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北极花草
顾德宁
①我在北极登陆和徒步的荒岛属于斯瓦尔巴德群岛,挪威属地,都接近北纬80°,气候和环境恶劣,人迹罕至。
②这里都是永久性冻土带,每年夏天,只有地表才能融化薄薄的一层,这样的一冻一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厚厚的植物层,构成千奇百怪、斑斑驳驳、各种各样的美丽图案。距海滩不远处或冰川融化后的冰水流淌处,这种植物层特别茂盛,形成厚厚的苔原。与南极环保要求不一样,南极的苔藓绝不允许人踩踏,而北极的苔原是可以走一段的,实际上,有时,我们不得不走,因为除了苔原,无路可走。走在苔原上,如同走在厚厚的地毯,很是舒服,不过要步步小心,因为许多地方有积水,甚至小塘,会有危险。好在我们每次出行,都有探险队员或向导陪同和探路,他们是北极荒岛探险和生存的专家。为防北极熊,他们挂着长枪短枪,牵着爱斯基摩犬,一路都兴致勃勃地向我介绍那些北极的花花草草,好像这里是他们的家。
③苔原基调是绿色的,可在阳光照耀下,又呈黄色。苔原中间长着许多不知名的小草,盛开着许多白色、黄色、红色的小花。“雪绒花”,就是北极棉花,遍地都是,一阵风吹过,它的种子就散布四方,就像蒲公英一样。有一种黄花格外突出,在十几厘米高的纤细花梗上,顶着一朵朵杯形的黄花,几乎没有叶子,这是北极罂粟。它那杯形的花朵,就像反光镜一样,靠鲜艳的花瓣将太阳能聚焦到花蕊上,为其提供热量,保证花蕊能够正常发育生长。虎耳草也不少,花茎上长着一朵朵紫红色的小花,妩媚动人。还有一种粉红色的小花,特别惹人喜爱……
④极度严寒的冬天过后,北极仍有小草遍地和鲜花烂漫,这是因为北极植物采取了最节约、最简单和最快速的生存方式,例如,北极罂粟连叶子都不要了,如果等叶子长好才滋养花蕊,这野花就没有春天了。还与北极植物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依存有关。在北极,最常见的植物就是苔藓,草本植物的根茎及嫩芽都隐藏在这一层中,彼此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形成一个互惠的保护圈。还因为北极植物极其“低调”。
⑤我看到的北极植物都是垫状低矮的,在北极,不要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了,一根草、一朵花如果独自“秀于”苔原,风雪也必摧之,简单、低调和抱团取暖,是北极花草最大的生存智慧。
⑥北极植物的生命力极强,它们甚至直接长在冰川上。我们曾与冰川专家张文敬一起去过南极。他给我们说了许多北极花草的知识。他在斯瓦尔巴德群岛的郎伊尔城外冰川上曾发现过一种北极雪藻,晶莹的冰粒上附着粉红色的颗粒,点点滴滴汇成大片大片,异常美丽。这种靠冰雪风霜滋润的植物有着何等顽强的生命力?且不说零下几十摄氏度的深寒,在凌厉的风中如何立脚?我在郎伊尔城外荒野曾徒步8小时,过一段冰川时可谓如履薄冰,因为冰川的面又宽又滑,风刮过冰川时,瞬间变得异常猛烈,我和太太、两位挪威壮汉和一位瑞典向导彼此紧紧地拉着手,还加上一条狗的重量,站在冰川上都感觉自己像纸片一样,被风吹得飘飘忽忽。北极雪藻却能“一片丹心在玉壶”。
⑦越是环境极其困难,越是生存资源匮乏,越是矛盾纠结激烈,越是要彼此依存和扶助,这个互惠的自然生存法则,北极花草都明白,人却常在犯糊涂,彼此之间争得你死我活,不给对手一丁点的生存机会和空间,结果大多是两败俱伤或你死我死。如何做到和做好“你活我活”的相处,人类向大自然要学的东西真的很多。北极的花草为什么能在极度严寒的环境下生存,请通读全文分条概括。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还因为北极植物极其“低调”。
一根草、一朵花如果独自“秀于”苔原,风雪也必摧之。 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写的是在北极的人的活动,这是不是多余的文字?请谈谈你的理解。
文末所说“人类向大自然要学的东西真的很多”,的确,只要用心贴近自然,你会发现风雨山水花草树木里都隐藏着生命的真谛,阅读《紫藤萝瀑布》的选段,结合本文,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宗璞《紫藤萝瀑布》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小题。
①家里冰箱不制冷了,甚至奶牛放屁,都可能影响气候变化。这是夸大其辞、危言耸听吗?
②现在,“全球变暖是不争的科学事实”,2007年2月2日,国际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指出:近100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74℃,报告认为,人类活动造成温室气体的增加是近50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③许多科学家都致力寻找全球变暖的因素,美国犹他州大学的肯·奥尔森研究表明:甲烷最初从牛的瘤胃分泌出来进入循环系统,一部分通过打嗝排出体外成为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其加温效应为二氧化碳的20倍。全球10.5亿头牛排放的甲烷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8%,占全球甲烷排放量的1/3。联合国FAO报告称:牛排放的废气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最大元凶。
④中国生态学家、中科院院士张新时解释说,牛、羊等反刍动物在消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主要是甲烷,通过打嗝、放屁的方式排放到空气中,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此外,牛的排泄物也能产生出100多种污染气体。而全球10.5亿头牛排放的废气,甚至超过了汽车、飞机等人类其他交通工具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
⑤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发表报告称,饲养业对全球气候变暖有很大的影响。报告指出,一头牛每年要排出9千克可形成烟雾的污染物,其污染程度甚至超过一辆小型汽车。
⑥针对牛放屁对环境的污染,西方国家已开始采取限制牛放屁的措施。英国科学家已为牛设计出环保餐单,以减少牛群打嗝放屁时排放的甲烷含量;美国加州官员也宣布,为了减少空气污染,政府将制定法规,要求养牛业者引进新技术保证牛打嗝和放屁不污染环境;而新西兰则决定向农民征收牛、羊的“放屁税”,以控制对大气的污染。这篇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④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牛、羊对环境造成巨大污染的?
第⑥段中西方国家的做法你赞同吗?你觉得我们中国需要类似这样的措施吗?说出自己的理由。
阅读《割麦》,按要求回答问题。
⑴天还没亮,沈老师便起来了,妻子还在熟睡。他摸索着将窗帘拉开,桌子上便泻下了一片淡淡的月光,屋里的东西也便依稀可见了。他又摸摸索索地从墙上摘下镰刀,轻轻拉开门,来到院里的石墩旁蹲下磨刀。村子里很安静,只听见低低的沙沙磨刀声。
⑵磨罢镰,沈老师便走出了家门,他往东刚走了几步,不由笑了,用镰把敲敲脑袋,又回头往西。往东二里是学校,每天从家里出来便是往东去学校,走顺路了。自家的地在村西头,却很少去。家里家外的活,都是孩子他妈一手包揽,可真苦了一个妇道人家。妻子真是好样儿的,表面上她常对人说:“就他忙,一个孩子王有什么了不起的?”可她对丈夫获得的各级优秀教师证书什么的,却宝贝似的保存着。她从心里疼爱他,理解他,支持他。
⑶迎着一弯下弦月,沈老师走着,心里仿佛揣着一个神圣的使命。多少年了,他都没有完成这项“使命”,以弥补他对妻子的愧疚。
⑷他边走边想着孩子妈多少年来的辛勤。到了地头,借着月光,只见麦垅像一幅幅金黄的缎带,煞是喜人。他动镰便割了起来。麦子潮润润的,晨风凉爽爽的,地里就他一个人,割得挺自在。他估摸割完后还不会耽误到学校辅导学生晨读,待孩子妈来了,一定会惊喜。想到这儿,他笑了。然后,中午放学后再去找台打麦机,连三赶四将麦子脱出来,该是他今年麦收的功劳。
⑸他不由地想到了学校。割麦如救火,救火如救命,辅导学生复习准备中考不像救命?每当上学校经过村口,住在那里的驼背八爷总是眼巴巴地望着他,问:“小三呀,哦不,沈老师,咱这穷乡僻壤里啥时能飞出只金凤凰啊?”是啊,他肩负着多少乡亲的厚望啊,村里爷儿们识字断文的少,都希望小字辈有个出息;再说,前几天乡文教助理曾经拍着他的肩膀说:“沈老师,咱乡就看你们‘联中'了,你们‘联中'就看你教的那个班级。”……
⑹不知不觉中,月儿不见了,东方染上一片橘红,麦子割完了。望着满地的麦茌,他笑得好舒心。
⑺匆匆地赶回家,妻子也早起床做饭,见他拿着镰刀急急忙忙的样子,将一只手从面盆里抬起来在额头上搭个凉棚,望着东方刚露头的太阳:
⑻“哟,今儿个日头从西边出来了!”
⑼“别用老眼光看人嘛!”沈老师笑笑,“今儿上午你把麦子拉到场里,晌午我去找打麦机。”
⑽“嗯,我看错了,日头还是从东边出来了!”
⑾上午十点多钟,沈老师正给学生上课,妻子气呼呼地赶来了,当着几十个学生的面,劈头就问:“你割的是谁家的麦子?”“咱家的呀!”“胡说!你把三狗子家的割了!”“哄——”学生们都笑了。他难堪地站着。妻子气呼呼地走了。
⑿傍晚,沈老师家的麦田里,十几个活泼的身影挥舞着镰刀。他们是沈老师的学生。沈老师此刻正在学校油印室满头大汗地印第二天要用的模拟试卷……根据上下文推断,“使命”具体是指什么?
“今儿个日头从西边出来了!”和“日头还是从东边出来了”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文中有一整段关于沈老师去割麦路上的心理描写,请想想这段心理描写对表现沈老师这一人物形象起到怎样的作用?
文章构思巧妙,情节曲折多变,试举出一例说明它情节设计的奇妙。
简评沈老师这个人物形象。
阅读《教会我感恩的人》,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教会我感恩的是这样一个人。
②他是来城市打工的农村青年,给我们家装塑钢窗户。一整天,他都闷头干活,也不说话,一直干到很晚。见他那么老实,我们留他吃晚饭。他很拘谨,连菜也不敢夹,婆婆热情地招呼他,就像对一个远道而来的客人,公公则递烟给他,与他扯家常。原来,他是考上大学的人,而那年他的弟弟也考上了县城的重点高中,家里太穷,负担不起两个人,他只好放弃了学业外出打工。如今,他娶妻生子安心做了农民。我们听了,不甚唏嘘。婆婆想得实际而周到,翻拣出我们淘汰的旧衣物还有洗衣粉等洗涤用品,装了满满半袋子送给他。他涨红了脸,推辞着不肯收。婆婆说,这都是我们不用的,闲放着也是闲放着,给你就拿着,回去也好帮衬媳妇过日子。他低头接过袋子,连句道谢的话也没有说,就走了。
③日子一天天过去,家里人很快忘记了这件事。
④半年后的一天,有人敲门。我开门一看,一个农村打扮、背着口袋的青年站在门口,我不认得他。他说,是我啊,给你家装窗户的。我忙招呼他进门,他拘束地坐在沙发上,搓着手缓缓地说,麦收的时候,他回了一趟家,说起我们帮他的事,全家人都很高兴。他们想表示对我们的感谢,却找不出合适的办法。家里人商量了好久,最后他娘说把家里新打的粮食拣好的带上点,让我们尝尝鲜。那口袋里是新收的小米、黄豆、绿豆,还有新玉米面。
⑤青年人放下东西,走了。我们却为这意外的结果,感慨不已。我曾接受过比他更大更多的帮助,可没有像他这样执著地心存感激,表达谢意。当我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时,这个打工的青年却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⑥当“感恩”这个词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时,我不由得想起了那个背着半口袋粮食站在我家门口的青年。从第二段文字中找出能表现主人公“老实”这一特点的三个事例。
“我们却为这意外的结果,感慨不已。”“我们”为什么感到“意外”?“感慨”的又是什么?
“当我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时,这个打工的青年却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请你分析一下句中的“生动的一课”具体指代的内容。
第二段写“我”全家对农村青年热情、慷慨的招待和帮助,应该说是完全发自内心的。但“半年后的一天”,这位农村青年登门答谢时,“我”却“不认得他”了。请结合全文,分析“我不认得他了”的原因。(至少答出两条原因)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心系一处
①的书房里悬挂着一个条幅,上面是我自己书写的四个字——“心系一处”。最初知道这句话,是在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文章里:“一个和尚曾给我传授过成就大事的秘诀:心系一处,守口如瓶。”我之所以单取“心系一处”为座右铭,是因为我觉得,对我而言,“守口如瓶”并不重要,能做到“心系一处”才哪能可贵。
②②做到“心系一处”需要有坚强的毅力、持久地韧性。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仅用五年多时间就获得了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在40岁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人为他成功的原因,丁先生说:“与物理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参与。”事实的确如此,他是麻省理工学院咨询委员会成员,但几十年来他仅参加过三次咨询会议,他把精力主要集中在科学上,集中在探索宇宙的奥秘上。他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有时候连续四五天不睡觉,他的专心致志使得他的实验获得成功。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天才,但丁先生却说:“绝对不是,我的最大特点是比较专心。”
③③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守住内心的一片宁静。在这个越来越繁华的世界,我们的目光能够不被五光十色的景色所吸引,的确不易。作家苏童自他的作品《妻妾成群》被改编成电影后名声大振,上门的采访者、崇拜者络绎不绝,但是苏童很冷静,他对记者说:“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我是过室内生活的人,一者很安静,现在更安静。”另一个作家张炜则奉行“三不主义”——不看热闹的书,不去热闹的地方,不交热闹的朋友。对于许许多多的成功者而言,其实没有多少秘诀,无非就是他们比平常人更能“心系一处”而已。
④④“心系一处”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不是一意孤行的固执,而是繁华国获得觉醒;不是缺乏思想的单纯,而是一种去繁就简的境界。倘若一个人懂得了“心系一处”,那么,可以说他已经找到了通向成功的大门。
⑤⑤愚公移山,中德天帝相助;达摩参禅,石壁为之感化。在这里,“心系一处”变为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任何艰难困苦,在它面前都会变得微不足道。是的,当你处在人生的低谷,“心系一处”会让你学会坚持,要给你重振雄风的希望;当你处在人生的峰巅,,。(选文有改动)“心系一处”这个词语的含义是什么?在本文中的含义是什么?(用文中原句来回答)
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心系一处”?
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来说明“心系一处”的道理。请你简要概括之。
(每个事例10字左右)仿照文章第⑤段画线部分,将后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写在下面。
当你处在人生的巅峰,。请你再举出一个“心系一处”并获得事业成功的例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①微博出现于2006年,自进入大众视野以来,迅速传播。从唐骏和方舟子的学历门之争,到河北的“我爸是李刚”事件,再到上海11·15火灾事故的网上直播,微博在几次事件中均表现其便捷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在当今的互联网生活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已成为一个分享有用信息和知识的强大平台。
②微博的最初用途是让人们每时每刻都能向外界播报自己的所作所为。目前,这还是微博的主要用途。由于微博的使用,人们开始能够创造并传播信息,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消费信息一——消费他人传播和“控制”的信息。如此一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得以进一步地拓展。
③微博的另一种用途是作为一种非正式渠道,对会议进行实时报道。与会者可以把会议内容贴到接收信息来源更新的公共订阅网站,这样就可以使那些没有参加会议的人“听到”发言人正在讲什么内容了。这样做还可以使那些与会人员看到其他人对发言人所讲内容的理解和反馈,并且经常会在此后某个时刻引发对该话题的进一步讨论。这样一来,这个订阅网站就变成了思想和观点的档案库,对与会者来说,它是未来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把微博作为传播会议内容的一种非正式渠道也是一种良好的市场营销演练,因为目标事件会得到相当大的曝光率。
④此外,微博还能够使人们参与到具有重要社会和政治意义的问题的讨论中来。微博用户贴出关于危机情境的实时新闻不断更新,几秒钟内全世界的读者都能看到这条新闻,这种现象已是司空见惯。众多的从政人士和政府机构现在都在用微博发布公告。
⑤微博这种社交网络已经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招呼语已然变成了:朋友,今天你“微博”了吗?
(选自《读者》2011年第11期,有删改)为本文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A微博 B微博用途
C今天你“微博”了吗 D获取信息的渠道
理由: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微博的用途?
第①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②段中加点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
微博,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特别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玩微博成为一种时尚,玩微博成为一种习惯,玩微博成为一种生活,任何东西都有利弊之分,文中涉及的多是微博的好处,微博对青少年来说有什么负面影响吗?请结合实际谈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