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养动物常用的植物饲料中含有难溶的植酸钙等物质,很难被动物吸收利用,还影响对其他营养物质的利用.若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则能催化其水解成为可以吸收利用的磷酸盐等.以下是科研人员从作物根部土壤中分离产植酸酶的菌株的过程示意图.请分析作答.
(1)培养基中除了添加植酸钙以外,应含有 碳源 、 氮源 、水、无机盐等基本营养物质.
(2)为防止杂菌污染,要对培养基和培养皿等进行 灭菌 ,而且须将接种后的培养皿呈 倒置 状态放置.
(3)接种以前进行的一系列操作,目的是在培养皿表面形成 单个菌落 .根据土壤样品的稀释倍数和接种稀释液的体积,统计平板上的 菌落数 就能大致推测出样品中的活菌数.
(4)由于植酸钙的不溶解性,使培养基中形成白色浑浊.产植酸酶的菌株会水解植酸钙,菌落的周围将形成透明的区域,根据透明区域的有无,可初步判断该菌是否产植酸酶.实验结果显示A~E五种菌株中, E 是产植酸酶的理想菌株.
(5)获得目的菌以后,若要用于植酸酶的生产,还需要进行 扩大培养 .
某同学为了探究不同条件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做了如下实验:用8株有20片叶片、大小和长势相似的天竺葵盆栽植株,分别放在密闭的玻璃容器中,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利用传感器定时测定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实验结果统计如下表,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编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温度(℃) |
10 |
10 |
20 |
20 |
30 |
30 |
40 |
40 |
光照强度 |
1000 |
0 |
1000 |
0 |
1000 |
0 |
1000 |
0 |
开始时CO2量 |
5.0 |
5.0 |
5.0 |
5.0 |
5.0 |
5.0 |
5.0 |
5.0 |
1h后CO2量 |
4.5 |
5.1 |
3.5 |
5.4 |
1.9 |
5.9 |
2.0 |
5.8 |
(1)序号1、3、5、7可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实验组合,在该实验组合中,影响实验的因素是_ _,需要控制的影响实验的因素有_ ___。
(2)序号2、4、6、8可构成另一个相对独立的实验组合,则该实验组合研究的目的是
_ _ 。
(3)序号1、3、5、7在实验前后CO2含量变化值的含义是。
(4)若将第3组中的光照强度改为3000单位(其他条件不变),则该植物叶绿体中的三碳化合物、五碳化合物的含量变化依次为。
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细胞膜的通透性,将小鼠肝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葡萄糖和尿素含量,发现它们的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如下图)。请回答问题。
(1)体外培养时将肝脏切成小薄片,并用处理成单个细胞,这有利于肝脏细胞。
(2)向培养液充入5%C02气体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抑制细菌生长,培养液中需添加。
(3)由图可知,随培养时间延长,培养液中各物质含量变化是
,由此可初步判断,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具有的特性。
(4)由于在原培养液中没有尿素,推测其是的产物,另外转氨酶是肝细胞内参与氨基酸分解与合成的一类酶,正常情况下这类酶不会排出胞外,若在细胞培养液中检测到该类酶,可能的原因是。
(5)小鼠肝细胞体外培养除需以上因素外还需要等环境条件(至少答出两点)。
(5分) 关于生物膜的结构,目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是,这个模型认为,是膜的基本支架,具有;蛋白质分子有的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 6分)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请回答
(1)该结构对细胞的生命至关重要的特性是。
(2)有些有机溶剂如苯酚,可溶解 B 造成膜的损伤, B 的完整化学名称是。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 B 的厚度变小,说明 B 具有。
(3)正在研制中的预防艾滋病的疫苗,能够使人体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的 A ,这种 A 是
。
(4)细胞识别、极性物质的跨膜运动等与图中的(填字母)有关。
(5)叶绿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中均有此结构,但执行的具体功能却有很大区别,其原因是由于图中(填字母)不同所致。
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分别与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细胞膜上的一种抗原结合,两类细胞则分别产生绿色荧光和红色荧光。将两类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时,其一半呈绿色,一半呈红色。在 37 ℃下保温 40 min 后,细胞上两种荧光点呈均匀分布(如图所示),试问:
(1)人和鼠细胞表面的抗原属于构成膜结构的物质。
(2)融合细胞表面的两类荧光染料分布的动态变化,可以证实关于细胞膜结构“模型”的观点是成立的。
(3)融合细胞表面的两类荧光染料最终均匀分布,原因是,这表明膜的结构具有性。
(4)细胞融合实验若在 12 ℃条件下进行,则两种表面抗原达到平均分布的时间大大延长,这说明。若在 1 ℃条件下,两种表面抗原便难以平均地分布,这又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