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长城》(于江欣等编著,世界知识出版社)有如下记载:“……大战历时三个半月,……一共进行了1800多次战斗,拔除敌人据点约3000个,击毙击伤日伪军2.58万人。俘虏敌人1.8万多人,并且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质,同时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关于该“大战”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
A.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
B.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 |
C.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
D.确保了国际交通线的畅通 |
“在欧洲(最早在法国)唯美主义与自然主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主要表现在绘画上,反法对学院派的保守,主张到大自旅中去写生,直接获取光与色的无穷变化以作艺术表现……也是人类将艺术与科技相互融合的一种全新的成果。”此评沦适用于
A.法兰西多彩的浪漫主义绘画 |
B.拓展科技的“现代主义”艺术 |
C.穿透历史的“印象派”艺术 |
D.抒写自然风光的现实主义美术 |
二战后,欧美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 B.“福利国家”的普遍建立 |
C.科技进步与第三产业的发展 | D.“新经济”在美国的出现 |
下图是出自美国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一书的有关中、苏两国某一历史时期粮食产量比较图。下列对此图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两国农业呈现待续增长的趋势 |
B.“左”倾错误曾长期严重影响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
C.苏联的农业经济改革的成效显著 |
D.粮食产量变化趋势反映了两国不同的经济改革思想 |
美国国务院曾在一份《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报告中声称:“美国援助欧洲的目的不在于应付共产主义的威胁,而在于恢复欧洲社会的生气和健全经济。换句话说,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由此可知,美国援助西欧
A.缓和了与苏联共产主义的对抗性 |
B.目的是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和遏制苏联 |
C.促进了西欧社会经济的全面复苏 |
D.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 |
解读下表内容,对这一时期欧洲社会的分析说明。正确的是
时间 |
事件 |
1825年 |
英国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
1840年前后 |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英国工业革命完成 |
1848年 |
《共产党宣言》发表 |
1871年 |
巴黎公社革命 |
A.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的历史条件已经成熟
B.经济危机爆发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走向衰落
C.这一时期欧洲历史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革命
D.工业革命既增加了杜会财富又加剧了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