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实验室制取少量乙酸乙酯的装置图。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试管b中导气管下端管口不能浸入液面的目的是防止实验过程中产生倒吸现象 |
| B.实验时加热试管a的目的之一是及时将乙酸乙酯蒸出,使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 |
| C.试管b中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吸收随乙酸乙酯蒸出的少量乙酸和乙醇 |
| D.向a试管中先加入浓硫酸,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乙醇,再加冰醋酸 |
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对应实验(部分仪器已省略),操作正确并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一定量CO2通入某浓度的NaOH溶液得溶液A,向A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加入n(HCl)与生成n(CO2)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通入的CO2气体为22.4 L |
| B.A溶液中n(NaOH)=2n(Na2CO3) |
| C.A溶液中既含Na2CO3,又含NaHCO3 |
| D.A溶液中一定只有Na2CO3 |
已知锌溶于稀硝酸中可发生如下反应:4Zn+10HNO3==4Zn(NO3)2+N2O↑+5H2O,该反应中被还原的硝酸与未被还原的硝酸的质量比是
| A.2∶5 | B.1∶4 | C.4∶1 | D.5∶1 |
在氯水中存在多种分子和离子,它们在不同的反应中表现各自的性质。下列实验现象和结论一致且正确的是
| A.向氯水中加入有色布条一会儿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溶液中有Cl2存在 |
| B.新制氯水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先变红色后褪色,说明 Cl2有漂白性 |
| C.加入NaOH溶液,氯水黄绿色消失,说明有HClO分子存在 |
| D.向淀粉碘化钾溶液中加入氯水,溶液变为蓝色,可证明Cl2的氧化性强于I2 |
结合SO2的特点,分析以下对SO2的物质分类及其性质的预测中,不正确的是
①碱性氧化物 可与烧碱反应生成盐和水②非电解质熔融状态不导电
③电解质水溶液能导电④酸性氧化物可与水反应生成酸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