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英国政府颁布了部分法律,如1843年的《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1847年的《都市改善法》,1855年的《有害物质去除法》,l876年的《河流污染防治法》。这些立法的主要背景是
A.工业革命的深入进行 | B.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
C.责任内阁制确立 | D.议会取得立法权 |
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在所作的《逐满歌》中写道:“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洪家杀尽汉家亡,依旧猢狲作帝王;我今苦口劝兄弟,要把死仇心里记。”此作品的主要意图在于
A.揭示太平天国政权后来完全封建化的本质 |
B.宣传人民革命,号召民众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 |
C.打击汉族反动官僚,组织反清的统一战线 |
D.制造民族仇恨,提高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 |
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于蕴含了
A.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精神 |
B.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 |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
D.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精神 |
中国国民党某大会宣言提出:“民族主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在该理论的推动下
A.国民革命运动取得胜利 | B.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 |
C.国共合作有了政治基础 | D.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指出;“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C.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1922年,胡适开具了他心目中“中国当今十二位大人物”,其中将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列为一组。这些人物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 B.倡导实行民主与科学 |
C.要求实行变法救亡图存 | D.其思想对知识界影响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