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已知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那么该生物的体细胞,在有丝分裂的后期,基因的走向是
A.A与B走向一极,a与b走向另一极 B.A与b走向一极,a与B走向另一极
C.A与a走向一极,B与b走向另一极 D.走向两极的均为A、a、B、b
关于植物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高浓度的α-萘乙酸在适当的时期处理桃可提高产量 |
B.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主要来自顶芽 |
C.人自身不能合成生长素,但在人的尿液中发现并提取出了生长素,可以推断人吃了含生长素的植物后在消化道不能消化生长素直接吸收,且人体内也没有分解生长素的酶 |
D.水平放置的根在太空中生长素仍能极性运输,但因为失重而丧失了向地性和两重性 |
以下关于科学史及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鲁宾·卡门、卡尔文和恩格尔曼有关光合作用实验均应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
B.拜尔通过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向光弯曲与尖端产生的物质有关 |
C.采用模型建构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人体内血糖的调节机制 |
D.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蛙的红细胞中提取出所有脂质,得出结论细胞膜上脂质为双层 |
细胞膜塑形蛋白促进囊泡形成的机制揭示,为了将细胞内的废物清除,细胞膜塑形蛋白会促进囊泡(分子垃圾袋)形成。将来自细胞区室表面旧的受损的蛋白质带到内部“回收利用工厂”,在那里将废物降解,使“组件”被重新利用。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细胞膜塑形蛋白、核酸、淀粉等生物大分子的单体在排列顺序上都具有多样性 |
B.“分子垃圾袋”应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该结构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
C.“回收利用工厂”可能是溶酶体,“组件”可能是氨基酸 |
D.细胞膜塑形蛋白在合成过程中,核糖体提供场所、线粒体可提供动力 |
下列关于高中教材中生产果酒、果醋、工业上生产果胶酶、格里菲斯实验、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涉及微生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上述所涉及的微生物依次是酵母菌、醋酸菌、霉菌、肺炎双球菌、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
B.上述微生物中只有酵母菌和霉菌具有核膜,但遗传物质都是DNA |
C.鉴别肺炎双球菌(R、S型)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是否有荚膜或者用固体培养基培养观察菌落表面是粗糙还是光滑来判断 |
D.赫尔希和蔡斯将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直接分离进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
下列叙述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
B.种群基因库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 |
C.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
D.种群数量足够大,可以减少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