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末来华的耶稣会教士利玛窦在一封信中说:“中国人非常博学,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都十分精通。他们以不同于我们西方人的方法正确地计算日食、月食。”
材料二 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等著《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 中国人在科学实验发明上的确非常伟大。问题是:它为什么没有继续上升到理论,构筑起其理论体系,或如西方那样,发展出现代科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医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各举一例证明利玛窦的结论。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答董仲舒为什么能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结合材料二、三,从思想文化方面回答材料三中李约瑟先生的“问题”。
材料一 革命根据地的各级领导机关非常重视乡政权的建设……乡工农兵代表会议设立了经常的或临时的各种专门工作委员会……这种委员会的参加者都是不脱产的群众中的积极分子……红色政权通过普遍平等的选举制度,把工农群众的优秀代表选拔到各级政权机关,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白寿彝《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革命根据地是如何加强政权建设的。(3分)
材料二 在政权机关的人员构成上,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中间派人士大体各占三分之一,由人民选举产生,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凡是年满18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性别、信仰、党派、文化程度,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摘编自陈先初《从三三制看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2)材料二中“三三制”政权的组成体现了什么特点?这一政权的建立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材料三 一种民主模式的相对优缺点,完全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治历史、文化多元性、种族分化程度和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格拉底斯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并依据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关史实举例说明。(5分)
材料一 中国城镇的历史源远流长。但从古代型向近代型转换,明代是一个关键性的变革过程。明代城镇的勃兴,始于15世纪中叶以后的成、弘年间,全盛于16世纪初至17世纪初的嘉、隆、万年间。……城镇数量最多、最密集,工商业最发达的是苏州、杭州、嘉兴、湖州等地……地区集中于东南沿海以及江北运河沿岸。
——摘编自林金树《晚清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
材料二 1790年(美国)拥有8 000人以上的大城市只有5个,其人口不到13万人。182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到1870年城市数目增至663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9%和5.5%。……到1920年有5 020万人居住在2 722个城市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0.9%。
——摘编自杨荣《工业革命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三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城市化率从20%左右提高到44.9%,设市城市从193个发展到655个,建制镇从213个发展到9 369个,城镇人口达5.9亿,城市化建设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摘编自《第二次改革——中国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城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是如何推动美国城市发展的?(7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环境、经济政策、思想氛围等方面分析材料三中所述现象的原因。(6分)
材料一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恩格斯
材料二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全部问题就在于“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列宁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四 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杰里·本特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恩格斯和列宁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4分)
(2)材料三中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又是如何认识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三个阶段。(8分)
(3)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材料四中作者的观点。(8分,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一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情况完全不是这样。工人阶级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对这个斗争的领导是必要的。这个领导之所以必要,尤其是因为敌人强大而狡猾,跟他们的斗争是残酷的斗争。整个阶级应当由谁来领导呢?由阶级的哪一部分来领导呢?显然,由它的最先进、最有训练和最团结的那一部分。这个部分也就是政党。
材料二 在这种条件下,斗争的胜利取决于什么呢?取决于工人阶级各部分之间的正确关系,首先是党与非党成员之间的正确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必须进行领导和指挥,另一方面必须进行说服和教育。没有说服和教育,这里也就谈不上领导。一方面,必须使党作为阶级的一部分团结一致并单独地组织起来;另一方面,党应当愈益紧密地联系非党群众,并把他们中越来越大的部分吸收到自己的组织中来。
——以上材料均摘自(苏)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布哈林认为工人阶级斗争由政党来领导的必要性。(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布哈林所阐述的党在决定斗争胜利上的重要作用。(10分)
材料一 1782年,刘易斯·尼古拉上校,受军官们的委托,给华盛顿写了一封信:“共和国很是软弱,而军队只有处在一个合适的领袖领导之下才得以发挥自己的作用。……我认为无可争辩的是,那种曾经领导我们克服了显然并非人力所能及的艰难困苦而走向胜利和光荣的能力,那种已经赢得一支军队应得的普遍尊敬和崇拜的品质,必将同样地指引我们在和平道路上顺利前进。……但是我相信,一旦所有其他的事情都调整就绪,就会提出强有力的理由来容许采用国王这个称号,我并且满怀希望,它的出现将会带来重大的裨益。”
材料二 华盛顿给刘易斯·尼古拉上校的回信:“使我困惑不解的是,我究竟有哪些举动足以鼓励你向我提出这种请求。我认为这个请求孕育着可能使我国蒙受的最大灾难。平心而论,没有人比我更真诚地希望看到我们的军队会得到充分的公正待遇。在我的权力和影响所能合法地达到的范围内,以促成实现此一目标,我恳求你,如果你对你的祖国,对你本人和你的子孙还关心的话,或者对我还尊重的话,你应该把这些想法从心中排除净尽。从今以后,无论你自己还是其他任何人再也不要提出同样性质的意见。”
材料三 在华盛顿逝世的那一年,即1799年,法国的拿破仑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发动了雾月政变,开始了军事独裁统治,1804年又皇袍加身,公然称帝,正式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刘易斯·尼古拉上校的观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华盛顿对刘易斯·尼古拉上校观点的态度及其理由。(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华盛顿与拿破仑的异同并谈谈你的认识。(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