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朝的韭菜
李汉荣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一千多年前,那个雨夜里的春韭,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至今仍散发着清香。
诗为五言,句子精短,与韭菜精致的模样很般配。
我觉得,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
我读过的唐诗,涉及写蔬菜或韭菜的,几乎都是五言,很少有七言或更长的句式。这很可能是因为,面对这娇小、精致的可爱植物,唤起了诗人们细腻、爱怜的情思,用五言这精致的样式,表现这精美的植物,是很相宜的。
这也似乎说明,在唐朝,韭菜,以及众多蔬菜,都是天然、本来的长相和品性。
蔬菜嘛,就该是朴素本分的样子,安静单纯的样子,露水盈盈的样子。这样子,才叫蔬菜。
假若杜甫老哥来到现代,来到我们的蔬菜地里,他一定十分惊讶:这是蔬菜吗?这不是一片杂木林吗?芹菜已疯长成灌木;莴苣正演化成芭蕉;葱虽然暂时还没变成芦苇,但已有了芦苇的个头;土豆已膨胀成杜甫喝汤用过的大土瓷碗;韭菜呢,五言诗的韭菜哪去了呢?这又高又胖、模样粗糙、神情张狂的另类灌木,是韭菜吗?一千多年没见,出落成这样子了?
杜甫老哥啊,你少见多怪了。一切都在变,菜地如何不变?假如你走进我们的文化菜地看看,你又如何不被惊呆?别摇头嘛,老哥。别的,你暂且别看,就看看那被你视为“文章千古事”的文章,就看看你一生钟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吧。如今,一个写手随便就日产万言,短篇不过夜,中篇不过周,长篇不过月,一年制造十几部长篇,不难嘛,只需喝几杯咖啡,吸几口香烟,猛敲键盘,快速码字,滚滚泡沫就席卷世界的沙滩;写诗,稀松平常事,手起键响,键响诗成,一日千行,何难?回车键频频按,诗,就像那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滔滔滚滚源源不断,注入我们古老的奄奄一息的江河荒滩。你语不惊人死不休,呕心沥血一生,才写了一千来首,字数不够一个中篇,还不及写手们一天的产量。杜老啊。你太低产了。
这下,我得赶快告诉杜甫原委,不然老先生会被吓傻的。就这么一个诗圣,被我们吓傻了,我们对不起万古千秋。
是这样的,杜甫老哥:你在蔬菜地里看见的那颠大的、张狂的、疯长的、妖艳的、粗壮的灌木形状的蔬菜,都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催生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毒性很大,垃圾食物而已。
你在文化菜地(其实那是文化工业流水线)看见的那泡沫翻腾的泡沫文化,那废水汹涌的废诗,也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大批量疯长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基本是废物。垃圾食物而已。
杜甫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
和杜甫一样,唐朝的韭菜,包括那雨夜里的韭菜,没见过的世面太多了,没见过农药,没见过化肥,没见过增红素、增绿素、增白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只见过露水、月光、荷锄的农人,见过蜜蜂、蝴蝶、毛毛虫,见过低飞的燕子和菜地上空款款飞过的黄鹂、喜鹊、斑鸠、白鹭。
韭菜何其有幸,在那个温暖的春夜,韭菜,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的诗。
唐朝的土地上,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蔬菜,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诗。
你且看那韭菜——
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诗。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说“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指出下面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结合全文,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一句中,“保鲜”一词形象生动,说明了杜甫的诗歌流传一千多年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B.韭菜娇小、精致,能唤起诗人细腻、爱怜的情感,而五言诗是精致的诗歌形式,用五言诗描写精美的韭菜,是非常合适的。
C.唐朝的韭菜是不幸的,因为它有太多的世面没有见过;唐朝的韭菜又是幸运的,因为它“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的诗”。
D.杜甫之所以“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是因为他理解不了现在的人们创作速度为什么这么快。

E.文章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不同人称的运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又使文章显得亲切。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文本,完成问题。
新型成像技术看清活细胞内活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今天宣布说,运用类似X光CT扫描的方法,他们开发出一种新型成像技术,可在不用荧光标记或其他外加对比试剂的情况下展现活细胞内的任何活动。该技术使人类首次能够对活体细胞在自然状态下的各种功能加以研究。
  研究小组负责人、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迈克尔?费尔德表示,这项新技术的主要优点是不需要对活体细胞进行任何处理即可开展研究工作,而其他三维成像技术都要对生物样品进行化学或金属化处理,经过冷冻、染色等过程,这些样品处理和固定的步骤有可能改变细胞原来的状态,干扰科学家对细胞自身的运动进行观察。他说,利用这一新技术,研究小组现已得到了宫颈癌细胞的三维图像,细胞内部的详细显微结构一目了然。此外,他们还获得了线虫、蠕虫以及其他几种生物的细胞图像。
  研究人员解释说,每一种物质都有一个特定的折射率,光在其中的传播速度与这一折射率有关,同一频率的光波在折射率小的介质中传播速度快,而在折射率大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慢。由于细胞对大部分可见光的吸收性很差,因而他们可以利用不同材料对可见光具有不同的折射率的性质构建图像。实验中,他们采用了干涉测量法获取数据,将一束光分为两部分,只让其中一部分照射细胞,另一部分作为参考光波,首先获得含有细胞信息的大量二维图像。为了得到三维立体图像,他们再将100组从不同角度获得的二维图像进行组合,经过大约10秒钟的时间就可得到细胞的三维图像。经过不断的技术改进,现在这一成像时间已经缩短到0.1秒。
  迈克尔?费尔德表示,目前这项新技术的分辨率为500纳米左右,研究小组将力争使其达到150纳米或者更高,使其能够方便地与电子显微镜配套使用。
(《科技日报》)
  1.对原文第2段中画线词语“这项新技术”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这项新技术”指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运用X光CT扫描的方法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型成像技术。
B.“这项新技术”是一种可以在不用荧光标记或其他外加对比试剂的情况下展现细胞内的任何活动的新型成像技术。,
C.使用“这项新技术”在开展研究工作时不需要对活体细胞进行任何处理,使人类首次能够对活体细胞在自然状态下的各种功能加以研究。
D.使用“这项新技术”只需0.1秒中的时间便可以得到细胞的三维图像,而且分辨率可以达到500纳米左右。
  2.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这项新技术与其他三维成像技术的不同主要在于对活体细胞是否需要进行处理,进行处理的过程可能会干扰对细胞自身运动的观察。
B.开发这项新技术的科学原理,是光在不同物质中因折射率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传播速度,因而可以采用干涉测量法获取数据。
C.现在在利用这项新技术时,研究小组首先获得含有细胞信息的大量二维图像,在将这些图像进行组合,只要大约10秒钟就得到细胞的三维图像。
D.目前,研究小组已经利用这项新技术获得了详细显微结构一目了然的宫颈癌细胞的三维图像以及线虫、蠕虫等其他几种生物的细胞图像。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的三维成像技术在对活体细胞的处理和固定过程中改变了细胞原来的状态,因而不能对活体细胞在自然状态下的各种功能进行观察。
B.科学家们可以利用不同材料对可见光具有不同折射率的性质构建图像,原因是细胞对大部分可见光的吸收性很差。
C.新型的三维成像技术还可以经过不断的技术改进,成像的时间还可以大大缩短,分辨率还可以大大提高。
D.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虽然新技术目前的分辨率只有500纳米,但他们已经能够使其方便地与电子显微镜配套使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7题。
关于俄苏歌曲情缘的答问
余倩(《文汇读书周报》记者,简称“余”):您最近出版的《俄苏名歌经典》《俄苏歌曲珍品选集》与您过去的书有何不同?
薛范(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翻译协会会员,简称“薛”):这两种书是我一生译介和研究俄苏歌曲的一个句号。过去出版歌曲集时,苏联还存在,现在苏联解体了,一个朝代结束了。这意味着我们有可能对这一历史阶段的某些事物做出比较客观的回顾和反思。《俄苏名歌经典》简谱本,收录了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佳作,可以说是俄苏歌曲的一个编年史。《俄苏歌曲珍品选集》五线谱本,附钢琴伴奏,便于音乐会演出。此外,这两种书后还附有“歌曲说明”,介绍词曲作者、歌曲创作经过以及产生的影响,这些稀缺的资料是最有价值的亮点。
余:歌词的翻译与诗歌的翻译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薛:两者的要求有许多是相同的,比如,都讲究韵律、文采、意境。而歌曲译配不同于诗篇翻译的最主要一点,就是翻译的歌词必须考虑到与音乐的最佳结合。创作歌曲大多在词的基础上配曲,但翻译歌曲恰恰相反。如果把歌词比作脚,那曲调就是鞋了。创作歌曲就是按照脚的尺寸定做合适的鞋子。而歌曲翻译则是鞋(曲调)已经摆在那儿了,我们的任务是要找到尺寸正好般配的脚。我看过现在一些大学生译配的歌曲,脚和鞋不太般配。那些大学生外语水平相当好,但是缺乏中文功底,也不懂得歌词字音与旋律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歌曲是无法歌唱的。
余:您对俄苏歌曲的情结源于哪儿?
薛:俄苏歌曲和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紧密相连。50年代初期,朝气蓬勃、青春向上的俄苏歌曲正合当时年轻人的精神需要。所以,在1994年的一台苏联歌曲音乐会上,当《祖国进行曲》乐曲响起时,全场的中老年观众都一边跟着齐唱,一边泪流满面。这是一首豪迈的颂歌,大家不是伤感而流泪,而是因为它唤醒了大家青春的记忆。俄苏歌曲的题材十分广泛,凡生活中所见所闻所追求的一切,都能在歌曲中得到艺术的反映。俄苏歌曲弘扬崇高的献身精神,它往往把个人命运同集体命运、国家命运甚至世界命运结合在一起。而且,歌曲旋律简明动听,琅琅上口,易唱易记。
余:您怎么看待俄苏歌曲的传承问题呢?
薛:上世纪50年代是中苏友好时期,当时影响我们这代人的就是苏联文化。后来有了整整25年的断层,虽说之后中苏关系解冻,但彼此心中的阴影不是立刻能够消除的。
俄罗斯文化受到冷遇还有媒体的因素。比如说,电视就很少播出俄罗斯的影视和音乐节目。曾经有位记者说,现在年轻人基本上不喜欢俄苏歌曲。有位专家说,现在是多元化时代,有人喜欢俄苏歌曲,有人喜欢欧美流行歌曲,都是正常的。但我以为,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秀作品。作为专家,应该把世界上真善美的作品推荐给年轻的一代,希望他们传承下去。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薛范称这两种书是“一个句号”,意思是苏联解体后,他不再译介和研究俄苏歌曲了。
B.《俄苏名歌经典》《俄苏歌曲珍品选集》两书“最有价值的亮点”在于其资料珍贵。
C.诗歌的翻译讲究韵律、文采、意境,而歌词的翻译则讲究歌词与音乐的最佳结合。
D.朝气蓬勃、青春向上的俄苏歌曲满足了当代年轻人的精神需要,所以能够传唱至今。

16.薛范对俄苏歌曲的情结源于哪些方面?
答:  
17.关于如何传承的问题,薛范有哪些主张?请分条概括。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9旬老人吴征镒:学无止境 后来居上 余建斌
“我搞了一辈子植物科学的研究,今年92岁了,我感觉到学无止境,后来居上。”
对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吴征镒院士,这位中国植物学研究的杰出学者、世界著名的植物学家谦逊地说,“我的工作是大家齐心用力做的,我个人得到国家如此大的褒奖,我感觉到只能尽有生之力,把后学的同志能带多少带多少。”
吴征镒被中外同行誉为中国植物的“活词典”。同事和身边的学生、助手都形容他博闻强记、博古通今。编《中国植物志》的时候,他脑子里记得文献的出处,在手稿里写个人名注上个年代,助手去查对应文献时往往一丝不差。
  “吴先生的勤奋和严谨非常了不起。”长期跟随在吴征镒身边工作的武素功研究员说。那时候吴征镒还在北京工作,40多岁,当着中科院植物所副所长,任务很重。开会休息时间10分钟,他还去标本室看标本。晚上电话比较多,他有时候就把电话搁一边。“正是他这样不断的积累,基础扎实了,才在晚年的时候还能继续不断地出大成果。”
  昆明植物所所长李德铢博士是吴征镒的23名弟子之一。他记得有一段时间吴征镒住在医院没办法工作,就觉得非常着急。“他还经常批评我们有点事务主义,做了行政工作不能浮在上面,而要沉下来多点时间做学问……他是那种沉下来的人。”
  “八十岁后吴先生的眼、耳渐不如前,但他在2000年后出的4本著作都是亲自执笔。有些著作本来1年能完成的花了3、4年,因为他随时会把新的文献插到稿子里去。”做过吴征镒学术秘书的昆明植物所生物地理与生态学研究室副主任彭华说。
  “人生有限,我把我有限的时间有一份力发一份力,有一分光发一分光。”这或许可以作为吴征镒对众多评价的回答。他说,“我的能力有限,尽可能几十年如一日向前。”
  2007年1月,年届九十的吴征镒在力邀之下,担任《中华大典·生物学典》的主编。“我的工作过去主要靠观察,现在青光眼后期,我不能再做新的工作了,能够把现在承担的中华大典任务承担到底,我就心满意足,更多的工作需要大家。”
  之前,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竣工并投入使用,他提出的建立“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变为现实。
  往前追溯,解放初当国家急需橡胶,他就参加和领导了海南和云南的橡胶宜林地考察,又同其他科学家一道发起了建立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倡议……从科学救国到科技兴国,吴征镒爱国之心拳拳。
  “总之我的能力有限,人生不过几十年,诸位还要获得比我们更长的时间,取得更大的成就。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一定要在比我们还要艰难的路上去攀登,我愿意提供肩膀做垫脚石。”这是吴征镒对青年人的寄语。
  现在,这位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九旬老人,每天还要工作3个小时。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吴征镒之所以被中外同行誉为中国植物的“活词典”,在于他搞了一辈子植物科学的研究,并获得了2007年国家最高科技奖。
B.吴征镒所反对的“事务主义”,是指满足于行政工作的日常事务,而不能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做研究,进而荒废了自己专业的一种做法。
C.“我把我有限的时间有一份力发一份力,有一分光发一分光”,这里的“发力”“发光”,实际就是指担任《中华大典·生物学典》的主编工作。
D.标题中的“后来居上”是对吴征镒“几十年如一日向前”,“基础扎实了,才在晚年的时候还能继续不断地出大成果”的由衷赞美。

16.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吴征镒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17.通讯具有客观性、典型性和形象性,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
江丙坤:两岸和平斡旋者
海基会董事长也许是这位76岁老人最后一次担任的公职了,在他的人生岁月中,有50年的光阴都花在公职服务上。他的判断依然清晰,谈话极富逻辑性,而且严谨、务实,能明显感受到这是一位优秀的技术官员。
在担任“经济部长”期间,他被属下开玩笑说是“江科长”,理由是这位部会首长事必躬亲,对细节要求极为严格,连桌上及书柜都整整齐齐,一尘不染。
他经常把公文装在一个有轮子的红色大行李箱里带回家批改,在车上、飞机上也照常工作,而且速度非常快,批示一份公文平均只需两分钟。
他儿子说:“我对父亲最深的印象就是,他在家里办公桌前批改公文的背影。”
2008年,江丙坤接任海基会董事长,吸引了外界目光。尤其是他邀请对岸的海协会会长陈云林来台访问。这是海协、海基两会历史上第一次在台湾举行磋商,陈云林也是台湾历史上到访级别最高的对岸官员。历史把江丙坤这位老人再一次推向舞台的中央。
国民党全面执政后,看似平坦的两岸协商依然暗流涌动,至少对于江丙坤而言,要面对的困难还非常多。
4月29日,民进党籍立委在“立法院”重提了一段3年前的往事,令紧张形势更为复杂:这位“立委”说,2005年3月,江丙坤访问大陆的时候,与国台办主任陈云林曾经签订了十点共识,结果被当时还是台联立委的赖幸媛痛骂是“台奸”,双方翻脸,几乎闹到要对簿公堂的地步。而江的子弟兵、国民党的“立委”李嘉进也曾经表示,这件事让江丙坤足足气了半年。但是经历了无数人生风浪的江丙坤,最终选择不计前嫌。
赖幸媛是马英九任命的“陆委会主委”,按照海基会的章程,其业务授权和指导机关为“行政院大陆委员会”(注:简称“陆委会”)。
对这一现象,民进党大老、前“立委”林浊水站在不同的政治立场,则有相当刻薄的判断:“最后,海基会本在谈判上要听命‘陆委会’节制,但江丙坤以国民党副主席身份掌控海基会,任何当‘陆委会主委’的国民党员在党内都是他下属,他大可当太上‘陆委会’,没想到却冒出一个不必听命于他的人当‘主委’,其愤怒可想而知,所以他说两会谈判前要先由‘国共平台’凝聚共识才行,也就是要以国共平台架空马、赖的大陆事务体制,让马成江政策的执行者。”
就在两会商谈在台举行前夕,还有大批深绿人士跑到江丙坤的南投老家,向江丙坤喊话:“不要卖台!”
两岸的是是非非,在国民党再次上台后迎来了一线曙光。11月初陈云林赴台访问。两岸之间迎来了再一次的互动高峰。
两岸未来的走势如何,也许就像江丙坤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一样——七分靠努力,三分靠机缘。
(节选自《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11月,有删改)
1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多年的公职服务和政治生活塑造了江丙坤在公众视野中的良好形象。
B.对于来自于社会各方面的褒贬毁誉,江丙坤能极力保持淡定和从容。
C.引用儿子对江丙坤的评价属于问接描写,是为了从侧面塑造人物。
D.大批深绿人士到江的故乡南投喊话,表明江丙坤缺少台湾民众支持。

16文章最后两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6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感佩陈寅恪
宋振锐
①爱因斯坦在给居里夫人的悼词中写到:“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的意义,其人格的力量常常远胜于单纯的才智。”陈寅恪堪当此论!
②陈寅恪(1890-1969)家学渊源,又游学欧美十数年,他三十多岁便入主清华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国学四导师。陈寅恪一生治学涉及宗教、历史、语言、人类学、校勘学等方面,尤其精治魏晋南北朝隋唐之学。他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论述稿》都对隋唐历史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每本书虽只有10万字,但其视野开阔、孕大含深;“研究之缜密、立论之严谨和说服力之强,前所未有”;“即此戋戋小册,亦岂今世学者所能为”?至于《柳如是别传》,虽是人物传记却是一本论述明末清初政治史的力作,对清代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③以陈寅恪的道德、学问,要获得俗世的名声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但陈寅恪对此不屑一顾。他将身心全部沉浸在艺术与思辨的世界里。陈寅恪面对身体的残疾,在有书不能读,提笔不能写的境况里,他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又由于见识、学养、智慧的差距无人与他对谈,那种深层的孤独亦远非凡庸之人可解可慰的。然而,心有所属,兀兀独处而无悔;志向远大,冷清寂寞仍无怨。漫漫长夜里非凡的孤独反使得他更敏锐地捕捉到光明。孜孜矻矻,心无旁骛,陈寅恪在助手的协助下,以超人的毅力,引用典籍605种,完成了80万字的煌煌巨著——《柳如是别传》。
④ “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家。做学问就是为了当官,这种传统根深蒂固,在行政权力独尊的年代尤其突出。1953年,陈寅恪被任命为科学院中古研究所所长,但被他委婉地拒绝了。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的言论真可谓石破天惊骇人心目。北大教授刘浦江认为:“就老一代的知识分子来说,在1949年以后仍然固守自己的价值主张的,除了陈寅恪先生之外,恐怕再也没有第二人了”。
⑤ “寅恪生平治学,不甘逐队随人,而为牛后。”陈寅恪从一个无名气、无著作、无学位的“三无”学人,而终成为举世公认的学术大师。“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者,道德文章也。陈寅恪还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这种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的治学要求,是陈寅恪在学术研究中一以贯之的,表现出了一种纯粹的学者本色。
⑥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时代的阻隔,经历的差异,虽然使我们不能透彻地解读陈寅恪的学术精神、立场以及其人格魅力,但丝毫不能影响我们对陈寅恪的敬仰与爱戴。
16.请根据②③④⑤段的内容,每段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陈寅恪的特点。 (8分)


17.陈寅恪1911年就认真研读过德文版《资本论》,可他却在1953年要求“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对此,作者是怎样理解的?(5分)
18.本文介绍陈寅恪,层次安排上显得水到渠成,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请简要回答。(3分)
19.“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的意义,其人格的力量常常远胜于单纯的才智。”这句话本是爱因斯坦写给居里夫人的悼词,但作者认为“陈寅恪堪当此论”。对此你是否赞同?请具体阐述你的理由。 (6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