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蒲公英》,完成后面小题。
蒲公英
那是春日的一个上午,阳光明媚,清风徐来。草绿了,花开了,那些花儿,在远远近近的绿草间里像星一样闪烁。无数老人和孩子在草里流连花里漫步,也像春天的阳光一样灿烂。
那时侯我正失意着,骑着车子在堤上乱走。一不留神,车子歪了下去,险些撞着坐在堤下的一个老人。在向老人表示了歉意之后,我没走,就坐在老人身边。
那段日子,失意就像春天的草一样在我的思想里蓬蓬勃勃。很久以来,我看见一片落叶,便伤感,觉得自己也是一片落叶。我看见一片落花,也伤感,觉得自己是一片落花。看见流水,还是伤感,觉得自己的生命就在这平平淡淡中像水一样流逝了。
老人看出了我的失意,跟我说起话来。老人说:“年轻人,怎么这样无精打采呢?”
我手里缠着一根草,在老人问过后,我晃了晃那根草说:“我这辈子将像这根草一样平凡。”
老人没做声,只是看着我。
在老人的注视下我说了起来,我说我是一个很不幸的人,初中是因一场病休学了一年。此后,学习成绩一直很差,勉强读了高中后,又没考取大学。我又说一个人连大学都没有上过,毫无疑问是一个平凡的人,我这一辈子将在平凡中度过。我还说我是一个不甘平凡的人,我从小就立下志愿,一定要让自己的人生辉煌。
说到这里我流泪了,我心里装不下太多的失意,它像汹涌的洪水,找到了决口。
老人这时开口了,老人说:“你知道你手里是什么草吗?”
“不知道。”
“它是蒲公英。”
“这就是蒲公英吗,我常在诗人的笔下见到它,可它也很普通呀。”我说。
“你没看见它开着花吗?”
“看见了,一种小花,毫不起眼。”
“是不起眼,但它也可以辉煌。”
“在诗人的笔下?”
“不。”老人摇了摇头,注视着我。俄顷,他站了起来,跟我说:“我带你去看一个地方吧。”
我听从了老人,也站了起来。
随后,我跟着老人沿着那条堤往远处走,大约二十分钟后,我看见了一个足以让我这一生都震撼的景致。那是一块很大的河滩,有几十亩甚至上百亩大。整个河滩上全部是蒲公英,漫无边际。蒲公英开花了,那些毫不起眼的黄黄白白的小花,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那样美,那样灿烂,那样妖娆,那样蔚为壮观,炫目辉煌。
一朵小花,也可以这么辉煌么?
我们再没说话,就那样伫立着,起风了,花儿轻轻地向我涌来。我忽然觉醒了,心里一下子飘满了那些美丽的蒲公英。
我觉得自己也是一朵蒲公英了!
一直到现在,那漫无边际的蒲公英还在我眼里烂漫着,而且,在那里我看见了自己。
仔细阅读文章,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那段日子“我”失意的原因。(4分)
请赏析文章第一段画线的句子。(可从修辞手法、语言特点、表达作用等方面进行赏析)(4分)
据文章内容,概括出文中“我”的心态变化过程,写在方格内。
仔细阅读文章,结合下面两句话所出现的语境,具体分析语句中两次出现的“毫不起眼”一词是否意思一致。
A:“看见了,一种小花,毫不起眼。”
B:蒲公英开花了,那些毫不起眼的黄黄白白的小花,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请谈谈对你有什么启示。
[材料一] 弱小的草呵!骄傲些吧,只有你普遍的装点了世界。 -------冰心《繁星》
[材料二] 整个河滩上全部是蒲公英,漫无边际。蒲公英开花了,那些毫不起眼的黄黄白白的小花,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那样美,那样灿烂,那样妖娆,那样蔚为壮观,炫目辉煌。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红柳的根须
安谅
  戈壁滩上的红柳是令人惊艳的植物,我虽以为太纤弱,太柔嫩,艰难地伏在地上,一阵尘沙就会把她掩埋,一阵罡风就可能把她折翻。
  戈壁是旅途中的暗淡,虽然新奇,匆匆一瞥也就足够了,恨车轮子还太慢,心早就驶向了绿洲。但红柳,却在这一片不毛之地扎根了,沙尘飞雪,漫漫时日,它们顽强坚守,不离不弃,用自己的生命和妩媚,鲜活,滋养了这个天地。
  初次见到红柳,就被红柳深深吸引。那是秋天,我刚闯入南疆,戈壁滩大海一般袒露在我眼前。干旱而又盐碱微具的戈壁上,几无生物可言。长期浸淫于郁郁葱葱的本性南方的眼睛,都有些迷茫了,面对突兀而至的戈壁,心有惶惑。但我一眼认出了胡杨,他是闻名遐迩的荒漠王者,他挺立在那里,无法言说的壮美,无所畏惧的姿态,无以撼动的坚韧,崇山峻岭一般的崔巍,仿佛饱含了日月精华,雄性傲然。戈壁,因此也显得更加粗犷和野性。瞬间,我又瞥见了那一丛丛的紫红。远远望去,仿佛是天空中的一缕缕彩云,又似乎是黑黢黢梦境里的一叶叶方舟。之后,又是偌大的一片,相互依偎形成了紫色的云团,有时又花瓣一般散落,在沙砾地上蜷伏。像一队柔美的舞蹈队员用肢体正勾勒着美轮美奂的造型,衣袂飘飘,火一样的鲜活,让我看呆了,几乎惊叫着询问,这是什么树种,怎么会在戈壁滩上如此精彩绝伦。
  从此认识了红柳,并深深为其折服。看似娇弱的身躯,至多也只有二三米高,更无粗壮的树干支撑,卷曲的枝条也是乱发似地,却像一簇簇鲜艳展现给了戈壁。
  在春天,多少流沙也掩埋不了她。她温柔中带着倔犟,执著地从沙土中探出腰肢,细柔的枝叶上,奇迹般地绽放出红色的小花,叶绿花红,装点着戈壁,也衬托着胡杨,使其显得更加伟岸挺拔。
  在我的眼里,胡杨是雄性的象征,而红柳无疑是女性之美的凝练和典范,戈壁因了红柳,仿佛才成就一个生动而完整的天地。
  后来知道,在干涸的荒漠中,红柳的根须在地底下柔韧地延伸,深深地植入大地深处,有的蜿蜒伸展于地底下,竟有二三十米之长,与她在地面显露出的纤弱的形象迥然不同,甚至于比胡杨的根须更执著、更坚韧!与土地紧紧相依,与戈壁身心相融。它吮吸的是戈壁盐碱的苦涩,却回馈戈壁天空一片温馨的飘逸。
  我说红柳是睡着的冰,是卧着的树。红柳的根蒂有多深,天地就有多大!
  在戈壁上,倘若见到那隆起的一个个土丘,那里就隐藏着红柳,她终会在某一天伸展她的腰肢,亮相她的美艳;如果你见到那红柳遍布的戈壁,沙土何等的平静和规整,那是红柳用自己的生命化解了风沙的躁动,用一片柔情挽留了绿色游移的脚步
  有一种叫做沙漠人参的植物,学名为肉苁蓉,它就寄生于红柳的根部,萌芽发育,离开红柳一步,都无法繁衍。
  有一种草叫骆驼草,也顽强地生存于戈壁滩之上,无惧风寒寂寞,只要有红柳相伴左右。
  红柳,纤弱身躯,柔媚风情,挚情禀赋,坚韧品性,令人敬佩和仰慕。她是戈壁滩上真正的强者!
毋庸置疑,缄默着的红柳还正向我们传递着更多的东西。因为,红柳不仅要用眼睛,更要用心灵去发掘和感悟。
(2013年第1期《散文选刊·下半月》)
红柳的根须有何特点?
                                   
品读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文中写到肉苁蓉、骆驼草,有何作用?
                                   
作者为什么认为红柳是“戈壁滩上真正的强者”?
                                   
“毋庸置疑,缄默着的红柳还正向我们传递着更多的东西。”你认为红柳还会向我们传递着怎样的东西呢?请谈谈你的感受。
                                 

有些时间是用来“浪费”的
游宇明
中国自古就有许多珍惜时间的格言,比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比如“时间如白驹过隙,一去不返”,比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格言都在教导我们要珍惜生命的一分一秒,使自己的人生彰显出光华。
珍惜时间当然是对的。一个人纵有惊世之才,倘若只是热衷于喝酒、跳舞、网游、搓麻将,不用心学习、钻研、工作,也不可能有什么作为。毕竟,人的任何成就都需要投入脑力和体力,而脑力与体力只有在时间的流程中才能积淀为经验、智慧、能力。鲁迅一生很短暂,但文学成就少有人企及。有人说他是天才,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将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非常珍惜时间,其他文艺、学术大家,比如徐悲鸿、朱自清、陈寅恪、华罗庚这些人,谁不是这样?
然而,珍惜光阴决不等于一天24小时都呆在书房、实验室或工地上,而是必须懂得张弛之道,该抓紧的时候就认认真真做事,该放松的时候就痛痛快快“休假”。
我们一定要留出冥想的时间。一个人能够集中精力读书、实验、创作、设计是好事,俗话说“一心不能二用”,就是说的集中精力的必要。然而,一个人专注于一件事物久了,沿一个方向想问题多了,思维容易僵化,创新想像会遇到心理定势的困扰。在这样的时候,停下手头的工作,泡一杯茶,坐在某间空房子里胡思乱想;或者干脆走远一点,来到公园某棵树下席地而坐,仰读清风俯看树影,思想会沸腾,胸襟会开阔,习惯的一些想法可能被颠覆,生命会变得更具创造活力。
我们应该保证交流的时间。人生有限,世界无涯,一个人的知识、阅历再多、才华再卓越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能够经常跟那些有品位的人聊一聊,就会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豁然洞开的世界。外向的朋友能让你感受到热情、浪漫、奔放,内向的朋友能使你领略深沉、执着、含蓄;喜欢行走的朋友可以告诉你新的经历、新的发现,流连书斋的朋友能使你感到学养的厚重和思想的魅力……世界上的礼品千千万万,没有一种礼品比思想交流更低廉、更持久。
我们必须划出锻炼身体的时间。有句老话叫“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此话有点意识形态化,但它说清楚了一个意思:没有健康,什么都干不成。人生的成就是靠时间作保障的,有了健康的身体,你脑子想点什么、手头做点什么才没有障碍,你的知识、经验、才华才有个落点,你也才有机会取得事业上的辉煌;没有健康的身体,做一天事就要卧三天床,你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再世,也同样庸庸碌碌。身体健康靠什么?一靠荤素搭配的饮食,二靠身体的锻炼。一个人再忙,哪怕就是上班的时间路上加点速,你也要省出时间跑跑步、打打球、做做仰卧起坐、吊吊单杠双杠……锻炼得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了,做事就有了充沛的精力。
有些时间是用来珍惜的,珍惜了,我们才可能有人生的高度;有些时间是用来“浪费”的,“浪费”了,我们的脑力和体力才能发挥到极致,这样的“浪费”本质上是另一种珍惜。
(2013年第1期《思维与智慧•原创版》)
本文开头引述珍惜时间的格言和列举鲁迅、徐悲鸿等文艺、学术大家的事例,有何作用?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有些时间是用来‘浪费’的”这一观点的?
                             
文中画线句采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你赞同本文的观点吗?为什么?
                            

阅读《目送》,完成小题。
目送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题记
①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②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③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④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⑤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⑥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⑦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⑧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⑨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⑩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11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12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13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14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15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16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整体感知】
根据提示在下表中的a、b处填写相关内容。


自己生命历程中两份难以割舍的目送
表达的情感
1
目送儿子渐渐长大的背影。
a
2
b
表达出面对父亲的老去而无法挽留的痛楚。

【语言品味】
(1)对第③段“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一句中“交会”一词进行品析。
(2)从表达效果的角度简要赏析第15段划线的句子。
赏析:
【感悟升华】
谈谈你对本文题记“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的理解。
【阅读体验】
从文章的选材、情感、语言、表现手法和所蕴含的哲理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自己读了这篇文章的收获。(80-100字)

阅读《瘦西湖公园》,完成小题。
①瘦西湖公园位于古城扬州的西北部,总面积103.7公顷,其中水面面积 49.9公顷。瘦西湖原名炮山河,一名保障河。清乾隆时,因其绕长春岭(即小金山),又称长春湖。六朝以来,即为风景胜地。
②瘦西湖园林群景色怡人,融南秀北雄为一体,在清代康乾时期即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其名园胜迹,散布在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两岸,俨然一幅次第展开的国画长卷。
③隋唐时期,瘦西湖沿岸陆续建园。及至清代,由于康熙、乾隆两代帝王六度“南巡”,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瘦西湖风景区是蜀冈---瘦西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和精华部分。
④“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一泓曲水宛如锦带,如飘如拂,时放时收,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种清瘦的神韵。清代钱塘诗人汪沆有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并蜚声中外。一个"瘦"字,可谓是点睛之笔。诗人的妙喻,绝妙地表现了扬州瘦西湖纤秀、苗条、俊俏的风韵,从而同杭州西湖雍容、圆润、丰腴的丰姿有别。
⑤瘦西湖清瘦狭长,水面长约4公里,宽不及100米。原是纵横交错的河流,历次经营沟通,运用我国造园艺术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建造了很多风景建筑。瘦西湖从乾隆御码头开始,沿湖过冶春、绿杨村、红园、西园曲水,经大虹桥、长堤春柳,至徐园、小金山、钓鱼台、莲性寺、白塔、凫庄、五亭桥等,再向北至蜀岗平山堂、观音山止。湖长十余里,犹如一幅山水画卷,既有天然景色,又有扬州独特风格的园林。
⑥瘦西湖园林以自然风光旖旎多姿著称于世。四时八节,风晨月夕,使瘦西湖幻化出无穷的天然之趣。丰富的历史文化,使瘦西湖如醇厚的佳酿,常看常新,品味其中,回味无穷。瘦西湖为我国著名的湖上园林,窈窕曲折的湖道,串以长堤春柳、荷蒲薰风、四桥烟雨、徐园、小金山、吹台、水云胜概、五亭桥、白塔晴云、二十四桥景区,虹桥等景点,俨然一幅天然而成的国画长卷。虹桥建于明末,是座红栏木桥,现为石砌拱桥。这儿满湖的荷花与夹岸的垂杨,映着两岸的曲栏雕柱。正如清王士桢诗所云:“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花看人影太匆匆。”
⑦瘦西湖的景点经多年修建,变得格外妩媚多姿。荡舟湖上,沿岸美景纷至沓来,让人应接不暇,心迷神驰。
(根据有关资料改写)
这篇文章介绍了瘦西湖的哪些特点?
本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出两例加以说明。
文章第④段引用清代钱塘诗人汪沆的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有何作用?
假如你是瘦西湖公园的导游,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为其中一个景点写一段导游词。(不少于50字)

不动笔墨不读书
①读书是获得学问的重要途径。好读书还必须会读书,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读书呢?古今中外很多学者用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强化记忆、训练思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成功就是由此开始的。一次,富兰克林买到一本《旁观者》的刊物,便边读边把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摘录下来。几年以后,他模拟原文,写出了一篇篇文章。接着,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就把它改正过来。这样下来,他不仅掌握了作者的观点,取到了“真经”,而且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
③“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可以积累知识、练习写作。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诗人顾炎武,在大量阅读的同时,按经文、吏治、诗赋、史地一一摘录,编写,增改;几十年读书不辍,动笔不断,一部见解深刻、考证翔实的《日知录》也就随之问世了。其他关于读书的书,古的如《读书止观录》,近的如《书香信》、《耕堂读书记》——都是“边动笔墨边读书”结出的累累硕果。
④“不动笔墨不读书”还可以给后人留下绮丽的精神瑰宝。金圣叹精于批注,他在读书时将精辟的见解写在字里行间、书眉页脚,对后人阅读原著有莫大的帮助。他在读《水浒传》时所写的批注入情入理,深刻而独到,为我们鉴赏《水浒传》打开了一扇天窗。那些绛色的批文虽隐于原文旁侧,却犹如缀在锦缎上的红宝石,熠熠生辉!还有朱熹批注的《大学》、《诗经》,毛氏批注的《三国演义》,脂砚斋批注的《红楼梦》,无不给后世留下了丰厚而珍贵的财富,成为了我们精神的食粮,智慧的营养。
⑤然而,“动笔墨”也不能随心所欲。它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在认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做到忠实于原文内容,尊重作者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要对自己留下的墨迹做定期反思,总结修正。这样才能真正吸收作品精髓,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修养,增长才干。
⑥总之,“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建造自己学业大厦的良方,它能让读者更深入地领会书中的真谛,让书香飘得更远。
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从哪三方面进行论证的?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阅读全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请写出顾炎武“动笔墨”的三种方式。

(2)读书“动笔墨”需要注意哪两方面的问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