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起源的角度说,文化是"人化",它相对于"自然",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功能的角度说,文化的最主要功能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人的社会化、文明化、个性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
文化是由多种层次存在和表现的复杂系统。人们首先感知到的是较浅显、具体的层次,属显性文化,包括人的社会活动及其产品。一个人的某种活动、"做什么",不是文化;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共同行为、都"做什么",就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一个深埋于地下的石块不是文化,一个经过远古人群加工改造的石块作为活动的产品就成了文物。显性文化反映了文化的更深层次,即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人的活动效果既取决于"做什么",更取决于人的活动规范、方式"怎么做"。
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这是文化的核心,与一定时期群体共同的理想、信念密切相关。他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做"的问题,是人的活动的取向、目的问题。正是价值观的不同,"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人的活动是由价值观所指导的,人的活动及其结果,说到底,不过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由于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所谓文化,说到底,就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中西文化的不同,古今文化的不同,一切文化的不同,最根本的是价值观的不同。文化的社会作用,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作用。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都有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奉的价值观。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文化的产物,都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任何社会群体的形成,都是由于社会个体的文化认同,由于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一个共同追求理想目标而走到一起的。价值观是群体认同的基石,是群体力量或弱点的根源。
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B.文化是一个复杂系统,它是以深浅不同的多层次存在和表现的。
C.文化的浅显层次是指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
D.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

下列对"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这一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活动是文化的外在显现,受价值观的指导。
B.价值观的不同,决定了古今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异。
C.文化具有群体性特征,价值观是群体认同的基石。
D.每个社会个体的价值都能形成社会总体认同的价值观,也就是文化的核心。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分别从起源、功能、构成等角度对文化进行了阐述。
B."人化"之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化人"指人是文化的创造物,二者体现了人与文化相互作用的关系。
C.经过远古人群加工改造的石块属于显性文化,它反映了远古文化的更深层次。
D."做什么"和"怎么做"决定了"为什么做",这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回家是一种感觉
在羁留异乡的日子,回家是一种感觉。
茫茫人海,鳞次栉比的楼群,无意间听到的一个声音,或是偶然间瞥见的没有别人注意到的情景,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
我们突然间感到很孤独,又突然间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我们来去匆匆,却不会无影无踪。那一刻,我们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又是那么的坚韧无比。
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感觉,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那是一种没有来由的触动,既可以让人喜极而泣,又可以让人欲哭无泪。如果它能发出声音,那声音一定是微弱而固执的;如果它能行走,那步履一定是蹒跚而执著的。可是它无声无息,短暂的刺痛,还没有伤口,就被异乡的声音和风景抚平。
在他乡我们又有了另外一个家,漂亮的房子,富足的生活,想到自己曾背井离乡的时候,庆幸也许远远多于伤感。可是被我们淡化了甚至遗弃了的故乡,又注定会在某一天清晰无比。我们曾经用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和稚拙的童音呼唤过的土地,又注定会在某一时刻穿透时间和空间,呼唤着我们回家。
于是,我们回家。背着沉甸甸的行囊,和已经疲惫的心,一起回家。无论我们早已功成名就,还是我们正在为生计奔波,当我们踏上回家的征途,我们会有着同样的冲动和期望。也许我们需要蜷缩在拥护不堪的车厢里,也许我们要跋山涉水远渡重洋,只有在回家的那一天才发现,我们离开家已经走得太远。
我们回到了这里,我们和我们的祖先繁衍生息的地方。我们生在这里,却命中注定要离开这里,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我们用心触摸这里的一切。在遥远的他乡,我们曾用音符去编织她;我们曾用泪水去打磨她;她的每条小路应该铺满红叶,燃烧着诗情画意;她的空气里应该弥漫着醉人的酒香,浸染着离愁别绪。我们本来可以自然而然地走到她的面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学会了刻意地寻求她感受她。可是,朴素的土地没有那么多的乡愁,对于那些依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他们甚至已经忘记了这里是他们的故乡。我们与我们的故乡之间,已经有了那么多格格不入的东西。在那么一天,一路风尘之后,倚在故乡的门槛边,也许会伤心地告诉自己: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轻轻的一声叹息,却沉重得让人无法喘息。
我们在茫然中再次告别故乡。没有太多的依依不舍,我们甚至已经巴望着尽快离开。我们还未实现的梦想,被我们留在了他乡,还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等着我们归去。
可是,当年轮启动的时候,我们便开始筹划起下一轮回家的行程。回家的感觉,又不知不觉涌上心头。故乡的景色还近在眼前,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舍不得离开这里,还是在盼望着再次回到这里?我们回家,毕竟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
什么时候,在对故乡的回忆里,夹杂了苦涩和痛楚,可是想起故乡时,我们还会有割舍不断的感觉。也许在某一天,我们在故乡埋葬了最后一个亲人,我们不再有理由回到那里。可是在不经意间,我们还会拾起那种感觉。回家的感觉,细碎的、温暖的、潮湿的感觉,穿透了我们已经麻木而冷漠的心。回家不再是一种行为,它越来越虚化成为一种感觉。细腻而绵长的感觉,连缀着我们的一生一世。
我们回家,独自一人,或者带上我们浩浩荡荡的子孙。也许是在梦里,风雨飘零,我们又踏上了没有尽头的归途。
文中反复说“回家是一种感觉”,“我们回家毕竟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我们还会拾起那种感觉”,又说“回家不再是一种行动”,请结合全文分析:
(1)反复说到的“那种感觉”指的是什么?
答:
(2)“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还为了什么?(不超过10字)
答:
第七段中说“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为什么?
答:
文章是通过哪几层内容来表现回家“越来越虚化成为一种感觉”的?试用简洁的文字分层概括,并说说这种结构有什么特点。
答: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不像一般写乡情的文章那样去回忆故乡的生活场景,而是着重抒写了自己羁留异乡时,对故乡的一种刻骨铭心的复杂感情。
B.作者描绘了回家时所见的故乡景色,创造了诗情画意的境界,写出了对故乡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C.文章构思独特,虚实交融,反复抒写了对故乡矛盾而又缠绵悱恻的情思,有回肠荡气之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D.文章结尾处,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们因追逐功利而迷失自己,变得冷漠的现象的讥讽,深化了主题。

E.本文语言优美典雅,含蓄蕴藉,化用古诗词贴切自然,富有抒情笔调的语句使文章韵味无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流浪与回归
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要告诉人们的,恐怕是说在爱情的“城堡”,外面的想进去,进去的想出来。这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寓言”。其实,推而广之,我们对于许多事物的态度,大抵如此。
有一首歌唱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对于困守一隅的人来说,这句歌词的魅力太大了。①人们往往不大清楚外面世界的真情,凭着想象绘出许多精彩的色块,常常羡慕那些流浪者的生活,心里总有一个“出去”的念头。②面对早已熟悉的一切,失去了原有的新奇,自然要生出厌倦的情绪。
他们在心底自语:既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何不出去走走看,也不枉一世的时光。于是,有从婚姻的城堡纷纷走出去的,有从熟悉的故土纷纷走出去的,有从乏味的工作中纷纷走出去的,甚至有从生命这头走向了死亡的 ……人们态度坚定,义无反顾,大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气概。我想,这是人类的一个大悲剧,一种深刻的厌倦情绪无从排遣的必然结果——人类的大迁徒,大流浪。
一个人,当他对身边的一切深感厌倦无聊时,生命也就失去了光彩,意义和价值荡然无存。改变生命困顿的局面,惟一的办法就是“冒险”。而“流浪”正是“冒险”的具体行动。我们知道的许多大冒险家,往往是流浪者。分析他们的行为,固然可以找出不少对社会有意义的因素,但根本点却是为了摆脱生命的厌倦情绪。③
我们看到了很多行色匆匆的流浪者,也看到了很多面色憔悴的心灵流浪者
那么,流浪者的情形如何呢?
又有一首歌唱道:“我想有个家。”
这个“家”不是日常概念的家,它的涵盖面很大,是所有流浪者想回来的一个托词,一个沉甸甸的恋旧“回归”情绪。④但是,在经历了许多陌生和新奇之后,兴奋消失了,深感腿脚跑累了,骨架松驰了,心灵劳顿了,厌倦情绪再度油然而生。于是,久存于心底总不敢窥顾的一个铭心刻骨的词冒出来了——“家”。心头一惊。原来,无论走到哪里也找不到可依恋的归宿,只是随便走了走,看了看;原来,我们只是世间的一个匆匆过客!“我想的个家”,这句低沉而嘹亮的呼唤从遥远的地方传来,震撼着流浪者的心魂。回去吧,我从哪里来,原回哪里去。对从前嫌弃厌倦的一切又生出一种巨大的亲切感,土也可亲,城也可恋,人也可爱,梦里总是从前的人和物。“回去”又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想头,并构思着一步步具体化行动。最后,终于“回来”了。
出去又回来,回来又出去。
人生就这样反反复复。“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和“我想有个家”。这两首歌为什么使我们百听不厌?就是因为在我们的心底和骨头里与生俱来地存着一个信念——流浪与回归。
第1段说“我们对于许多事物的态度,大抵如此”。
⑴“此”指代什么?
答:“此”指代□□□□□□□□□□□□□□(不得超过14个字)
⑵为什么说“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寓言’”?
答:因为这部小说□□□□□□□□□□□□□□□□□□□□□□□□□□□□□□(不超过30字)
分别写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想有个家”这两首歌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答: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首歌受欢迎的根本原因在于:
□□□□□□□□□□□□□□□□□□□□□□□□□□□□□□□□□□(不超过34个字)
⑵“我想有个家”这首歌受欢迎的根本原因在于:
□□□□□□□□□□□□□□□□□□□□□□□□□□□□□□□□□□(不超过34个字)
“行色匆匆的流浪者”和“面色憔悴的心灵流浪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
答:⑴相同点:□□□□□□□□□□□□□□□□□□□□□□□□□□□□□□□□□□□□□□(不超过38个字)
⑵不同点:“行色匆匆的流浪者” □□□□□□□□,而“面色憔悴的心灵流浪者” □□□□□□□□□□□□□□□□□□□□(前者不得超过8个字,后者不得超过20个字)
“外面的世界确实很精彩,充满新奇,有新的朋友,新的山水,新的生活,魅力无穷。”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一句话,它应复原于哪个位置?()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下列各项中,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两项是()()

A.“心灵流浪者”指常想着“流浪”,但未能实现的人。
B.我们每个人只不过是世间的匆匆过客,因为人是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家”的。
C.在人们心目中,“流浪”与“回归”是一对矛盾的存在。
D.产生“回归”的心情是因为对从前的一切又生出了一种亲切感。

E、“出去又回来,回来又出去”含有不安于现状的消极因素,是不值得肯定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金鱼的抉择张挥
“乔治,移民到澳洲去的事,你到底作了决定没有?爸爸又写信来催了。”
双手握住驾驶盘的乔治,没立即回答他太太的话。因为他注意到前面有一辆小型货车正要驶离路边的车位,如果手脚不够快,那个车位准会被别的车子占了。
“哎呀,你跟人家抢车位干吗?今天是星期天,组屋的停车场是免费停泊的。你把车泊在这划有双黄线的路旁是违法的,何必冒这个险呢?”
乔治可不听他太太那一套,一边熟练地把车泊进车位一边说道:“少走几步路不好吗?新加坡的法律这么多,怕犯法最好别出门!”
夫妇俩下了车,乔治太太又提起那件移民的事来。乔治显得有点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你先去买菜吧,我在那家咖啡摊喝茶等你。移居澳洲的事等一下再说,好吗?”
太太瞪了他一眼,这才扭着腰肢朝菜场那个方向走去。
乔治来到小贩中心的咖啡摊叫了杯茶,就坐下来看报纸。最近,新加坡人谈得最起劲的就是移民问题。而他那个早在五年前就移居澳洲的岳父,一直写信来催他早作移居的打算,可他自己却始终拿不定主意。要他离开自己生活了三四十年的新加坡,移居到另一陌生的地方去,不是一点顾虑都没有的,而且在感情上真有点舍不得呢!唯一令他感到不满的就是新加坡的法律太多了。一想到新加坡的法律他心里就有气。他心里一有气就想到要抽烟。于是,他就点燃一根烟,深深地吸了一口,然后圆着嘴唇把一个一个的烟圈从口中吐出来,像一尾养在玻璃鱼缸中的金鱼在玩吐水泡的游戏那般快乐。因为他常觉得自己就像被人养在鱼缸中的金鱼,而金鱼最快乐的时刻,就是吐水泡。
“乔治!乔治!”
太太在不远处传来的叫声惊醒了他的金鱼梦。他连忙站起身,将香烟猛吸了几口,就随手丢在地上,折好报纸就要跑过去帮太太一把,就在这个时候,两个陌生男人突然出现在他身旁,其中一个弯下身去拾起他刚丢在地上的烟蒂,另一个则向他出示了表明身份的证件。
望着那枚还冒着一缕淡淡轻烟的烟蒂,他又想起家中养在鱼缸中的金鱼来了。他黑着脸一言不发,从皮包中抽出身份证来交给对方,心里却不停地骂着:真他妈的倒霉!
夫妇俩憋着一肚子气来到那辆心爱的车旁时,竟发现雨刮器上夹着一张传票。乔治伸手用力一抽,那张传票就到了他的手上,他连看都不看那张传票一眼,就胡乱地塞进裤袋里,然后气呼呼地对太太说:“回家马上打个长途电话给你爸爸,说我们已决定移居澳洲。在这种地方呆下去,一点意思也没有!”
那个做太太的听了,原本木无表情的脸,却突然现出了两个浅浅的酒窝来。
文章结尾写乔治太太“原本木无表情的脸,却突然现出了两个浅浅的酒窝来”表现了乔治太太怎样的心情?这样写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
小说的题目有什么含义?
答:
阅读文中画线的两处细节描写,辨析乔治心理上的差异。
答:
文章把乔治比作金鱼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赏析。
答:
乔治觉得在新加坡这种地方呆下去,一点意思也没有,所以决定移居澳洲。以你之见,乔治到了澳洲是不是就会有意思了呢?请简述理由。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青山不老
梁衡
《三国演义》上有一个故事,写庞德与关羽决战,身后抬着一具棺材,以示此行你死我活,就是我死了也没什么了不起,埋了就是。真一副堂堂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这种气概大约只有战争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在书本上才能见到。但是当我在一个小山沟里遇到一位无名老者时,我却比读这段《三国演义》还要激动。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沟里,山上全是树,所以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谈话就如坐在船上,四围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
但是我知道这条山沟以外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暴等一切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可是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的这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他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还有他的棺材。那棺材就停在与他一墙之隔的东屋里。老人每天早晨起来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他是在六十五岁时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的,现在已有五人离世,却已绿满沟坡。他现在已八十一岁,他知道终有一天早晨他会爬不起来,所以那边准备了棺材。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也是在一天他栽树回来时,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在城里工作,三番五次地回来接他出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自己生命的价值就是种树,那边的棺材就是这价值结束时的归宿。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去年冬天一次就从林业收入中资助村民每户买了一台电视机,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但他还不满意,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他爬不动为止。
我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谈话,像是站在生死边界上的谈天,但又是这样随便。主人像数家里的锅碗那样数着东沟西坡的树,又拍拍那堵墙开个玩笑,吸口烟……我还从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采访。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而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根下的淤泥也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荡的小院。我不知怎么一下又想到那具棺材,不觉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就再出不来。作为政治家的周恩来在病床上还批阅文件;作为科学家的华罗庚在讲台上与世人告别。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一个人如果将自己的生命注入一种事业,那么生与死便不再有什么界线。他活着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样东西;他死了,这东西还永恒地存在。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达尔文和爱因斯坦都说过,生死于他们无所谓了,因为他们所要发现的都已发现。老人是这样的坦然,因为他的生命已转化为一座青山。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姓高,名富。
(1987年12月)
本文开头引述《三国演义》庞德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本文题目是“青山不老”,如果换成“记植树英雄高富”好不好?为什么?
文章最后引用周恩来、华罗庚的事迹和达尔文、爱因斯坦的名言,有将老人与这些伟人相比的意思,你认为这样写合适吗?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生命的化妆
林清玄
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现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是化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不对的,”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师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不也是化妆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
我为这位女性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
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表,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这个世界一切的表象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象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象上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改革。
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
分析“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为什么是这样?
“精神的化妆”与“生命的化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请谈谈你的见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