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14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以其境过:                   ②道州城西百余步:           
③潭中鱼百许头:               ④折蛇行:           
翻译句子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②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人胸中久不用古今 浇灌之,则尘俗 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

(黄庭坚《答宋殿直》)

[乙]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 而实绮 ,癯 而实腴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苏轼《东坡续集》)

[丙]予自少时,绝好岑嘉州 诗。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 睡,辄令儿曹 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乾道癸巳 八月三日,山阴陆某务观题。

(陆游《跋岑嘉州诗集》)

①古今:这里指古今书籍。②尘俗:世俗,流俗。③质:质朴,朴实。④绮:华丽,美妙。⑤癯:瘦,这里有精练的意思。⑥腴:丰厚,丰裕。⑦岑嘉州:指唐代诗人岑参。⑧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⑨儿曹:孩子们。对子侄辈的称呼。⑥乾道癸巳:宋孝宗乾道九年,即公元1173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对人亦语言无味也   

②皆莫及也   

③绝好岑嘉州诗   

④至酒醒,或睡熟,乃已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

②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3)从甲文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4)请简要概括丙文中叙写的故事,并说出你从故事中读出的作者对岑参诗的情感。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 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二则》)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选自《<论语>十二章》)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不知其旨也   

②《兑命》曰:"学学半"   

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④传不习乎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曰:教学相长也。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比较甲、乙两段中的画线句,说说这两句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4)班级召开"学会反思"主题班会,你代表小组发言,请从甲、乙两文中选一句作为你发言的论据写在横线上。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古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甲文:《桃花源记》节选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文:南阳刘驎之

南阳刘驎之 ,善史传,隐于阳岐 .于时苻坚临江 ,荆州刺史桓冲将尽于许,訏谟 之益,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 甚厚。驎之闻命,便升舟,悉不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比至上明 亦尽。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 而退。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闾所安。

[注]①刘驎之:字子骥,南阳(今属河南)人。②阳岐:村名。③临江;指兵临长江。④訏谟( xūmó):宏图大计。⑤赠贶( kuàng):赠送礼物。⑥上明:东晋时曾是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松滋南。⑦翛(xiāo) 然:超脱自在的样子。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处处志之   

②后遂无问津者   

③缘道以乞穷乏   

④甚厚,为乡闾所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②南阳刘驎之,善史传,隐于阳岐。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B.甲文中"欣然规往",可见刘子骥热衷游历山水,向往归隐山林。

C.乙文中刘驎之超然退隐,是因为桓冲说他没有用处才愤然离开的。

D.乙文中的刘驎之隐于阳岐,性格高洁率真,不慕名利,超凡脱俗。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按要求完成问题。

[甲]

富贵不能淫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周亚夫军细柳

①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③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B.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军士吏被甲,锐兵刃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居

居天下之广居

居无何

B.而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C.之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已而之细柳军

D.谢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孟子指出具有"仁""义""礼"品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B.乙文主要记叙了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士的事件,以生动的事迹突出了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C.甲乙两文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都运用记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充分表现了公孙衍、周亚夫的才华和个性。

D.乙文中的周亚夫威武不能屈,应该也是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②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世说新语》)


【注释】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为人高洁。廨:官署。式:通"轼",车前横木,文中是扶着轼的意思。

(1)解释加点的词。

①才美不外   

②策之不以其   

③登车揽   

④吾之礼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同样是面对人才,[甲][乙]两文的情感态度有什么不同?

(4)甘为"常马",也不期待"太守"的赏识,你能否接受?坦诚地谈谈自己的想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