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自次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卑职”等用语。此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这种现象说明( )
A.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 |
B.晚清时期封建陋习已基本被清除 |
C.部分清廷官员逐步认同近代观念 |
D.晚清时各省已摆脱中央政治控制 |
“只有从真正的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中,才能对一个时代做出更客观准确的判断。”这主要说明家谱能()
A.真正反映百姓的生活 |
B.为历史研究提供真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
C.更好地研究普通人的历史 |
D.体现历史演变的细致性和全面性 |
《史记·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郡县制 | D.郡国并行制 |
《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A.异姓亲族 | B.同姓贵族 |
C.功臣 | D.先代贵族 |
“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II%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 B.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 D.经济体制制约技术转化 |
罗斯福在新政不断遭到攻击时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绷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干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这段话表明
A.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 | B.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部分利益 |
C.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 D.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劳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