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7世纪前,欧洲主流观念极力在中国与欧洲间寻找相似性:18世纪时开始建立起“中国是欧洲的对立面”的认识,这个观念一直统率着欧洲人的中国观;一战后,有个别学者提出“东方文明对于建设一个共同的世界文明的必要性甚至是主导性”的观点。由此可见

A.中西文明在碰接中逐渐融合 B.欧洲对华评价从主观到客观
C.欧洲对华认知停留在启蒙时期 D.欧洲对华评价取决于其现实需求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麻城和福建南安的田野上腾空而起。”这则报道可能发生在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 B.“大跃进”运动期间
C.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 D.杂交水稻推广后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

“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在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此材料说明对他的排挤和打击主要来自

A.地主阶级 B.外国资本 C.封建官府 D.官僚资本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短暂的春天”。该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有

A.纺织业、面粉业等行业发展迅速 B.重工业的发展超过了轻工业
C.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D.内地工业发展超过了沿海地区

话剧《立秋》艺术再现了晋商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精神。明清时期与晋商齐名的著名商帮是

A.徽商 B.闽商 C.粤商 D.鲁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