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有月光
谷禾
有月光的晚上,我可以忘却生活的烦恼,去到村头的树林里或小河边,去到庄稼地头或某个无人的地方,在如雨的虫鸣和蛙噪里,在青草气息披拂的风中,安静地坐下来,回忆从前,反思现在,也想一下亲爱的诗歌。或者干脆什么都不想,把身体完全放松了,躺在松松软软的青草上,闭上眼睛,聆听月光脉脉的流淌,在心里感慨,多少青春韶华都在这流淌的月光里老去了,多少壮志雄心都在这流淌的月光里成了飘忽的传说。
现在,月光又溢满天空了,澄碧的蔚蓝似乎在隐隐发出银子的光亮,如果披着衣裳出去走走,你会遇见一个高个子男人,他仿佛迷失在了月光的声音里,一边凝望着沉睡的小村和远处的田野,目光似乎也被月光溢满了。你知道这就是我了。你继续走下去,也许会遇到更多的人,但不管相遇谁,一定都是被这样的晚上所诱的。
案上的台灯突然熄灭了,我存身的书房陷入了短暂的黑暗,与月光有关的回忆被暂时中断。我下意识地去拉窗帘,刚打开一条缝隙,交织的寒凉就落满了我的面颊。我没有避开,而是把目光继续投向了远天,去寻找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偶尔飘过的那一轮灰白。我知道,自从携家拖口在这座城市定居下来,我已经和真正的月亮,和有月光的晚上越来越生分了。
我成了被月光遗忘的人。禾苗上飘摇的月光,草尖上涨潮的月光,露珠里闪烁的月光,池塘里静影沉璧底月光,牛羊眼睛里默默反刍的月光,小河淌水亮汪汪的月光,树叶剪影哗啦啦的月光,白菜顶着雪的月光,照着我沿着母亲的唤声回家的月光,我走她也走的月光,床前照影的月光,地上凝霜的月光,还有月光里睡熟的村庄和醒着的田野,月光牵动着蛙鼓虫鸣和枝枝叶叶,被月光引诱出门的人,似乎都成了古老的回忆。
还记得第一次出远门。5岁的我按母亲的嘱咐,穿过三个村庄和一条哗哗流淌的小河,去到3公里以外的另一个村子,给生病的弟弟抓药。我一个人上路,到那个村子,打听着找到医生,递上药方,抓了药就急忙往家赶,但赶到河边渡口,天还是擦黑了。渡口就在曾外婆家的村子旁,因为经常去那里住,那些在对岸干完农活回村的舅舅和阿姨们差不多都认识我,要带我去曾外婆家,但问清我一定要赶在晚饭前把药送回家后,就不再强留,而是把我拎到肩上,背过了河去。
过了河,我矮小的身影瞬间就融进了一望无际的庄稼地。在一片接一片的玉米林、大豆田、棉花丛和隆起的坟包间疾速穿行,路上已经稀有人影,风吹着庄稼叶子以及庄稼叶子摩擦我的衣服发出的沙沙声,仿佛蚕儿在咀嚼桑叶。偶尔,癞蛤蟆从脚下穿过,瞬间就隐入了田埂另一边的草丛。一只鸟儿倏地飞起来,在我的目送下,一直飞向蓝幽幽的夜空深处,飞向银盘似的月亮里去了。
因为有月光带着我回家,因为衣服上、鞋子上、脸和手上都沾上了星星点点的月光碎片,我不但没有感到丝毫的害怕,而且到家后很久,心里还被巨大的兴奋和快乐充满着。如今奔忙在这个城市里,欣赏月光已经成了巨大的奢侈。这里有灯红酒绿,有忙不完的工作,有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电视节目,有印刷体的天下大事,却唯独没有月光引诱我出门或带我回家,没有星星点点的月光碎片黏上我疲倦的眉头。
……屋子里什么时候已经被柔和的灯光重新充满了。我舒了一口气,去拉严窗帘的瞬间,耳畔恍惚传来鸟儿在月光中惊起的声音——那是在如墨的田野上,又圆又大的月亮突然跃上了树梢,正在巢中沉睡的鸟儿仿佛受了惊吓,慌乱中扇动披着月光的翅膀飞了起来,接着,许多鸟儿也纷纷飞了起来……你知道这定是我的错觉了,或者是某块废弃的砖石突然被汽车咆哮的声浪席卷着从最高的楼顶跌落下来。理解第一段加点词语“飘忽的传说”的内涵。
文章写我第一次出远门有何用意?
赏析第六段画线语句。
文章多次写到“月光”,有什么艺术效果?
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般说来,人类创造的文化分为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两大部分。但文化是发展变化的,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丰富多彩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被创造出来。一类新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便是人类衍生和创造出来的新文化,即科普文化。它是人类在科普实践中创造的一类科学而先进的文化。
科普文化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如同谈到人文文化就会想到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和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谈到科学文化就会想到天文、物理、数学、生物学等对自然抽象和总结的成果一样,谈到科普文化,我们也会十分自然地想到包括科普讲座、展览培训、科技节、科普文章、科教影视等一切科普形式和内容在内的科普实践的结晶。
在表现形式、内涵和功能方面,科普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文化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区别,从而形成交叉和渗透。它们的相似之处在于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都追求真理普遍性。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文文化侧重于对人类精神家园的营造,科学文化侧重于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和物质世界的营建,而科普文化则致力于传播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使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交互融合、协调和平衡发展。
科普文化是“为人”和“人为”的文化,是调动并激发人们对科学产生兴趣的文化,是致力于提高人的科学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科普文化既提倡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又提倡有亲切人文情怀的科学精神,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引导人们奋发向上,并同时左右采撷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成果,从而使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交互融合,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珠联璧合,共同支撑现代文明大厦。
1.下列对“科普文化”这一概念的解说,准确的一项是
A 科普文化致力于传播科学文化,是人类在科普实践中创造的一类科学而先进的文化。
B 科普文化是人类衍生和创造出来的一类新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C 科普文化侧重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提高人的科学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D 科普文化具有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双重性,因而缺少独特的功能表现。
2. 下列各项表述与原文内容一致的一项是
A 科普文化可以使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珠联璧合、融为一体、协调和平衡发展。
B 在表现形式、内涵和功能方面,科普文化、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是交叉、渗透的。
C 科普文化是科普实践的结晶,包括科普讲座、科教影视等一切科普形式和内容在内。
D 科普文化是一种传播人类文化并以探索人类物质世界为根本目的的文化。
3. 下列对“科普文化是‘为人’和‘人为’的文化”这句话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 科普文化是致力于提高人的科学素质、需要人类不断科学地创造与发展的文化。
B 科普文化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引导人们奋发向上。
C 科普文化是调动并激发人们对科学产生兴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
D 科普文化既提倡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又提倡有亲切人文情怀的科学精神。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普文化、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共同发展,必将促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B 科普文化的普及必能弘扬、传播和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C 科普文化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一类新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弘扬人文精神。
D 在科普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科普文化将随着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基因设计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就是要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最终破译人体的遗传密码,揭示人类生命的奥秘。一旦完全掌握了人体遗传密码,就意味着人类同时获得了重新设计自己的能力。由此引发“伦理炸弹”:人要代替上帝创造人吗?基因也会如同零件一样而被任意组装成“品牌婴儿”吗?人还能称之为人吗?人的尊严在哪里?人性又在哪里?
人不是上帝,也没有上帝,只能靠自己掌握自己进化的方向,再也不能等待自然的恩赐。虽然人类处于自然进化的顶层,但并非尽善至美,而且自然的进化十分缓慢。在人科动物从猿猴中分离出来后的500万年里,人类DNA的发展变化还不到2%。人类种群比众多其他种群更单一,人类展示的差异性比黑猩猩还少。现在,世界各地男性精子含量急剧下降,性功能障碍者日益增多,使不育成为严重问题,却又被世界人口大幅度增长所掩盖。同时,人工智能促进机器智能逼近人类智能的发展,生物工程加速其他物种的人工进化。如果人类不改变自己,特别是不加速智力的人工进化,在不远的将来,就会遭遇人造新物种和机器高智能的双重挑战,难免优胜劣汰。人类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得将基因技术与智能技术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智力技术,对人进行基因设计,特别是脑的设计,展现人的价值,尤其是高智能的价值。这种高智能价值,正是伦理选择的依据。
我们崇敬生命,但不神化它。生命并不神秘,生命的本质就是DNA。我们既是基因决定论者,又是基因非决定论者,应当坚持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统一。基因统一论认为,人的基因决定人之为人,不是物。然而,人是生物的人又是社会的人,既由基因决定又与环境相关。基因是内因,决定生物人;环境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决定社会人。研究资料表明,“人类智力受遗传影响的程度约在70%—80%左右,某些具体的智力行为(如语言能力、数学能力等)可能特别依赖于遗传素质”(见《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第412页)。因此,通过基因设计实现智力的人工进化,不是臆想。印度弗吉尼亚大学宗教研究教授拉奥说:“取得的知识,应该用在对全人类有益的方面。如果漂亮的外表,强壮体格和聪明才智可以设计出来,那就应该让愈来愈多的人都能拥有。”鲁迅先生曾以超人的远见指出:“就世界现有人种的事实看来,却可以确信将来总有尤为高尚、尤近圆满的人类出现。”(节选自2000年9月26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科学史上一次伟大的创举。使基因技术的应用,由植物、动物转向人类自身。
B.“人类基因组计划”以破译人体遗传密码,重新设计人类为目的,它标志着人类历史的转折——由认识客体、改造客体转向认识主体、改造主体的新时代。
C.“人类基因组计划”所带来的基因革命,将改变我们的伦理观念。
D.“人类基因组计划”使基因技术的运用与传统伦理之间产生冲突,人将会失去尊严和人性。
2.第二自然段“对人进行基因设计”原因的说明不确切的一项是()
A.人类自然进化的速度十分缓慢
B.人类种群比其他种群更单一,人类所展示的差异性太少。
C.人类正面临着严重的不育问题
D.人类遭遇到人造新物种和机器高智能的双重威胁
3.对“应当坚持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统一”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决定论”是指生命的本质DNA决定生命。“非决定论”是指生命不是神造的。
B.“决定论”是指基因,它决定人之为人,不是物。“非决定论”是指环境,即外因,外因不是决定人的因素,它要通过内因才起作用。
C.“决定论”是指基因是内因,决定生物人;环境是外因,决定社会人。“非决定论”是指外因如果不通过内因起作用,就不能决定生物人或社会人。
D.“决定论”是指基因决定人之为人,基因是内因,决定生物人;“非决定论”是基因非决定论,环境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决定社会人。两者是统一的,即人是生物的人又是社会的人,既由基因决定又与环境相关。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迎接人造新物种和机器高智能的双重挑战,必须将基因技术与智能技术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智力技术。
B.人既是生物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人的发展不能不受制于环境,我们完全相信,人类的智慧与道德一定会使基因技术向着有利于人类进步的方向发展。
C.通过基因设计实现智力的人工进化,不是凭空设想的,而是有科学依据的。
D.人类只要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就能对人进行基因设计。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殷商时期是一个神性至尊的时代,宗教意识极为浓厚,原始的神学观念在社会中占据绝对统治的地位。在殷人的神人关系系统中,神是至高无上的,一切都要听命于神的安排,人还没有从神的绝对权威下剥离出来,人完全是神的附庸,受神的支配。从已有的文献资料记载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殷人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神学政治体系,殷人最重要的神事活动就是祭祀典礼,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神之大节也”。祭祀鬼神已成为一种社会制度并指导着国家所有的日常活动。人对神的祭祀活动,不仅表明了人类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对大自然的某些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而具有的畏惧和崇拜心理,也表明人们希望借助各种神灵的力量来消除种种自然或人为灾害,乞求神灵赐予福祉的愿望。殷代卜辞记录的史实充分证明殷人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采用占卜的形式以决疑惑。《尚书·洪范篇》作为追述殷商官方政治文化方面的原始资料,向我们展示了殷人一切都要通过占卜预决吉凶的事实。在国君、卿士、庶人、卜、筮五方面因素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是卜、筮的意见。
但也毋庸讳言,尽管原始神学思想成为殷商时期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但我们从流传下来的记载殷商文化的历史文献中,还是可以窥见一丝殷商时期极其微弱的反神意识的苗头。在《尚书·高宗肜日篇》中,记叙了一位上层统治阶层人士的话语:天神监视着下民的一切活动,下民中若有不顺“德”、不听从天神惩罚的,上天便会降旨予以纠正,而下民们却反诘“上天又能把我怎么样?”。这下民的一声细微的诘问,在当时宗教迷信充斥一切的社会里,无疑是打开了一道狭小的缺口,为民意留下了一块小小的地盘。因此,我们在探讨殷商时期的原始神学思想时,应当认识到,在殷商时期确立的神人关系系统中,神虽然具有最终决定性作用,但同时也透露出了一丝人们力求以卜筮为媒介,通过祭享的方式去影响至高无上神并建构以人为中心的神人关系的信息,这一信息对以后的儒家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些影响。
(节选自王杰《殷周至春秋时期神人关系之演进》,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教意识”和“神学观念”在文中是同一个意思。
B.所谓“剥离”,其含义是处于匍匐地位的人从神的绝对权威下解放出来。
C.“神学政治”的核心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把祭祀鬼神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D.“神性至尊”是指神是至高无上的,人间的一切都要听命于神的安排。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殷商时期,国君、卿士、庶人的意见只是起一定的参考作用,而卜、筮的结果却具有最终的决定权。
B.殷商时期的各种迷信活动,是统治阶级用来愚弄人民的一种手段。
C.殷人之所以敬畏神崇拜神,是因为神主宰着人世间的一切,能给人世间带来吉凶祸福。
D.殷商时期已经实现了由“神性至尊”向“人的凸显”的转变。
3.根据文章内容,下面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天人关系的思想自殷商历三千多年而不变。
B.殷商时期重天命、敬鬼神、轻人事直接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君权神授”、“以人为本”思想的先河。
C.殷商原始神学思想是由于当时人们对某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而产生的。
D.殷商时期,原始神学观念占据绝对统治的地位,这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
4.根据文章内容,下面想象与文章主旨一致的一项是
A.上天连续干旱不雨,土地龟裂,庄稼颗粒无收,商朝君臣共商度过危难之策,大臣偃辛奏道:“大王不必过虑,天行有常,久旱之后必有大雨。况我有数十万丁壮,掘西江之水足可缓解旱情。”商王道:“爱卿言之有理。今命汝引丁壮二十万三日内引来西江之水,不得有误!”
B.周人大举攻商,纣王正与妲己戏于鹿台,纣王曰:“寡人受命于天,周人其奈我何?”依然纵酒不已,歌舞不休。
C.夏桀暴虐,荒淫无道,商汤王起兵征伐夏桀。两军对阵,商汤王说:“暴君荒淫无道,大失民心!孤为民伐罪,替民造福。识相者,速速投降乃为上策!”
D.商王盘庚时,想把都城由黄河以北迁至黄河以南。开始时,众人都不太愿意,并搬出黄河断流作为上天示警的证据。盘庚说:“黄河断流乃自然现象,上天示警断不可信。且一味迷信上天鬼神,国家便会衰亡。”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科学家的失误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是化学领域里的一项革命性发现。以后,门捷列夫也曾想进一步弄清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增加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但是由于他的思想未能从元素不能转化、原子不可分裂等形而上学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因而到19世纪末人们发现了放射性元素和电子的存在,为揭开原子从量变到质变的内幕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之时,他不仅不能利用这些新的科学实验成果进一步发展他的周期律学说,相反,他却极力否认原子的复杂性和电子的客观存在,竭尽全力进行反对。他说,承认电子存在不但“没有多大用处”“反而只会使事情复杂化”,“丝毫不能澄清事实”。放射性元素的发现明明表明元素是可以转化的,他却说“我们应当不再相信我们已知的单质的复杂性”,“应当消除任何相信我们已知单质复杂性的痕迹”。并宣布“关于元素不能转化的概念特别重要”,“是整个世界观的基础”。
然而其他化学家正是在19世纪末放射性元素和电子等一系列伟大发现的基础上,一步步揭示出了元素周期律的本质,扬弃了门捷列夫的原子不可分和元素不可转化的陈旧观念,根据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合理内核,制定出了新的元素周期律。在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基础上诞生的元素周期律新理论,比门捷列夫的理论更具有科学性,它揭示了元素在周期表中是按原子中的质子数排列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的质子数也增加,一般地说中子数也会增加。质子数的增加和中子数的增加合起来表现为原子量的增加。但实践证明,并不是有多少种元素就有多少种原子。一种元素中有含中子数多的同位素,也有含中子数少的同位素。元素的原子量是同位素的平均数。这里所谓的质子数,就是原子核外围的电子数,也就是原子核的电荷数,即原子序数。从而解决了门捷列夫解决不了的问题。但这些探索元素周期律后来获得的成果,都被门捷列夫在反对放射性元素的发现和电子存在中错失了。
因循守旧,就这样使大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探索元素周期律奥秘的前进道路上走向了倒退,丧失了应该根据新的科学实验成果发展元素周期律的良机,为我们留下了有益的启示。
1.门捷列夫的失误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否认原子的复杂性和电子的客观存在。
B.他否认元素是可以转化的。
C.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分裂的。
D.他认为元素周期律己经解决了所有问题。
2.造成门捷列夫失误的原因是什么?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形而上学传统观念的束缚使他的思想僵化守旧。
B.他没有充分利用新的科学实验成果去解决他曾想弄清的问题.
C.元素周期律的革命性发现使他高傲自大,目空一切,不允许别人提出异议。
D.他把元素不能转化的概念当成了整个世界观的基础。
3.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门捷列夫曾经想弄清而没有弄清的问题是:为什么元素的性质会随原子量的增加而呈周期性变化。
B.其他化学家在门捷列夫发现放射性元素和电子的基础上,取其正确合理内核,扬弃其错误陈旧观念,制定出了新的元素周期律。
C.元素周期律新的理论证明:一般情况下,原子数的增加和中子数的增加合起来表现为原子量的增加
D.实践证明:并不是有多少种元素就有多少种原子,元素的原子量是同位素的平均数。
4.门捷列夫的失误为我们留下的有益启示是什么?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要固守旧有的形而上学的传统观念,不要拒绝新的科学实验成果。
B.科学研究从来是后浪推前浪.年轻人胜过老年人。
C.对不同的意见要让其发表,不要打击报复反对自己的人。
D.任何事物刚出现时都是不完美的,真理是在与错误理论的不断斗争中而成长壮大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就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待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欲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别人。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人更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1.下列各项对“道德黄金律”解释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A.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则
B.是世界各民族间相同的待人态度和方式的标准
C.是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
D.是孔子最早总结出的有伦理智慧的世界性理论
2.文章阐释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画横线的话的意思是: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不要再用这种行为对待对方。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感到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身上让别人来承受。
C.“自私自利”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常常达不到符合“道德黄金律”的行为准则。
D.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中心,而忽视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3.根据文意,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义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最正确全面的一项是
A.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两个阶段,前者是“推己”,是基础,后者是“及人”,是发展。
B.是人们规范自己道德行为的两种模式,前者是被动的,层次低,后者是主动的,层次高。
C.是道德可普遍化要求的两个层次,前者要求不要恶待别人,后者要求要主动帮助别人。
D.是人们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两种方法,前者是考虑自己,后者才是考虑他人。
4.综观全文,以下对文意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转型时期,仍应要求人们遵守道德的普遍准则,准则的核心是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B.在新时期,必须确立和推行中国的“道德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和世界各个民族“待人如己”的准则是一致的,这个思想对当代社会道德的规范有积极意义。
D.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研究社会道德规范原则时,应当重视对中国传统道德中有益成分的继承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