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后面小题。
父 亲
父亲是个淳朴的农民,一辈子和黄土交往,与黄牛为友,土里土气,汗腥味儿满身。
然而,我爱父亲。每次一进村,老远就看见他噙着烟锅蹲在门前。我对父亲的爱和敬意是无法说出来的,只能深深地叫一声“爸”。父亲的脸略露出一丝笑意,算是回答。他挪一挪位置就又蹲下来,目光凝视着远方,“吧哒、吧哒”着。
父亲把希望全倾注在我身上。每当他看见儿子背着书包,攥着课本回来,那满是皱纹的脸上便挂满了笑意。有一次,我一进屋,就见父亲正拿着我的作业在细细“鉴赏”,尽管他不认识一个字。
上了中学,两个哥哥接连娶了媳妇,家里的生活就更清苦了。父亲知道我要去城里念书,就进城给我买了一套衣服,一进门就叫我来试。那粗糙的手拉过我的手,给我穿好衣服,扣好纽扣,拉顺了衣领……我的眼睛湿润了,知道这钱来之不易。望着父亲那憨厚的脸,我嘴唇抽动了半天,也没吐出一个字。
父亲似乎要笑,却又掏出烟锅“吧哒”了几下说:“穿上吧,娃。爸手头紧,衣服不大好,到城里别让人家笑话。要好好地学习呐!”
父亲常来学校。一看见他打满补丁的衣服,我的心底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过。父亲望着儿子,似乎要说许多话,最后仅仅说:“爸又来了。”他解开纽扣,从口袋深处摸出一个粗布缝的钱包,从里面翻出几张纸币递给我,然后便叫我快回教室去。
望着父亲那远去的背影,泪水又粘湿了我的眼睛。我仿佛看见父亲吮喝着黄牛,吃力地在山岗上犁地;看见父亲汗如雨下地挥舞着镰刀,在割麦子;看见父亲蹲在门前,目光悠悠地凝视着远方……父亲越走越远,高大的背影却一直在我眼前。
放假后,我一进门,父亲就拿起我的奖状左看右看,喜滋滋地吸着烟锅。他小心地把它贴在墙的正中,便蹲在前面欣赏,即使烟锅里已经没有了火,还是一个劲地吸着。
父亲已经很久不再喝茶了。回家的时候,我特意称了一包荼叶,却惹他生了那么大的气。他叹息着冲我摆手,还不住地重复着:“瞎闹,这娃从城里耍坏了,不知道珍惜钱!”他把烟锅紧捏在手里,脸上蒙上了失望和悲伤的阴影。我吓坏了,连忙解释:“爸,这钱是您给我的,我没有舍得花,省了一点才……”父亲忽然怔住了,嘴唇抽动了好几下,眼睛呆滞地盯着我。好一会儿,才一把抓住我的手,那树皮一样粗糙的手在不停地颤抖,一滴泪打在我的手上。他哭了。
父亲老了,由于过度的劳累和负担,他的脸上长满了胡子,背也明显地弯了,每次下地回来就咳嗽个不停。自从我上了初三,父亲便不让我回家。每次他来学校,一看见他那黑瘦的身体,我的心里就翻起一股巨浪,拍打着我的心。
当我坐在教室里的时候,也许父亲又在黄土坡上吆喝着他的黄牛耕地了;也许他正挥舞着镰刀,在金灿灿的麦海里艰难地拼搏。我,要像勤劳的父亲一样攀登在书径上,来报答父亲的一片深情。文中两次写父亲“蹲在门前,目光凝视着远方”,从这种目光中你看到什么?
父亲既然不认识一个字,为什么拿着“我”的作业细细鉴赏?
第四自然段父亲给我试衣服一处属什么描写?表现父亲怎样的心理?
找出文中对父亲语言描写的句子,这些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情感?
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蜻蜒和蚂蚁
逛来逛去的蜻蜒,整个夏天尽是唱啊玩啊,转瞬之间,冬天已经在眼前了。
田野里荒凉凋敝;阳光灿烂的日子,每张叶子下面都是现成的眠床和早餐的日子,已经逝去了。冬天来了,好日子过完了;寒冷和饥饿一齐逼来;蜻蜒不再唱歌了(肚子饿的时候,唱歌会有什么乐趣呢),整天愁眉苦脸,嘀嘀咕咕。它爬到蚂蚁跟前。
“收留我吧,好人儿!在你这里我不久就会强壮起来;让我避寒寄食到春天吧!”
“朋友,我可觉得奇怪;夏天的工作造就冬天的安乐,难道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吗?”
“在我们暖绵绵的青草窝上,唱歌呀,游戏呀,一点钟接着一点钟,玩得头都昏了,哪有工夫想到工作呀!”
“那么你——”
“我整天唱我的歌,满不在乎。”
“唱你的歌曲!多美呀!现在你满可以到外面去载歌载舞呀!”文中划线的“好日子”在文中具体是指 。
蜻蜒整天愁眉苦脸的原因是( )
A.冬天到了,没有地方可以唱歌跳舞了。 |
B.冬天到了,蜻蜒又寒冷又饥饿。 |
C.冬天到了,蜻蜒为自己夏天未工作而羞愧。 |
D.冬天到了,阳光灿烂的日子逝去了。 |
“难道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吗?”这个句式是 ,“这”在文中具体指 。
蚂蚁说:“那么你——”破折号表示 。蚂蚁想说什么?下面几句中最合理的是( )
A.一定玩得很痛快哟? | B.一点不考虑冬天怎么办? |
C.在干些什么呢? | D.就一直这样玩吗? |
这篇文章运用了 的手法,通过 描写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这篇文章说明的道理是( )
A.讽刺蜻蜒只顾玩乐,不想工作,结果使自己陷入困境。 |
B.教育人们不要怜悯蜻蜒那样的懒汉,他们好逸恶劳咎由自取。 |
C.告诫人们目光要放远些,不要只顾眼前,不顾将来。 |
D.告诫人们舒适的生活是以辛勤劳动作为代价的,不可只顾享乐而忘记工作。 |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
A.童话故事 | B.神话故事 | C.寓言故事 | D.民间故事 |
阅读分析。
有四个人到了渡口,要到彼岸去。
这四个人,一个是有钱的,一个是大力士,一个是有权的,一个是作家。他们都要求渡河。
摆渡人说:“你们每一个人,谁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分一点给我,我就摆;谁不给,我就不摆。”
有钱人就给了点钱,上了船。
大力士举了举拳头:“人吃得消这个吗?”也上了船。
有权的人说:“你摆我过河以后,就别干这苦活了,跟我去做一点干净省力的事儿吧。”摆渡人听了高兴,扶他上了船。
最后轮到作家开口了。作家说:“我最宝贵的,就是写作。不过一时也写不出来。我唱个歌儿给你听听吧。”
摆渡人说:“歌儿我也会唱,谁要听你的!你如果实在没有什么,唱一个也可以。唱得好,就让你过去。”
作家就唱了一个。
摆渡人听了,摇摇头说:“你唱的算什么,还没有他(指有权的)说的好听。”说罢,不让作家上船,篙子一点,船就离了岸。
这时暮色已浓,作家又饿又冷,想着对岸家中,妻儿还在等他回去想办法买米浇夜饭吃,他一阵心酸,不禁仰天叹道:“我平生没有作过孽,为什么就没有路走了呢?”
摆渡人一听,又把船靠岸,说:“你这一声叹,比刚才唱的好听,你把你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意分给了我。请上船吧!”
作家过了河,心里哈哈笑。他觉得摆渡人说得真好,作家没有真情实意,是应该无路可走的。
到了第二天,作家想起摆渡人已跟那有权的走掉,没有人摆渡了,那怎么行呢?于是他就自动去做摆渡人。从此改了行。
作家摆渡,不受惑于财富,不屈从于权力;他以真情实意待渡客,并愿渡客以真情实意报之。
过了一阵之后,作家又觉得自己并未改行,原来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结合上下文,推断词义。
彼岸:
屈从:文中写了四个人,他们各自最宝贵的是什么?
有钱人:
有权的:
大力士:
作家:摆渡人认为作家的一声长叹比唱的好听,为什么?
文中作家的真情实意来源于什么?说明了什么?
本文是一则现代寓言,其主旨是。
文章结尾,作家为什么觉得自己并未改行?(用原文回答)
文章最后把作家创作同摆渡联系起来,有何作用?(从结构上、内容上来思考)
课内阅读。从“影子”“萤火虫”对盲孩子的关爱、帮助中,我们可以概括出 这个主题。
文中写道“月亮和太阳同时地挂在天上”,不尽符合生活情理,但读来却令人感到可信,这是怎么回事?
盲孩子眼中“那个黑夜的世界,渐渐地泛着淡淡的光,像银亮的雾笼罩着周围的一切”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他看见了周围的一切!”这“一切”都包含哪些事物?请找出那些具体事物的名称。
读课文后回答:
⑴盲孩子很寂寞,谁来陪伴他?
⑵影子、萤火虫给盲孩子带来了什么?
⑶“这时候,从附近的丛林里飞来一只萤火虫,飘飘忽忽地,闪着幽幽的光”中“飘飘忽忽”起什么作用?
小树
张三带着斧头在树林里走过,一棵小树拦住他,对他说道:
“把这些树木砍个干净吧,好心肠的朋友,我希望你砍掉它们!它们不让我自由发展,太阳光照不到我的身上;伸展我的根子吧,我又根本找不到地方;我的四周没有一点儿风的声音,这些树木在我头顶上结成了一个地道的罗网。我告诉你吧,要不是它们挡着我,要是我能自由生长,一年之内你就可以看到我成为这地方的光荣和骄傲,我的友爱的树阴将要一直遮庇到山谷的左右两边。然而,现在的情况却是如此,你瞧!我是灌木——就这么点儿高。”
于是张三挥动着他的斧头,为朋友帮忙。他的好心肠没半点儿犹豫,他在小树的四周,开辟出了整整齐齐的一块地方。
可怜的小树!它的胜利并没有存在多久,起初是炎热晒干了它的汁液,接着是挨到了大雨和冰雹的打击,最后,一场可怕的风暴,把它的枝叶吹折打落了。
“愚蠢的东西,”小树听见附近有一条蛇说道,“你的毁灭是你自己招来的。如果你在树林的慈爱的荫庇下多栽培些日子,那么,无论炎热也好,那些树木因为寿命已经结束,统统消失了的时候,这就轮到你一年年地成长,长到它们那样的高大,那时候你已经日积月累地锻炼得健壮有力,就不会有今日种种的祸害发生了。即使是再厉害点儿的风暴,你也经得住,也可以安然无恙。”
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划线的字注音。
①荫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安然无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加“△”号的“这样”,具体指代什么内容?
联系全文,用“虽然……但……”为关联词写一句话,说明其他树木对小树是既有弊也有利的。
蛇为什么说小树是愚蠢的东西?
由这个故事总结出的教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卫填海
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有一天,女娃驾着小船,到东海去游玩,不幸海上起了风浪,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女娃就淹死在海里,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他的女儿,但却不能用他的光和热来使她死而复生,只好独自悲伤罢了。
女娃不甘心她的死,她的魂灵化作了一只小鸟,名叫“精卫”。精卫长着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大小有点像乌鸦,住在北方的发鸠山上。她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因此她常常飞到西山去衔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飞翔着,把石子或树枝投下去,想要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露出雪亮亮的牙齿,凶恶地嘲笑着:“小鸟儿,算了罢,你这工作就算干上一百万年,也休想把大海填平呢。”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终尽,世界的末日,我也要把你填平!”
“你为什么恨我这样深呢?”
“因为你呀——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将来还会有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要被你无情地夺去。”
“傻鸟儿,那么你就干吧——干吧!”大海哈哈地大笑了。
精卫在高空悲啸着:“我要干的!我要干的!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的!你这叫人悲恨的大海啊,总有一天我会把你填成平地!”
她飞翔着,啸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西山去;把西山上的石子和树枝衔来投进大海。她就这样往复飞翔,从不休息,直到今天她还在做着这种工作。用本单元学过的童话、寓言、神话这几种体裁去衡量,《精卫填海》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卫”是________的女儿________的化身。她想填平大海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露出雪亮亮的牙齿”,是联想还是想像?它是由什么想到的?
在这个故事里,大海被塑造成一个反面角色,为什么?找出描绘大海的可恶的神态和语言。
判断下列说法哪些符合本文的文意,在序号上画“√”。
A.大海夺去了女娃的生命,因此她的化身——精卫不停地衔木石填海,向大海复仇。所以“精卫填海”这一成语含义是复仇不止。 |
B.精卫无休止地填海,也不可能达到她的目的,所以“精卫填海”这一成语的含义是徒劳无功。 |
C.精卫永无休止地衔木石填大海,所以“精卫填海”这一成语含义是表现一种不畏艰难,不懈努力的精神。 |
D.精卫决心终有一天要填平大海,因此不停地工作。所以“精卫填海”这一成语表现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
为本文划分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