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朋党论
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益:增加,译为补益 |
B.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济:成功 |
C.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治:治理得好 |
D.二十二人并列于朝列:陈列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事实论据的一项是( )
①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②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③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④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⑤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⑥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A.①③④ | B.②③⑤ | C.③④⑥ | D.②③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政论文,是欧阳修上书劝谏为人君者不要闻朋党而色变,关键要善辨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
B.作者在第二段所阐述的观点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观点相同。 |
C.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先提出问题,再接着分析问题,最后意味深长地点明写本文的意图。 |
D.“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由此议论可看出,欧阳修对当今人君诛戮君子之朋而倍感痛心。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
(2)更相称美,更相推让。
(3)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列传六十二۰张养浩传》)
【注】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章:元代官职,职权类似宰相。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诸:各种 |
B.水三尺乃止乃:才 |
C.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去:离开 |
D.悉以印记其背悉:全,都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其人已去,追而还之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 |
B.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 |
C.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
D.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献书于平章不忽木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养浩“为官能为民着想”的一组是
①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②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③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
④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⑤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⑥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A.①③④ | B.③⑤⑥ | C.②④⑤ | D.①②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把钱财看得很淡,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送给了乡里贫困的人;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 |
B.张养浩从小就讲道义,不忽木来看望他,他和家人直直地站立,恭敬地迎接;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样的暴戾之人都能用宽容去感化他们。 |
C.张养浩往陕西赴任的途中,到华山祷雨,结果“一雨二日”,到官后又求雨,结果大雨如注。这些事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里装着老百姓。 |
D.张养浩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也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他调离堂邑十年之后,当地群众仍为他竖碑颂德;他去世以后,百姓悲哀得如失去父母。 |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3分)
②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3分)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小题。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水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愈。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痛苦 |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腾跃 |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做官 |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碰到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其智能亦自可韬 | B.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 语其妻曰……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 |
C.令捕之杖毙,弃诸野 | D.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
妻泣而从之,病果瘳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下列各句组,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①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②画画为大眼诸丑怪状
③侯船过,附而锯其舵④乃改行,投身军营
⑤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A.① ③ ⑥ | B.② ③ ⑤ |
C.② ④ ⑤ | D.② ④ 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齐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解决了猴患。 |
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
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此 事 不 足 训 然 以 视 少 共 艰 苦 既 贵 而 厌 弃 其 糟 糠 者 其 厚 薄 至 区 殆 不 可 以 道 里 计 天 生 豪 杰 磊 磊 落 落 安 得 以 道 学 家 之 律 绳 之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募善水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并请文人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
阅读课内文段,完成小题,共12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与例句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A.人非生而知之者 | B.吾从而师之 |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D.小学而大遗 |
下列句子中“师”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吾师道也
④师之所存也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⑥而耻学于师
⑦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⑧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④⑥/②⑦/③⑤⑧ | B.①④⑥/②/③/⑤⑦⑧ |
C.①④⑥/②/③⑤/⑦⑧ | D.①④/②⑥/③/⑤⑦⑧ |
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B.申之以孝悌之义 |
C.甚善矣,子之治东阿 |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下列各句划线的词语与例句的“下”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C.五十者可以衣帛 | D.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讳弼,字彦国,幼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识之,曰:“此王佐才也。”怀其文以示晏殊,殊即以女妻之。天圣八年,以茂材异等中第。
会郭后废,范仲淹争之,贬知睦州。公上言:“朝廷一举而获二过,纵不能复后,宜还仲淹,以来忠言。”
赵元昊反,公上疏陈八事,且上言:“元昊遣使求割地,邀金帛,而词甚倨,此必元昊腹心谋臣自请行者。宜出其不意,斩之都市。”议者以为有宰相气。擢知谏院。
元昊寇鄜延,中贵人黄德和引兵先走,刘平战死。而德和诬奏平降贼,诏以兵围守其家。公言:“平引兵来援,以奸臣不救,故败,竟骂贼不食而死,宜恤其家。德和中官,怙势诬人,冀以自免,宜竟其狱。”枢密院奏方用兵,狱不可遂。公言:“大臣附下罔上,狱不可不竟。”德和竟坐腰斩。
改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时有用伪牒为僧者,事觉,乃堂吏为之。开封按余人而不及吏。公白执政,请以吏付狱。执政指其座日:“公即居此,无为近名。”公正色不受其言,曰:“必得吏乃止。”
执政滋不悦,故荐公使契丹,欲因事罪之。欧阳修上书留公,不报。始受命,闻一女卒,再受命,闻一男生,皆不顾而行。得家书,不发而焚之,曰:“徒乱人意。”
庆历三年,晏殊为相,范件淹为参知政事,杜衍为枢密使,韩琦与公副之,欧阳修为谏官,皆天下之望。鲁人石介作《庆历圣德诗》,历颂群臣,日:“维仲淹、弼,一夔一契。”天下不以为过。
公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然以单车入不测之虏廷,诘其君臣,折其口而服其心,无一语少屈,所谓大勇者乎!其为文章,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平生所荐甚众,尤知名者十余人,世以为知人。
(选自苏轼《富郑公神道碑》,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词甚倨倨:傲慢 |
B.开封按余人而不及吏按:审查 |
C.欧阳修上书留公,不报报:禀告 |
D.韩琉与公副之副:辅佐 |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富弼是“王佐才”的一组是(3分)
①以茂材异等中第②赵元昊反,公上疏陈八事
③议者以为有宰相气④大臣附下罔上,狱不可不竟
⑤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 ⑥平生所荐甚众,尤知名者十余人
A.③④⑤ | B.①④⑤ | C.②③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富弼少时刻苦学习,志向远大,受到范仲淹的赏识。范仲淹怀揣他的文章向晏殊推荐,并且把女儿嫁给了富弼。 |
B.元吴反叛,派遣使者向宋要求割地和金帛,富弼指出当立斩其使者,体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
C.富弼因得罪执政,被推荐出使契丹,但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契丹朝廷折服对方,表现出大勇气概。 |
D.庆历三年,群贤主持政事,深得天下人敬仰。石介写诗称颂范仲淹和富弼可比尧舜时贤能的大臣夔和契。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得家书,不发而焚之,曰:“徒乱人意。”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年四十余未仕,读书扬州,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杜亚居守东都,署为从事。洛中盗发,有诬牙将令狐运者,亚信之,拷掠竟罪。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后获真盗,藩益知名。
王绍持权,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王仲舒、韦成季、吕洞辈为郎官,朋党辉赫,日会聚歌酒,慕藩名,强致同会,藩不得已一至。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后召藩,坚不去,曰:“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后果败。
裴垍言于帝,以为有宰相器,遂拜藩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藩性忠荩,事无不言,上重之,以为无隐。四年冬,顾谓宰臣曰:“前代帝王理天下,或家给人足,或国贫下困,其故何也?”藩对曰:“古人云:‘俭以足用。’盖足用系于俭约。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自然帑①藏充羡,稼穑丰登。若人君竭民力,贵异物,上行下效,风俗日奢,去本务末,衣食益乏,则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自然国贫家困,盗贼乘隙而作矣!伏愿宫室舆马,衣服器玩,必务损之又损,示人变风,则天下幸甚。”帝曰:“俭约之事是我诚心贫富之由如卿所说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似有逾滥极言箴规此固深期于卿等也。”藩等拜贺而退。
时河东节度使王锷用钱数千万赂遗权幸,求兼宰相。藩与权德舆在中书,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藩遂以笔涂“兼相”字,奏上云:“不可。”德舆失色曰:“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曰:“势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元和六年卒,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潘为相材能不及裴垍,孤峻颇后韦贯之,然人物清规,亦其流也。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八》)
注:①帑:收藏钱财的宝库。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怨尤之,晏如也晏:平静 |
B.亚信之,拷掠竟罪掠:掠夺 |
C.时河东节度使王锷用钱数千万赂遗权幸遗:赠送 |
D.“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寝:搁置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杜亚居守东都,署为从事何以伐为 |
B.藩与权德舆在中书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C.自然国贫家困,盗贼乘隙而作矣吾尝跂而望矣 |
D.或国贫下困,其故何也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下列对文章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官王仲舒、韦成季等人结成私党,地位显赫,每日聚会饮酒,并喜欢传播谣言,表演杂技作乐。尽管他们仰慕李藩的名望,李藩却不愿与他们交往。 |
B.李藩认为,如果国君耗尽民力,爱好珍宝,就会上行下效,奢侈成风,舍本逐末,造成国家贫困,盗贼纷起的后果。所以力谏皇上俭省用度,以示崇尚节俭。 |
C.河东节度使王锷重金贿赂权贵宠臣,请求兼任宰相。尽管皇上已下旨让中书省拟诏批准,但李藩不赞同,并在形势紧迫的情况下力阻此事。 |
D.裴垍认为李藩有宰相的气度,向皇上推荐重用李藩。李藩任宰相,虽然才能不如裴垍,但和裴垍一样清正自持,不像韦贯之那样待人傲慢苛刻。 |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
俭 约 之 事 是 我 诚 心 贫 富 之 由 如 卿 所 说 唯 当 上 下 相 勖 以 保 此 道 似 有 逾 滥 极 言 箴 规 此 固 深 期 于 卿 等 也。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
(2)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