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网络语言改变了什么
黄集伟
① 我最近 10 年对网络语言做了笔记,这是一项业余爱好 。我认为,网络语言给人们带来三种变化:生存方式的变化,修辞方式的变化,社交方式的变化。
②说到生存方式的变化,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如网络所说的"段子化"了,段子本来是一个相声术语,它是相声作品当中的一小节或者一小段。历经10年的网络演变,段子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几乎是无段子无饭局,无段子无聚会,无段子无社交,人人都是段子手。
③再说修辞方式的变化,近十年的网络语言最为活跃,这里仅列出三种修辞方式的变化,即压缩、反转和迭代。
④压缩,很多貌似无法压缩的词语或句子,被网友活生生地压缩了,像"高大上""不明觉厉"等词。按照语文修辞学,这些词是不能这样压缩的,但是网友就这么压缩了,而且传播范围很广。
⑤反转,本来是一种修辞格,在网络时代,反转修辞格的大量涌现有目共睹,如"撩"字,大家都非常熟悉,"撩"的基本意思是"撩逗",词性偏向于贬义,有"轻薄"的意思,但它被网络化以后,已经从贬义词转为中性词。
⑥迭代,本身是网络术语,一般用这个术语描述网络语言的变化,汉语就是在迭代的过程中不断地演变。如我的一位朋友在微信里说:"难道'众筹'真的不是'要饭'的别称吗?"这句话虽然很刻薄,但也有一定道理。从语文角度看,有时候所谓的迭代变来的词仍然是换汤不换药。
⑦网络语言还带来了社交方式的变化,例如表情包社交,它最早是来源于QQ的表情包,伴随着社交媒体的膨胀而飞速发展。表情包语言是一种图片语言,一种基于"直观+吸睛"合成的信息符号,近年成了网络交流的常用符号。
⑧牛津辞典曾经选出的年度热词就是一个表情包﹣﹣一张喜极而泣的脸。这张笑哭了的脸是当年全球使用率最高的表情包,这种细致入微的表达方式,跨越了不同的语言局限,成为现代人最高频使用的单个有意义元素,在便利性与信息量上同时占优。
⑨表情包的流行,有两个原因:一是方便,在泛社交年代,便捷交流是生活中的首选;二是丰富,表情包的使用,其实是既通用又个性,既清晰又含糊,一个笑中带泪的表情,在不同语境中,可以解读成苦笑、笑哭,也可以解读成无奈等。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选文内容,下列不属于网络词的一项是 。
A. |
段子化 |
B. |
高大上 |
C. |
中性词 |
D. |
表情包 |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画线句子中,"这"指代"我最近10年对网络语言做了笔记"。 |
B. |
本文的中心论点为"网络语言给人们带来三种变化:生存方式的变化,修辞方式的变化,社交方式的变化"。 |
C. |
第⑥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使论述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
D. |
选文的结构方式为:总(①)﹣﹣分(②③④⑤⑥⑦⑧)﹣﹣总(⑨) |
(3)随着5G时代的到来,网络语言会越来越丰富,需对其进行规范,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网络语言在作文、书面交流等方面应多运用。
A. |
将网络语言融入汉语,丰富汉语词汇。 |
B. |
有的网络语言只能在一定的语境范围内使用。 |
C. |
某些网络语言的自由性和主观性较强,应适当引导,使其走向规范。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同学们,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一般而言,游记包括三个要素,即“所至”“所见”和“所感”。让我们一起阅读下面这篇游记,去感受虎跳峡的魅力!
两进虎跳峡
①虎跳峡在滇西北,它是玉龙、哈巴两大雪山南北夹峙金沙江形成的。江心突兀一块巨石,传说曾有老虎从岸边跳上巨石,再纵身跳到对岸,“虎跳峡”之名由此而来。虎跳峡全长17公里,分为上峡、中峡、下峡三段。
②我第一次进虎跳峡,是从中甸的虎跳峡镇步入上峡的。刚到金沙江畔,便看见对面的玉龙雪山高耸云天,皑皑白雪堆积在重重叠叠的峰脊上。时值盛夏夜雨初收的早晨,云雾游移在群峰间,愈显出玉龙雪山的高深莫测。
③接着,我走上一条仅容一人行走的崎岖山路。这条过于简陋的人马驿道,横系在临江的悬崖上,走在上面既艰且险。到了这里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山路:陡、细、长、险、滑……我觉得自己真像一只岩羊在峻峭的崖壁上颤栗着探行。
④再往前,两岸高山越挤越拢,排列成一道道狭窄的天门。本来在宽阔江面上舒展流淌的江水,一下子挤进这难以容身的狭谷,它勃然大怒,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这声音在山谷间回荡传响,仿佛洪荒远古开天辟地的遗音。这里不是汪洋大海,但我却感觉到汪洋大海狂暴时的声势和威力:岩在崩,地在动,山在摇。我只觉头晕目眩,脚下站立不稳。据说,漂来的粗圆木和滚落的大石块,在这里都会被粉碎得无影无踪。我只能退到高处,遥遥承受这惊心动魄、热血沸腾的刺激……
⑤怀着上峡带给我的震撼走向中峡。迎面来了一队马帮,我闪身到路旁让道,听着马儿们艰难的足音,看着马帮慢腾腾地消逝在远处断崖后面……马帮就是这样从过去走到现在的。路途艰险,马帮却奋力前行,走成了峡谷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中峡的谷底礁石遍布,如满天星斗。这些从山上飞滚而来的落石,堆积江中,犬牙交错。江水在其间往复跳跃,浪花推着浪花,旋涡套着旋涡,一路5公里18个险滩相连至下峡。
⑥我对下峡的感受,第二次比第一次强烈。三年后的正月初,我从丽江的大具乡乘车直奔下峡。抵达停车场,我不禁惊叹:“好个哈巴雪山!”仔细俯仰一番:没有零散的峰头断崖,整体性的山岳和巨型斜面板块造就出大气磅礴的雄姿。而后沿着栈道直至江边的观峡台,在台上远眺江两边玉龙、哈巴凌空对峙,峰连嶂合。此景正如清代孙髯翁所写:“一线中分天作堑,两山夹斗石为门。”前往渡口的路上,日头已经偏西,山巅阳光耀眼,峡谷里却笼罩着浓浓的阴影,几分雄浑,几分肃穆,几分苍凉。
⑦从渡口乘船前往对岸。上岸后发现没有路,我只得寻着人踩过的痕迹,攀藤抓草往上爬,还得时时小心,脚下不能打滑,否则就会坠下深渊。我大汗淋淋地攀登了近1个小时,才算踏上新开辟的公路。
⑧山高峡深,天黑得早,我只好投宿在下峡核桃园的一家小旅店。核桃园是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这里的夜特别深沉,空寂得不像在人世间。浓墨似的山头上方,星星在一块不大的天幕上眨着眼,默默感受夜的静谧。人在此际,内心一片宁静,仿佛世间一切的纷杂都与我无关。我很快就带着白天的游兴进入了梦乡……
⑨第二天拂晓我就出发了,穿越中峡来到了上峡。上峡已经开发为旅游景点,修筑了栈道,可直下江边挨近虎跳石。峡中筑了公路,可以通车,游览更方便了,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欣赏到一身豪气、雄奇威猛的虎跳峡。但留在我内心深处的,还是那个不经雕琢、野性十足的虎跳峡。我伫立江崖,仿佛又见一队马帮从远处断崖后慢腾腾地走来……
⑩两次进入虎跳峡,我如同经受了洪炉的冶炼,无论体魄还是心魄,都比过去强健许多。若要问我云南山川最富阳刚之美的地方在哪里,我定毫不迟疑地回答:在虎跳峡!
(选自张鸿源《滇域探秘》,有删改)
(1)请梳理作者在虎跳峡所见的主要景物,概括其特征,并根据提示将下图补充完整。
(2)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对选文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3)请根据选文内容,将下面的读后感补充完整。
作者的“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阅读选文时,我们发现作者两次写到马帮:第⑤段写马帮“走成了峡谷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表达了作者对马帮的A_____之情:第②段写“仿佛又见一队马帮从远处断崖后慢腾腾地走来”,表达了作者对马帮的B_____之情。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摄取所见,又不单是写实,处处流露作者的情思”。
(4)游记常见的写法有“移步换景”和“定点换景”,选文第⑥段使用了哪种写法?请简要分析。
(5)请根据选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第⑩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云南的古桥
①俗话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从最早或最主要的功用来说,桥专指跨水行空的道路。
②云南山多河多,境内有大小河流 多条。千百年来,云南人发挥聪明才智,在大江大河上造桥,在穿越悬崖绝壁的激流上建桥,书写了云南古代交通的辉煌。
③云南古桥___________,而且类型多样,具有较高的价值。
④早在隋末唐初,金沙江上建成的塔城铁桥,连通了云南与西藏之间的茶马古道。可惜,这座被称为“万里长江上最早的桥梁”现仅存遗址。而长江现存最古老的铁链桥,是位于丽江至永胜间的金龙桥。在《徐霞客游记》中,寻甸的七星桥、安宁的永安桥、宾川的南薰桥等都被着力描写或赞誉过。这些古桥,有的至今仍在使用,有的则只留在记载中了。
⑤茅以昇先生认为,桥梁可分为梁、拱、吊三种类型。云南的古桥,三种类型都有。始建于1301年的禄丰县五马桥,经多次重修,至清代时为石墩木梁桥,是云南梁式桥的代表之一。它曾是检查私盐的关卡,在云南古代盐运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⑥建水的双龙桥是拱式桥的杰出代表,于清乾隆年间始建,清道光年间扩建。扩建后的双龙桥桥长148米,桥面高9米,有17个桥孔,是云南古桥梁中规模最大的多孔联拱桥。从远处望去,17个桥孔一字排开,孔孔相连,雄伟壮丽,如长虹卧波,倒映在水天一色之中。桥上建有三座飞檐式阁楼,阁楼楼中有楼,檐外有檐,雕琢精美。2003年,国家邮政总局发行《中国古桥——拱桥》特种邮票一套四枚,其中一枚是建水双龙桥,另外三枚是北京卢沟桥、苏州枫桥和河南小商桥,这充分体现了双龙桥在我国古桥中的重要地位。
⑦霁虹桥是云南古桥中吊式桥的典型代表,位于大理永平县和保山市隆阳区之间的澜沧江上。霁虹桥于东汉永平年间始建,初为藤篾桥。明成化十一年霁虹桥被改建为铁索吊桥,比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的四川泸定桥早建成二百多年。该桥全长113米,桥宽3.7米,由18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悬崖上,其中16根为承重底索,2根为扶手索。桥的西岸是悬崖,东岸是险峰,下面是滔滔江水,十分险峻。桥西岸崖壁上刻有“西南第一桥”“要塞天成”“沧水飞虹”等30余幅历代名人题刻。这座桥也是云南古桥中历代诗人赋诗最多的一座。可惜,霁虹桥于1986年毁于特大洪水。据《保山地区交通志》记载,霁虹桥被毁前是云、贵、川、藏、陕五省区铁索桥中最古老、最大和最完整的一座桥梁,在我国桥梁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⑧此外,云南大地上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溜索和被称为“原始斜拉桥”的藤桥。这些桥因地制宜,不拘一格。
⑨桥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古桥一般有社会历史与经济文化价值、结构传力与构筑技术价值以及观赏审美价值。云南的一些桥梁具有其中一种或两种价值,而位于屏边五家寨的人字桥兼有三种价值。人字桥是滇越铁路桥梁建筑的精华所在,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曾与河北赵州桥一起列入《世界名桥史》。
⑩云南大地上的古桥,或雄伟壮阔,或小巧玲珑,或精雕细琢,或古朴随意。它们渗透了建造者的智慧,既是宝贵的交通遗产,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节选自《云南古桥前世今生》,有删改)
(1)请在选文第③段横线上补出恰当的语句,使该段总领下文。
(2)选文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
早在隋末唐初,金沙江上建成的塔城铁桥,连通了云南与西藏之间的茶马古道,现仅存遗址。 |
B. |
茅以昇认为桥梁可分为梁、拱、吊三种类型。禄丰五马桥属于梁式桥,建水双龙桥属于拱式桥。 |
C. |
第⑨段加点词“之一”用得很准确,说明人类文化的物质载体有多种,桥梁只是其中的一种。 |
D. |
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云南的古桥,作者行文时按照古桥修建的时间先后逐一进行说明,条理很清晰。 |
(4)请联系选文内容,探究下面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材料一】
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宾川南薰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上建有牌楼,桥廊装饰精美华丽。红军长征时曾在此激战,并在桥附近留下标语。
【材料二】
由于材料的原因,一般石桥较为耐久,留存年代较为久远。但木桥、索桥破损较为严重,竹桥、藤索桥就更惨不忍睹。
【材料三】
茅以昇的《中国石拱桥》中有一段关于赵州桥的文字:“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桥又恢复了青春。”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原来传统文化可以这么“潮”
①国潮设计流行起来了。国潮不仅是国货之潮,更是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审美风尚上的表现。解读“国潮”二字,“国”字凸显植根中华沃土,“潮”字则代表社会审美风尚。大到建筑家居,小到一盏灯、一支笔,它们不仅是实用物品,更是内涵丰富的文化产品,讲述着动人的中国故事,让人们受到传统文化和审美的熏陶。
②笔走龙蛇、行云流水、颜筋柳骨、铁画银钩……今天的互联网页面、电影海报和各类产品包装设计中,人们可以随时领略汉字之美。不同字体、不同风格的汉字,被设计成“中国风”的代表元素。设计者挖掘中国书法审美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比如,电脑字库对颜体楷书的重新设计,就通过调整间架结构、笔画间距、横竖比例、粗细大小等细节,使其更适合如今的横向阅读和电子显示需要。古老的甲骨文,也成为国潮文创的“资源库”,不仅有甲骨文丝巾、手绘本、T恤衫等实物产品,还有社交软件表情包、“甲骨文名字绘”等互动新媒体产品。
③除了具象的汉字,国潮设计还对传统色彩进行开掘和利用。不少餐具、服装、家居用品甚至电子产品,都巧妙借用了青花瓷色彩之美。还有在光器、丝巾等文创产品中受到青睐的青绿色,蕴含着古代山水绘画的意境。
④令人难忘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册上深深钤①上彤红的中国印。如今“中国红”已成为时尚潮流,无论是服饰,还是挂饰摆件,一抹中国红寓意着端庄、吉祥。举世瞩目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其色彩系统分为五种主色、五种间色、三种辅助色,源于对自然四时、二十四节气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这种设计体现包容和谐的审美旨趣,因地制宜的匠心和绿色发展理念。
⑤国潮设计流行起来了。创新设计后的颐和园哥绣屏风《百乌朝风》图案元素,织染在潮流服饰上,古老的刺绣手艺走进了当代生活:《山海经》里的神话形象登上时装秀场,刺绣、扎染、勾花、光胶印、数码印花,传统技法与现代工艺结合,以瑰丽的想象和约丽的色彩给人审美震撼。不少人发出感叹:“原来传统文化可以这么‘潮’!”
⑥国潮产品离不开“贴着生活走”的设计理念。不少历经时间淘洗、使用价值和审美风格得到广泛认可的老字号,如今再立潮头。与过去不同的是,今天的设计者更加关注当下受众的审美需求。他们运用数字化设计、消费者共创等新技术新手段,在符号、色彩、外观、功能上进行更精心的设计。人们惊喜地发现,日用产品原来可以这么美!
⑦国潮设计绵延着古老的文化根脉,凝结着中华智慧的光彩,在传承与创新中充满魅力。国潮设计从“古”走来,承续着中华文脉;国潮设计面貌一“新”,表达着时代风尚。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张明瑟有改动)
【注释】①铃(qián):盖(图章)
(1)理清①-④段的思路,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2)品析⑥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请你设计一个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笔袋,从色彩、图案等方面简要说明。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槐树的见证
①久闻河北省河间市齐会村有棵大槐树,今天我终于站在了它的树荫下。这是一棵历经700年风雨,仍枝繁叶茂、生意盎然的大槐树。这是一棵被日本侵略者的炮弹拦腰炸断,本已枯死,又奇迹般再生的国槐。它见证了抗日战争期间冀中地区最为激烈的一场战役。
②在贺龙、关向应所率八路军120师连续粉碎日军三次围攻后,1939年4月23日上午9时,敌人又在炮火掩护下对齐会村发起了攻击。进村的道路上有一座小桥,小桥失守后,村中央最高处的大槐树就暴露在敌人的火力网前。我们的战士隐蔽在大槐树后向敌人射击,敌人的轻重武器一起射向大槐树,树上留下无数弹痕,一颗炮弹正好打在树干上,大槐树被拦腰炸断。一个个八路军战士把鲜血洒在大槐树下,但他们毫不畏惧,经过浴血奋战,来犯之敌大部被歼。此次战役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槐树见证了八路军的英雄气概,也见证了我们的胜利。
③大槐树还见证了一个外国人如何“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他就是白求恩同志。战斗打响后,白求恩将“战地手术室”设在大槐树前线附近的真武庙里。炮弹接二连三在手术室周边爆炸,盘子里的手术器械被震得乱响,庙门口挂着的白布门帘也被炮火烧着了,白求恩仍镇定地做着手术。齐会歼灭战打了三天三夜,白求恩连续工作69个小时,救治了115名伤员。今天,小小的真武庙已成为红色教育纪念地。
④大槐树见证的不仅有炮火硝烟,还有人间正道。
⑤在齐会战役八路军参战部队名单中,赫然写有独立第二旅旅长魏大光的名字。卢沟桥事变后,冀中地区出现了这样的情状:有的几千、几百人,有的几个人拉起个队伍,便自称“司令”。魏大光就是这时期涌现的“司令”,但他一心一意跟定共产党,参加了齐会战役,身先士卒,大槐树目睹了他英勇的身姿。不久后他在与日寇作战时壮烈牺牲,年仅28岁。而与他同时期的那些“司令”们,有的却当了汉奸,最终受到人民的惩罚。百年以来中国大浪淘沙的历史有一个规律:跟定共产党,就走上了光明的道路。大槐树见证了这一规律。
⑥大槐树被日寇炸断之后,第二年未见发芽,谁知转年它竟从根部萌发了新的枝条。仿佛是要见证我们的民族从灾难走向复兴,它又长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当年村中小桥附近,如今建起了齐会战役纪念碑。整洁的广场,漂亮的二层村舍,享受着新时代和平生活的村民们,他们正忙碌地建设着自己的家乡。80多年前长眠地下的先烈们,不就是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吗?
⑦我抚摸着大槐树苍劲的树干,心中对先烈们说:大槐树作证,今天的齐会如你们所愿,今日的中国如你们所愿!
(选自《光明日报》作者:郭华有改动)
(1)本文为何以“大槐树的见证”为题?
(2)联系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一文,说说本文突出了白求恩同志哪些高贵品质。(写出两点即可)
(3)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国槐”的理解。
(4)读完本文,请你在“网上祭英烈”平台留言,与同学共勉。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用阅读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
雅言
①日前,记者去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采访。走进学校与学生攀谈几句便发现,他们思维清晰、谈吐流畅。仔细了解后得知,在锡山高中,每个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要拥有600万字的阅读量。谈及为何如此,校长唐江澎的话引人深思:“多读书远比会做阅读理解题重要,阅读能让生命更加优雅从容。”因此,我们要用阅读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
②阅读对于儿童成长至关重要。首先,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翻开书籍,和伟大的经典对话,如同打开一个辽阔的精神世界,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培养阅读的兴趣、学会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习惯,对其心灵滋养、审美塑造、知识储备等,均大有裨益。
③用阅读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有书读”是基本要求。有教育学家曾说,当偏僻乡村学校的孩子们有了与中心城市的孩子一样多的优质图书时,他们精神发展的起点就站在了同样的起跑线上。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拉乌彝族乡,拉乌完全小学校长谢红芬常常在周末背上书包,装满精心挑选的书籍,到学生家中和孩子、家长一起读书。对这些孩子而言,一本薄薄的书籍,就能让他们看见更广阔的世界。目前,在一些中西部地区,很多儿童拥有的课外读物数量还很少。如何为这些孩子提供更多的优质图书,保障他们阅读的权利,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任务。
④在“有书读”的基础上,“读好书”对阅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互联网、社交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书籍本身并不缺乏,但大多数孩子依然面临着“该读什么书”“怎样去读书”的困惑。当“浅阅读”“碎阅读”充斥于眼前,如果不增强甄别能力、思考能力,就很容易在无边的信息海洋中迷失方向,把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前段时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明确课外读物的质量标准,要求学校做好课外读物进校园的初选、评议、确认、备案等环节。这一举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问题读物进入校园,有助于发挥阅读的育人功能。
⑤“有书读”“读好书”的目的是要让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阅读是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重要内容,为少年儿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孩子爱上读书、读有所得、读有所乐,需要社会各方协同努力。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以在某个固定时间段,放下手中的工作,开展亲子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教师应不断提升阅读鉴赏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开发出适合孩子特点的阅读指导课程;此外,图书馆、书店、书展等公共阅读空间,也应强化配备和管理,创造良好的儿童阅读环境。
⑥用阅读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让他们学会阅读、热爱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开阔视野、丰富心灵,孩子们一定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选自2022.4.24《人民日报》)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③段和第④段可以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4)梳理选文的论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