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 B.体现了历史的不断进步
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D.昭示了国人的文明程度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毛泽东曾经给林彪写过一封信,信中写道:“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是不能达到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毛式、贺龙式、李文林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是无疑义地正确的。”据此推断,这封信大致写于毛泽东思想的( )

A.酝酿时期 B.形成时期 C.成熟时期 D.发展时期

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中说,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而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下列最能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A.“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B.“创立民国”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天下为公”

历史学家萧功秦评述邓小平模式时说:“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极左思潮导致新中国从成立后就陷入绝境从而形成“路径障碍”
B.邓小平模式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按照预设的蓝图施工而成
C.走出“路径障碍”的标志是抛弃了毛泽东模式原有的政治资源
D.邓小平模式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调整面临的矛盾与问题而形成的

梁启超是近代历史上“多变”的典型,经常处在“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的状态。除梁启超外,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很多人均是“多变”的代表,这几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这在本质上体现了()

A.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迅速
B.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剧烈
C.西方文化冲击日益深入
D.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绝境

严复认为“发明富强之事,造端于民,以智、德、力三者为之根本。” 进而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学说。结合所学可判断,这一学说()

A.强调国民素质与国家命运相结合
B.形成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C.主张采用革命的手段来开启民智
D.成为三民主义的思想来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