为了祖国和朝廷的光荣而舍命相搏的灵魂。
以你的游水技能,再加上你身旁游动的伙伴和爱犬,你完全能够借助自己和别人的力量活下来,可是你断然拒绝了这种选择。人在舰在,既然生死与共的致远号已沉入水中,那莫名的悲愤想必让你痛不欲生。你恨狡猾的敌手吉野最后施放的那枚鱼雷,也恨自己躲闪不及,壮志未酬。弹尽后的最后一击,大无奈和大无畏的一击,被敌手的鱼雷无情的阻隔了,否则,舰与舰相撞的刹那,定然是惊天动地的另一种景象。
邓大人就这样走了②。
致远舰就这样沉没了。
人类与海洋游过千丝万缕的联系,沉船是割断这种联系的最残酷的方式之一,尤其是海战中的非自然沉船。写到这里,偶翻《清稗类钞》(注)第六册,内有《邓壮节阵亡黄海》,可以作为这篇短文的古典式收尾:
“光绪甲午八月十七日,广东邓壮节公世昌乘致远舰与日人战于黄海,致远中鱼雷而炸沉。邓死焉。先是,致远之开机进行也,舰中秩序略乱,邓大呼:‘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奚事纷纷为?况吾辈虽死,而海军声威不至坠落,亦可告无罪。’于是众意渐定。观此则知邓早以必死自期矣。邓在军中激扬风义,甄拔士卒,有古烈士风,凄怆激楚,使人雪涕。”
甲午海战,邓大人的部属是有幸存者的,冰心老人的父亲便是其中之一,可见,邓世昌是完全有可能游上岸的。但他断然选择了死亡③,“今日之事,有死而已”,何等的凛然豪壮!谁说千古艰难惟一死,邓世昌沉海的选择,在我看来自然而然,较之《泰坦尼克号》男主角的情意缠绵来,更惨烈更悲壮也更具男儿血性!
邓世昌的爱犬最后也随他而去,据说这只通灵性的狗一直想救它的主人,衔着他的衣袖不肯松口,邓世昌断然推开了它。当他们的目光对视的时候,这只小狗想必也读出了主人必死的决心,于是,它便以身殉主了。这只小狗不见诸正史,电影《甲午海战》中也缺少了这一笔,可我相信这是历史的真实。
致远号巡洋舰的沉没,是北洋水师耻辱的败绩,是大清帝国无奈的衰落,但对邓世昌个人而言,则是另一种意义的永生。
三十九岁的邓世昌,邓壮节,以辽阔黄海作为自己灵魂的栖息地,一任浪花飞溅,激情澎湃,直到一个又一个世纪……
注:《清稗类钞》,清代掌故遗闻汇编,编者态度较严肃,可补正史之不足。
用自己的话概述“那莫名的悲愤”指的是什么?

《邓壮节阵亡黄海》这段引文,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文中划线的三句话都写了邓世昌的死,请按要求完成题目。
(1)“你已为国捐躯了”,此句使用第二人称,有何作用?

(2)“邓大人就这样走了”句中“这样”一词指代什么(用原文词语作答,限用4个字)?有何作用?

(3)“他断然选择了死亡”句中“断然”一词有何作用?

展示中国文化
“软实力”是时下一个热门词汇。软实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要依靠文化产业。因为文化
产业的消费过程,就是价值认同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精神
内涵、价值内涵。
我们的文化产业,特别是电影、电视等受众面广的文化产品,应该向世人展示中国文化
和历史中健康的东西,正面的东西,美的东西。
我不是说中国文化和历史中没有不健康的东西,负面的东西,不美的东西,当然有。然
而,中国文化从总体上是健康的,是美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大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民族。
我不赞成有的人以偏概全、以丑为美,把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阴暗的、丑恶的、血腥的东
西,加以放大、渲染,或者把中国人一个一个描绘成发呆的模样,这样的所谓作品,怎么可能得到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向往,怎么可能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呢?我们的文化产品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文化的时候,要力求提供一种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度认识。
介绍中国文化,当然要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要介绍各种文化遗产。但同时,更要展示在这些文化遗产后面的东西。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价值。例如,从杨柳青年画的欢乐喜庆,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平安、富足生活的强烈愿望;从青州佛像的微笑,可以看出,中国人无论是在太平岁月,还是在苦难岁月,都能保持乐观、从容的气度;从江南园林可以看到中国人优雅的生活品住和美感世界。这样展示出来的中国文化,有活的灵魂,才有深的认识,才能照亮中国文化的本来面貌,并释放出无穷的意味。
我们文化产品要特别注意展示中国文化中体现人类普世价值的内容。
那些最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往往体现我们民族的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而且也最能
体现全人类的普世价值。人们常常说的普世价值并非就是西方价值。比如,我们从孔子的
《论语》和天坛建筑,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的心境;从万里长城到郑和下西洋,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和平的永恒祈求;从20世纪老上海的开放活力,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普世价值,需要着重展示、照亮。
我们的文化产品要特别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实践,要展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态度、生
命情调、人生愿望和追求。例如,从《清明上河图》中宋代都城老百姓那种快乐的气氛,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和谐生活的满足;从中国人在弹琴、下棋、饮酒、喝茶时的诗意氛围,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追求。普通老百姓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愿望和审美情趣,对一个民族生存和历史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都能承受,这和老百姓的内在心态密切相关。
总之,我们要提升软实力,就要使文化产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引导整个社会,同时,向世界显示中国人高尚的精神世界和优雅的精神趣味。
(节选自《人民日报》作者:叶朗)
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6分)

A.提升软实力,依靠的是文化产业,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特别是电影、电视等受众面广的文化产品。
B.作者认为渲染、放大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阴暗的、丑恶的、血腥的东西的作品,使得中国文化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同。
C.介绍中国文化,要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介绍各种文化遗产,这样展示出来的中国文化,才有活的灵魂。
D.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中国特色的往往体现我们民族的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而且也最能体现全人类的普世价值。

E.弹琴、下棋、饮酒、喝茶的生活实践,展示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态度、生命情调、人生愿望和审美追求。
依据文章内容的理解,下列材料中不符合文中列举的“普世价值”的一项是( )

A.《庄子》中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意识
B.玄奘大师和义净大师先后赴印度取经
C.《孙子兵法》《韩非子》中揭示的“兵不厌诈”的思想。
D.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独腿人生罗伟章
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别墅是为有私车的人准备的,因此与世俗的闹市区保持一段距离。我没有私车,只得坐公车去,下车之后,要到朋友的别墅,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四十分钟。眼看约定的时间就快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体谅我的窘迫,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三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问了价。“五元。”车夫说。我当然不会坐,可四周就只有这辆三轮车。车夫见我犹豫,开导我说:“总比坐出租合算吧,出租车起价就是六元呢。”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五元再加一元,就是三元的两倍,这个账我同样会算。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三元。”这样,我高高兴兴地坐了上去。
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五块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三元呢。”他说,那是因为你下公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三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就只收三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语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看了看他。他穿着这座城市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五十岁以上的年纪。
车行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人的三轮车那么平稳,而且,车轮不是向前滑行,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
他失去的是右腿。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为了让车走得快一些,臀部时时脱离座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
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我觉得我很不人道甚至卑鄙。我刚三十出头,有一百三十多斤的体重,体魄强壮,而他比我大二十多岁,身体精瘦,且只有一条腿,从他右腿并不肥大的裤管随风飘动的情形,我猜想他唯一的好腿一定瘦得可怜。然而,我却大模大样在坐在车上,让他用独腿带我前行。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胸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路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便顽固地不肯向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我的!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般固执的吗?车夫黝黑的后颈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蹿,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
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我在为他高兴,并暗暗受着鼓舞。
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来吧。”他说。
我下了车,给他五元钱。
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的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
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我的两元钱。
我正要离开时,他不好意思地说:“我本来应该把你送进门的,可是一幢高级别墅,往别墅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啊……我怕被你朋友看见……”
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天生是不太流泪的人。
朋友果然在大门边等我,他望着远去的车夫说:“你为什么不让他送进门?那些可恶的家伙总是骗一个是一个!你太老实了。”
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
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选自《第二届全国微型小说获奖作品集》,有删改)
面对车夫,“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文中画线的语段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请作简要分析。


作者塑造车夫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现实意义?请作简要阐述。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