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材料二  (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已成为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人类的整个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就已经愈来愈国际化了。”
——《列宁选集》
材料三  二战后,全球化逐步发展到新的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覆盖到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全球化”观念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被人们普遍关注,……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使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越来越便捷和密切,时间和空间对人们的阻隔越来越小。西方国家放松对经济的管制,市场机制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各种关税壁垒明显削弱,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开放度不断扩大,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的国际流动更加通畅。
材料四    18世纪下半叶,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把人类从农业社会带到工业社会。到19世纪下半叶,以电力和内燃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人类社会带入了电气化时代。战后五六十年代的新科技革命,把人类带入了原子和电子时代。到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西方国家再次掀起科技革命的新高潮,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飞速发展,把人类带入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需要大量资金,也需要多种专业人才的分工协作,进而要求超出个别企业甚至个别国家的限制,寻求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科技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
——以上材料引自罗文东《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依次出现“世界性”“国际化”和“全球化”。促使“世界性”和“国际化”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依据材料指出推动“世界性”、“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的共同因素。
(2)材料一、二中“世界性”、“国际化”与材料三中的“全球化”之间有何联系?依据材料三归纳“全球化”的特点。
(3)依据材料四,分别指出科学技术为“世界性”、“国际化”、“全球化”发展所提供的条件。并说明科学技术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1,3,5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什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导致诗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结果如何?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 (1928秋)
诗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诗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又有哪些?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辛亥革命后模仿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府。为了巩固民主共和制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依据材料,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出的主要特点及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法颁布后没有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