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 “……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
| A.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
| 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 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
1953年到1957年,我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在生产力方面,“一五计划”完成的重要意义是()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
| B.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
| C.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
| D.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
20世纪初,清政府曾颁发渝旨:“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自积习相沿,视工商为末务,国计民生,日益贫弱,未始不因乎此。亟应变通尽利,加意讲求。”由此可推出()
| A.中国古代一直推行重商政策 |
| B.洋务运动实现了中国的富强 |
| C.清政府将实行振兴工商业的政策 |
| D.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发展 |
19世纪初,英国流行一种说法:“万锭纱爵爷”已经和“万亩田爵爷”平起平坐了。这个现象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工业资产阶级地位提高 |
| B.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发生 |
| C.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
| D.贵族阶层已经消失 |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所进行的探索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 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
| C.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唱到: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是指下列哪一地区( )
| A.广东、福建沿海 | B.海南省 |
| C.上海浦东 | D.广西北部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