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认为"周人嫡庶之制,本为天子、诸侯继统法而设,复以此制通之大夫以下,则不为君统而为宗统,于是宗法生焉。"以下选项最符合材料的观点是( )
A.周人的大宗、小宗体制 | B.嫡庶制是宗法制产生的根源 |
C.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宗法等级 | D.周人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
苏轼曾论述:“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 )
A.官府减轻农民负担 | B.地主致力民间赈济 |
C.产生租佃经营方式 | D.租佃关系日益发展 |
农耕文明催生了较为完善的土地制度。“这是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但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对这段材料描述的土地制度理解不正确的是()
①土地兼并是其产生的原因之一 ②反映了土地制度日益完善
③不能反映出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④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
A.① | B.②③ | C.③ | D.④ |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
从“千耦其耘”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A.井田制的崩溃 | B.私有土地的出现 | C.铁农具牛耕的使用 | D.均田制的实施 |
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都江堰在此次大地震中经受住了考验,堰体基本保存完好,只是鱼嘴出现了裂缝,当地已经做了灌浆加固处理。这一至今为当地人民输送涓涓清流的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修建于:()
A.春秋时期 | B.战国时期 | C.秦朝 | D.汉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