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欢乐岛。
蔷薇的启示
老师在上课,津津有味地讲着蔷薇。
讲完了,老师问学生:“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第一个回答:“是可怕的刺!”
第二个回答:“是美丽的花!”
第三个回答:“我想,我们应当培育出一种不带刺的蔷薇。”
多年之后,前两个学生都无所作为,唯有第三个学生以其突出的成就闻名远近。
1.三个人对开放的蔷薇花的印象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年之后,前两个学生都无所作为,唯有第三个学生以其突出的成就闻名远近。”这与他们对蔷薇花的印象有关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短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盘古用板斧劈开天地之后,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之间避免天地合拢。
他临死的时候,周身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了“轰隆隆”的雷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了大地的四极、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________,他的筋脉变成了道路,他的肌肉变成了田地,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天上的星星,他的皮肤上的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都变成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圆圆的珍珠和温润的玉石,就连那最没用的身上出的汗,也变成了雨露和甘霖。
(1)传说中,开天辟地的人是____________。
(2)按短文内容填空。
呼出的气变成了( )
左眼变成了( )
筋脉变成了( )
皮肤上的汗毛变成了( )
(3)根据上下文内容并联系实际事物的特点,在文中“____”上填充一种自然界的事物。
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
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
有一天,女娲来到一条小河边洗脸。大雨过后,河边的土变成了泥浆,女娲顺手抓起一团黄泥,搓(cuō)成娃娃样的小东西,放在地上,泥人活了,喊着:“妈妈!妈妈!”女娲高兴地给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这便是“人”。
她继续工作着,一心想让更多的生命来到大地上。后来,女娲发现了一个快捷的方法,她取来一根枯藤,伸入泥潭中,把搅浑了的泥浆向地上挥洒,泥点就变成了一个个的小人儿。
女娲不停地工作,她越来越感到辛苦。突然,一个小人儿问:“我们自己能造自己吗?”女娲异常高兴,就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就这样,人类不断地繁衍,一天比一天多。他们三五成群,走向森林,走向田野,大地上布满了人类的足迹。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异常——( )高兴——( )
(2)全文共有( )个自然段。第( )自然段写女娲造出第一个人,第( )自然段写女娲造出一个个人,第( )自然段写女娲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
(3)请给这个故事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4)你同意哪种说法?在括号里画上“√”。
①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
②这是一个神话故事。( )
③这是迷信。(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羡慕姜子牙
①姜子牙,渭水钓鱼的老翁,武王伐纣的军师,《封神演义》里呼风唤雨的姜半仙。说实话,年轻时我真没把他当回事儿。没想到,有把年纪,又人生屡屡受挫后,我对姜老先生越来越羡慕了,他的运气实在太好了。
②他本是殷纣王宫中一个小吏,跟纣王干了不少年,也就是说是个有“历史污点”的人,大有潜伏特务的嫌疑。可是,弃暗投明后,在周文王这里不仅丝毫不受歧视,不被怀疑,反而被委以重任,掌管大权,居然能在那么多“根正苗红”的人中脱颖而出,鹤立鸡群。让我羡慕。
③从各种历史记载来看,他既没有名师指教,也非名校毕业;既没有任何学位,在网上也查不到他的学历证书,最多算是个“自学成才”的准知识分子。然而,他却没有因此被拒于门外,而是被充分信任,拜相入将,高举帅旗,运筹帷幄。让我羡慕。
④谁都知道,对当官的来说,“年龄是个宝”,如果年龄一过线,任你有天大的本事,也得退休下岗。可姜子牙在渭水河畔遇到周文王时,已年过八旬,发白齿落,老态龙钟,重孙子都会打酱油了。人家周文王依然恭恭敬敬发地把他把宝贝一样,封高官,居帅位,掌大权,让他威风八面,再造乾坤。让我羡慕。
⑤众所周知,能在朝中翻云覆雨,掌控局面者,无不有门有派,舍此便孤掌难鸣。寸步难行,迟早垮台。姜子牙偏偏是与谁都瓜葛,既非名门贵胄,又非派系头头。他“净身”入仕,但却能在朝中站得住,叫得响,毫无孤立之感,终于成就千秋大业。让我羡慕。
⑥古往今来,贤士能人入仕之途,或当面自举,可他人推荐,或考试录取,或层层选拔。可姜子牙却剑走偏锋,独出心裁,为引起周文王注意,在渭水之畔直钩无铒垂钓三年,精心上演“行为艺术”,且编歌谣叫渔翁、樵夫到处传唱,为自己造舆论,可谓术不正,路子歪,君子不齿。但周文王并不因姜子牙功利心太重,进取之意太旺而心存鄙视,照样重用不疑,全权相托。让我羡慕。
⑦看来,“不拘一格用人才“,别人都无非是说说而已,人家周文王可是真干呀!
(节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⑤段跟前面的各段一样,都侧重介绍姜子牙的诸多“不足”但很幸运,其实这都是在赞扬周文王的“不拘一格用人才”。 |
B.第⑥段先言古往今来的贤士能人的种种入仕之途,是为了衬托姜子牙的剑走偏锋,独出心裁。 |
C.为引起周文王注意,姜子牙精心上演“行为艺术”并为自己制造舆论,这些 都是“君子不齿”的做法,这说明姜子牙是小人。 |
D.周文王照样重用功利心太生、进取之意太旺的姜子牙,说明他能识人,并不为世俗正统观念所束缚。 |
E、文章围绕“羡慕姜子牙”这一论题,结合姜子牙的人生际遇,直接联系当今生活实际,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论述。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姜子牙的幸运的?
(3)“别人都无非是说说而已,人家周文王可是真干呀!”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②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1)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
下面全部表现西门豹巧于斗争的一项是()
①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②西门豹往会之河上
③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④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
⑤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⑥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A.①②④⑤ | B.②④⑤⑥ | C.①④⑤⑥ | D.②③④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