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有关科举制的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请更其法,凡《四书》、《五经》之文皆问疑义,其所出之题不限盛衰治乱,使人不得意拟,而其文必出于场中之所作。又不然,则姑用唐宋赋韵之法,犹可以杜节抄剽盗之弊。其表题专出唐宋策题,兼问古今,人自不得不读《通鉴》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对科举制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炎武上述议论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1905年被废除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近代民主社会的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变法者,朝廷之事也,何为而与士民言?日:不然。法之变与不变,操于国家之权,而实成于士民之心志议论。试观曾文正为侍郎时,尝上疏言翰林考小楷诗赋之弊矣,及成功作相以后,若力持此议,当可成就近今三十年馆阁之人材,然而无闻焉,何也?大乱既平,恐为时贤所诟病也。……夫以勋臣元老,名德重权,尚不免为习非胜是之谈所挠而不睹其效,是亦可痛可惜者矣!又如左文裹在闽创设船政,在甘创设机器织呢羽局;丁文诚在山东、四川皆设制造洋枪枪弹局,此皆当世所谓廉正守道之名臣也,然所经营者皆是此等事,其时皆在同治中年、光绪初年,国家闲暇之时。惜时论多加吹求,继者又复无识,或废阁,或灭削,无能恢张之者,其效遂以不广。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
材料二今之言变法者,其荦荦大端,必日练兵也,开矿也,通商也,斯固然矣。……其稍进者日:“欲求新政,必兴学校。”可谓知本矣,然师学不讲,教习乏人,能育才乎?科举不改,聪明之士,皆务习帖括,以取富贵,趋舍异路,能俯就乎?官制不改,学成而无所用,投闲置散,如前者出洋学生故事,奇才异能,能自安乎?既欲省府州县皆设学校,然立学诸务,责在有司,今之守令,能奉行尽善乎?……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日: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比张之洞与梁启超变法思想的异同。
(2)根据所学知识,评价张之洞与梁启超的变法思想。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然三代之世,用钱至少,自秦、汉以後浸多,至於今日,非钱不行。……三代各断其国以自治,一国之物自足以供一国之用,非是天下通行不可阙之物,亦不至费心力以营之。上又明立禁戒,不要使天下穷力远须,故《书》曰'惟土物爱,厥心臧'。《老子》日:t致治之极,民甘其食,关其服,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无所用钱如此,安得不少!後世天下既为一国,虽有州县异名,而无秦、越不相知之患,臂指如一,天下之民安得不交通於四方?则商贾往来,南北互致,又多於前世,金钱安得不多?……汉世犹用金银为币,……至东汉以後,黄金最少,又缘佛、老之教盛行,费为土木之饰,故金银不复为币,反皆以为器用服玩之具。玉自此亦益少,服饰却用金银,故币始专用钱,所以後世钱多。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钱币考》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三代之世,用钱至少”的原因。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后世采取“币始专用钱”的原因及主要影响。

读图,回答问题。

图1《蒙娜丽莎》(达芬奇作品1503年)图2《如今的蒙娜丽莎》(来自网络2013年)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幅图中蒙娜丽莎的形象分别反映出怎样的历史信息,并加以评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历史上遭受雾霾折磨时间最长的大城市是号称“雾都”的英国伦敦。伦敦雾霾的早期来源主要是煤烟。19世纪,伦敦超过100万居民燃煤。1842年,英国人使用了整个西方世界煤炭产量的三分之二,冬季的烟雾问题越加严重。1873年的雾霾造成268人因支气管炎死亡。1879年,烟雾从当年11月延续到次年3月。在雾霾肆虐的时候,每天市场里都有被毒死的牲口出售。雾霾也影响了交通。……比尔·布莱斯的畅销书《宅:私生活简史》里写道,19世纪的伦敦,人们经常在走路时候撞到墙上;在一次著名的事故中,7个人排成一队,一个接一个地掉进了泰晤士河里。
有趣的是,二战期间,伦敦的雾霾明显缓解。这是因为政府为了全力抗击纳粹德国,而对燃煤进行了配给。20世纪40年代的英国普通家庭的厨房中只有一个简易的燃气炊具和一个烧热水用的煤炉。但是热水也是受限制的。燃料、照明和电力部长发起了一项大规模的运动,号召人民节约燃料,并制定了每月生活用煤的消耗上限。政府还鼓励人们反复使用热水。战后初期,英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1946年的冬季取暖的燃煤不足,这成为英国接受马歇尔计划,允许西欧成为美国经济势力范围的重要原因。此后,源源而来的美国援助让伦敦人摆脱了饥寒交迫的威胁,伦敦的工业生产也超过了战前水平,然而一场梦魇悄然袭来。
1952年12月,圣诞购物季刚刚开始,沉浸在经济高涨中的人们正在外出购物,伦敦连续5天出现厚重的雾霾,史称“伦敦烟雾事件”。12月5日到12月8日,伦敦市10万人生病,死亡4000人,这是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英语中出现了一个新词组”killer fog”(杀人的雾)。幸存者回忆为“乌黑的、肮脏的、刺鼻的”雾霾,让室内也不能幸免,连歌剧院《茶花女》的演出也不得不因为观众根本看不见而中止。
这次惨痛的事件,直接推动了1956年英国《空气清洁法案》出台,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英国政府采取了推动家庭转向天然气等取暖,从大城市搬出火电厂等措施。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1956年、1957年和1962年,伦敦又发生了12次严重烟雾事件。1962年,伦敦仍有750人因空气污染死亡。由于法律得到严格的执行,1965年后,有毒烟雾才逐步销声匿迹。
——孙力舟《工业化进程中的“雾霾”》
(1)根据材料,概括近现代史上英国雾霾问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雾霾问题产生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解决雾霾问题的看法。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在同样受到法律约束的前提下,( 共和政体下的) 人民不像君主那么忘恩负义,并且人民比君主更加谨慎、更加坚定并且有更好的判断力。事实表明,“那些由人民统治的城邦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取得非凡的成就,并远远超过那些一直受某个君主统治的城邦”。即使没有法律的约束,人民也比君主更少犯错,所犯的错误也不如君主严重,更容易补救。总之,“人民如果掌握权力并得到很好的组织,他们的坚定、谨慎和感恩就会无异于一个君主,或者更确切地说,无异于一个被认为是明智的君主; 另一方面,一个不受法律约束的君主会比人民更加忘恩负义、变化无常和轻率鲁莽”。
……但另一方面又指出,人民是容易腐败的,“人民许多时候被一种好处的假象所蒙骗,想要自取灭亡”,而且往往是乌合之众不足观。
——马基雅维利(1469-1527):《李维史论》
材料二罗素在评价马基雅维利时所指出: “在意大利城邦制的成长与文艺复兴同时并起,因此人文主义者便能够从共和时代的希腊人与罗马人的政治理论有所收获。对‘自由’的爱好,及‘约制与均衡’说,由古代传给文艺复兴时期,又主要从文艺复兴时期传给近代,固然近代也直接承继了古代。”
——罗素: 《西方哲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马基雅维利的主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马基雅维利的主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