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农作物秸秆在生产实践中具有多种用途.在特定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的催化下,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分解为葡萄糖,经发酵后形成乙醇,再加工即可制成燃料乙醇,减少了人类生活对石油资源的依赖.请分析回答:
(1)欲从土壤中分离获取上述特定微生物,可采用稀释涂布法或 平板划线 法进行接种,所用培养基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目的是只允许能产生 纤维素酶 的微生物生长,而其他微生物均不能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刚果红染料,若观察到 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 即可初步筛选到目的菌.
(2)某研究人员经上述培养获得了三种微生物(甲、乙、丙),现通过如下实验比较三种微生物所产生纤维素酶的活性大小.
①将甲、乙、丙三种微生物经离心等方法处理后,制成酶浓度相同的纤维素酶提取液,取等体积的三种提取液分别与等量的纤维素悬浮液混合,在相同且适宜的pH和温度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
②利用 斐林 试剂检测产物中的葡萄糖,并通过比较颜色深浅程度判断酶活性的大小.
③实验结果如下:
甲提取液   乙提取液   丙提取液
颜色深浅程度    +    +++    ++
注:“+”越多,颜色越深
由表分析,三种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活性不同,最可能的原因是 不同酶的氨基酸序列不同(或不同酶的空间结构不同) .其中产生酶活性最强的微生物是
(3)农作物秸秆除用于生产燃料乙醇外,还可用于培育蘑菇和生产沼气等.下图为某生态农场的部分结构模式图.

水稻、杂草在此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 生产者 .输入到鸭体内的能量除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外,还用于鸭自身的 生长、发育、繁殖 等生命活动.在农业生产上,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连通可提高蔬菜产量,增产的原因最可能是 蘑菇产生的CO2为蔬菜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4)对农作物秸秆的充分利用可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在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 之间不断地循环往返,同时合理调整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有效缓解了燃烧秸秆造成的污染和浪费.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利用生物净化原理治理环境污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以下是生物体内四种有机物的组成与功能关系图,请据图回答:

(1)SARS病毒体内物质H是 ,其基本单位D的名称是
(2)物质C的不同取决于 的不同;现有C若干个,在合成含有3条链的G过程中,共产生200个水分子,则C的数目为 个。
(3)小麦种子细胞中,物质E是指 。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主要是由图中的
构成(填字母代号).
(4)相同质量的E和F彻底氧化分解,耗氧量较多的是

如图是细菌和蓝藻的结构模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A中1是 ,3是 ,5是
(2)细菌和蓝藻都属于 生物,判断的理由是
(3)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但有一个环状的
(4)蓝藻细胞内含有 ,因而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属于 生物.细菌中绝大多数种类是营 生活的 生物。


下图所示为人类“治疗性克隆”的大概过程,请据图作答。

(1)上图A、B过程用到的生物技术分别是 ,甲称作
(2)乙是具有 的胚胎干细胞。
(3)相同的胚胎干细胞,通过C过程“克隆”的结果各种各样,如有的是胰岛细胞,有的是血细胞,有的是心肌细胞,究其本质原因是 的结果。上述“克隆”过程是胚胎干细胞 和的结果。
(4)按上述方法克隆的器官在移植方面的主要优点是

泰山是我国十大名山之一,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包含森林、灌草丛、草甸、湿地等生态系统,其中白鹳、红隼、豺等动物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

(1)泰山上的苔藓、油松、松鼠、隼等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了 ,其中油松、侧柏、麻栎等植物因体型大,数量多、生活力强而成为该地的
(2)泰山部分地区由松柏、刺槐、橡子等组成的人工林纯度较高,容易受到外来物种入侵。林业部门对某次“拟松材线虫”(一种松树上的寄生虫)的爆发和防治过程中种群数量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由图可知,“拟松材线虫”在没有防治之前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增长而 ;图中在 点进行了农药防治,由图可知随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防治效果变差;引入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能利用生物间的 关系,使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从种群特征考虑,致使“拟松材线虫”的数量在e→f点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3)豺在泰山上数量很少,没有天敌。下图是能量流经豺种群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豺的摄入量,那么B、C分别表示豺的 ,若要确保豺的能量需求,其生存领地相关植物固定的能量至少应达到

(4)2011年4月,泰山桃花峪索道北侧山林发生火灾,2天后被扑灭,目前被烧毁的植被正逐渐恢复,这体现了生态系统有一定的 稳定性,被烧毁的群落结构要想完全复原需要较长的时间,这是因为

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翅膀后端边缘缺刻(缺刻翅)的红眼雌果蝇,并用这种果蝇做了下图1所示的实验。后经进一步的实验证实,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 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者认为,缺刻翅形成的原因不可能是基因突变,理由是:①若为显性突变,则后代中应该有 种表现型果蝇出现;②若为隐性突变,则后代不可能出现的表现型为
(2)研究者推测,“X染色体片段缺失”是导致图1所示实验现象的根本原因。为了证实这一猜测,最简单的方法是对表现型为 果蝇做染色体的高倍镜检查。
(3)现代遗传学研究发现,因缺刻翅果蝇体内缺少某种酶从而影响翅的正常发育。翅形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表明,基因可通过 来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研究表明,果蝇缺刻翅有纯合致死效应。用缺刻翅雌果蝇与正常翅雄果蝇杂交,然后让F1中雄雌果蝇自由交配得F2,F1中雌雄果蝇比例为 ,F2中缺刻翅:正常翅= ,F2中雄果蝇个体占
(5)已知果蝇红眼(基因B)对白眼(基因b为显性。下列有关对图1实验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亲代的缺刻翅红眼雌果蝇不含白眼基因
B.亲本缺失片段恰好位于X染色体上红眼基因所在的区段
C.F1缺刻翅白眼雌蝇的一条X染色体片段缺失,另一条X染色体带有白眼基因
D.果蝇的缺刻翅性状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