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按要求完成后面问题。
韩凭妻
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怒,王囚之,论为城旦。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其雨淫淫,河大而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凭乃自杀。
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
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相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桓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声音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
今睢阳有韩凭城,其歌谣至今犹存。                      (选自干宝《搜神记》)
[注释]①城旦:一种苦刑,受刑者白天防备敌寇,晚上筑城。 ②缪其辞:故意把话说得曲折隐晦,缪(miù),通“谬”。 ③日出当心:太阳照着我的心,意思是向太阳立誓,表示自杀决心。 ④衣不中手:意思是衣服已经腐朽,经不住手拉。
对下列句子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囚之,为城旦论:定罪。
B.妻密遗凭书,其辞曰缪:故意使含义曲折隐晦
C.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宿昔:旦夕,形容时间短。
D.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旬日:半个月,即十五天。

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宋人哀                      ②氓蚩蚩,抱布贸丝
③河大深                      ④学不思则罔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选出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句(  )
例句: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

A.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 B.肇锡余以嘉名
C.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D.为仲卿母所遣

对本文思想内容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韩凭妻不慕富贵,忠于爱情,投台自杀,终与韩凭合葬一处的故事,故事曲折动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B.本文热情地歌颂了韩凭夫妇坚贞不渝的爱情以及韩凭妻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不慕富贵的高贵品质。
C.本文通过写韩凭夫妇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也从侧面揭露了宋康王之类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无耻。
D.本文的结局写韩凭夫妇的墓上长出两棵大树,根交枝错,且有鸳鸯栖鸣于上,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下列断句正确一项的是(  )

A.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
B.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
C.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
D.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 其妻乃阴腐其衣。
⑵ 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尚文,字周卿,幼颖悟,负奇志。张文谦宣抚河东,参政王椅荐其才,遂辟掌书记。至元六年,始立朝仪,太保刘秉忠言于世祖,诏文与诸儒,采唐《开元礼》及近代礼仪之可行于今者,斟酌损益,凡文武仪仗、服色差等,皆文掌焉。七年春二月,朝仪成,百官肄习,帝临观之,大悦,遂为定制。十七年,出守辉州。怀孟民马氏、宋氏,诬伏杀人,积岁狱不能决,提刑使者命文谳以论报。文推迹究情,得狱吏、狱卒罗织状,两狱皆释。
二十二年,除御史台都事。行台御史上封事,言上春秋高,宜禅位皇太子。太子闻之惧,中台其章不发。答即古阿散等知之,请收内外百司吏案,大索天下埋没钱粮,而实欲发其事,乃悉拘封御史台吏案。文拘留秘章不与,答即古闻于帝,命宗正薛彻干取其章。文曰:“事急矣!”即御史大夫曰:“是欲上危太子,下陷大臣,流毒天下之民,其谋至奸也。且答即古乃阿合马余党,赃罪狼籍,宜先发以夺其谋。”大夫遂与丞相相议,即入言状,帝震怒曰:“汝等无罪耶?”丞相进曰:“臣等无所逃罪,但此辈名载刑书,此举动摇人心,宜选重臣为之长,靖纷扰。”帝怒稍解,可其奏。既而答即古受人金,与其党竟坐奸赃死,其机实自文发之。
元贞初,拜中台侍御史。时行台御史及浙西宪司劾江浙行省平章不法者十七事,制遣文往诘之。左验明著,犹力争不服,文以上闻;平章乃言御史违制取会防镇军数。成宗命省台大臣杂议,咸曰:“平章勋臣之后,所犯者轻,事宜宥;御史取会军数,法当死。”文抗言:“平章罪状明白,不受簿责,无人臣礼,其罪非轻。御史纠事之官,因兵卒争诉,责其帅如籍均役,情无害法,即有罪亦轻。”廷辩数四,与省台入奏,帝意始悟,平章、御史各杖遣之。其守正不阿类如此。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七》)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中台其章不发秘:隐藏
御史大夫曰白:禀告
靖纷扰庶:希望
与其党竟坐奸赃死论:判处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尚文“守正不阿”的一组是
①文推迹究情,得狱吏、狱卒罗织状②言上春秋高,宜禅位皇太子
③文拘留秘章不与④是欲上危太子,下陷大臣,流毒天下之民,其谋至奸也
⑤平章罪状明白,不受簿责,无人臣礼,其罪非轻⑥平章、御史各杖遣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文少有大志,才干突出,早年主持了朝廷礼仪的制定,确定了文武仪仗及各级官员的朝服颜色,很多规则后来成为朝廷定例。
B.尚文一生为官处处为民着想,不管是在地方还是在朝廷,他都敢于革除积弊,在任侍御史时,就参劾浙江平章十七件违法害民之事。
C.尚文为人正直,敢说真话,在任御史台都事时,有人想利用一篇奏章打击一批人,尚文看清他们的阴谋,向上级说明事情真相。
D.尚文在与答即古阿散集团的斗争中,洞察事情的真相,机警灵活,先发制人,表现了一个成熟富有经验官员的警醒与果断。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文与诸儒,采唐《开元礼》及近代礼仪之可行于今者,斟酌损益。
(2)答即古阿散等知之,请收内外百司吏案,大索天下埋没钱粮,而实欲发其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侭,邠州知州。束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擢礼科给事中。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束言:“尚文为将,忠义自许。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他如董旸、江瀚,力抗强敌,继之以死。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闻渊、屠侨等言束无他肠,唯疏狂当治。帝愈怒,夺渊、侨俸,下束诏狱。已,刑部坐束奏事不实,输赎还职。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时束入谏垣未半岁也。逾年,俺答薄都城。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自是无敢言者。
束系久,衣食屡绝,惟日读《周易》为疏解。后同邑沈练劾嵩,嵩疑与束同族为报复,令狱吏械其手足。徐阶劝,得免。迨嵩去位,束在狱十六年矣,妻张氏上书言:“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往臣因束无子,为置妾潘氏。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夫衣食。岁月积深,凄楚万状。欲归奉舅,则夫之饘粥无资。欲留养夫,则舅又旦暮待尽。辗转思维,进退无策。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实陛下莫大之德也。”法司亦为请,帝终不许。
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食息,谓之监帖。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一日,鹊噪于束前,束谩曰:“岂有喜及罪人耶?”卒以奏,帝心动。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杖之,锢诏狱,而释束还其家。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丧除,召为都给事中。旋擢南京右通政。复辞疾。布衣蔬食,终老于家。束系狱凡十八年,比出,竟无子。
(《明史》列传第九十七)
①谏垣: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②俺答:明朝时的蒙古土默特部落。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大学士严嵩擅政擅政:擅长政事
B.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得罪:获罪
C.惟日读《周易》为疏解疏解:疏通调解
D.衰病侵寻侵寻:渐进,渐次发展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B.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C.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D.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沈练是沈束的同族在报复他,于是命令狱官将沈练的手脚铐起来。
B.沈束要求表彰周尚文、董旸、江瀚等这些忠臣,赐予他们爵位,充分表现了他的直言敢谏。
C.沈束的妻子上书请求,希望能够代夫坐牢,相关部门也替他请求,但皇帝依然没有同意赦免沈束。
D.沈束被释放回家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过着清贫的生活,终老于家。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
(2)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寻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执政览其文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注】①执政:宰相。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操行坚正,于世务拙:笨拙,不擅长
B.作《进学解》以自喻:比喻
C.俄有不悦愈者,其旧事摭:拾取,摘取
D.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石勒:雕刻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故相郑余庆颇为延誉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B.①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宾佐②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C.①执政览其文怜之②焚茅茨,穷山之高而止
D.①而籍终成科第,荣禄仕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一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直接表现韩愈“操行坚正”的一项是
①政多出门,宰相不专机务②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
③其辞多叙裴度事④与人交,荣悴不易
⑤愈不避寒暑,称荐与公卿间⑥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

A.②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⑤⑥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刻苦好学。他从小成了孤儿,寄养在叔父家长大,他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要别人的奖励督促,他的文章在当时知名,后考中进士科。
B.韩愈为官敢于直谏。他曾上言几千言的奏章揭露宫市的弊端,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他贬到连州阳山做县令,后来调任江陵府掾曹。
C.韩愈有文学修养。宰相认为韩愈有修史才能,推荐他撰写《平淮西碑》,他感激裴度推荐之恩,借机歌颂裴度,后李愬之妻进宫诉说碑文失实,碑文被磨掉。
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别人交往,不因荣辱沉浮态度有别,总是把振兴名教和弘扬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资助内外亲戚及朋友的孤女多人。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旧唐书·韩愈传》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9分,每小题3分)
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值吴逆之乱,崎岖兵革,与弟召修负母循环来岩谷间,喘不得息。
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政。上官将疏荐之,先生以母老乞终养。百姓攀留不得,相率供其食用,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侍养既二十年,起为江西之金溪。
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会有上官倚朝贵为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求,而不养其父。其父诣县诉。贾人行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指叱之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养尔余年。”众皆快之。
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有守瓜圃而毙者,暮夜莫知其为谁。先生集乡民于社庙,闭门使袒裼观之,一人肤体伤败,先生叱之曰:“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以至于此。”其人即屈服。先生之听讼仁明多此类。
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先生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而华容在洞庭旁,土卑而赋重。当明之季世,百姓多流亡。国初定赋准原额每十亩损为六亩余,其后稍稍增垦,而清丈令下,县官指为欺隐,将以全额上。先生曰:“我无中人之产,顾里人不胜矣。”因诣县官白其事,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百姓愚昧,不知援例请平。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先生名召华,字君实。
赞曰:先生在官前后仅四年,然其为利于民者多矣。
(清·刘大櫆《张复斋传》,有删改)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贾人怨其继母之求诛:索取
B.颜色如平常,指叱之曰猝:突然
C.民赋,久不能输逋:拖欠
D.我无中人之产,顾里人不胜矣病:生病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上官将疏荐之,先生以母老乞终养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绝江河
B.侍养既二十年,起为江西之金溪今其智反不能及
C.先生出贿付其父曰:“养尔余年。”作《《师说》贻之
D.先生免金溪而归巫医乐师百工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复斋“为利于民”的一组是( )
①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②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③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④先生出贿付其父⑤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⑥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①④⑥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詹鼎传
[明]方孝孺
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大家惟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元末方国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国珍开府【注】庆元,求士为己用。国珍闻鼎有才,以计擒之。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属鼎治,鼎论如法。平章之妻受赇,请于鼎。持不可,曰:“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不许。妻怒,谮之,系鼎狱,半载乃释。
复起,为上虞制。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地相错,军吏贵臣甚众,以鼎儒生,不习边事,屡违约。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皆长跪以言,不敢举目视其面。鼎临事有才,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至正末,我兵临庆元城下,国珍惧,乘楼船遁于海。上怒,欲举兵诛之。莫为计,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更以国珍为右丞,鼎亦召至京师。
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请命鼎为之。丞相曰:“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外也。”待半岁,除留守都卫经历,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僚。未完,有司请除吏。丞相曰:“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其见称如此。鼎在刑部,一以宽仁行法,威声不起,而人皆乐其不苛刻。会大都督府受赂,除军吏。事发,诬鼎有赃。御史覆鼎,鼎言在留守时所养孤甥来省,恐有之,鼎诚不知。御史曰:“法贵杀有名。”卒诛鼎,与百余人皆死。
(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
【注】 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成立府署,选置僚属。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舍县之大家舍:寄居
B.其父见其志不可夺夺:改变
C.时吴氏家延师儒延:迎接
D.属鼎治,鼎论如法属:交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体现詹鼎“才能出众”的一项是()
①辄能言诸生所诵②夜坐饼灶下,诵不休③为其府都事,有廉名④简牍满前,须臾而决⑤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⑥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詹鼎出身微贱,从小酷爱学习,开始遭到父亲的反对,但苦学不辍,使父亲的态度发生转变,又得到与吴氏诸子一同从师的机会,后成为吴氏诸子的老师。
B.詹鼎被方国珍用计擒获,不得已做了方国珍府都事。平章之妻受贿替人求情,詹鼎坚持秉公执法,后遭平章妻诬陷,身陷牢狱,半年后才被释放。
C.詹鼎在上虞时,军吏贵臣认为他不熟悉边防事务,多次违反纪律。为整肃纪律,詹鼎以不奉公的罪名杀了一名驿丞,使部属人人畏惧,从而树立了权威。
D.詹鼎曾任上虞制、河南行省郎中、留守都卫经历、刑部郎中、刑部佐僚等职。他在刑部任职时,适逢大都督府受贿案败露,被人诬陷贪赃,后被处死。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