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独 乐 园 记 
司马光
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者所及也。孔子曰:“饭蔬(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若夫“鹪鹩①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②”,各尽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③之所乐也。
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④,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关,以为园。其中为堂,聚书出五千卷,命之曰读书堂。堂南有屋一区,引水北流,贯宇下,中央为沼,方深各三尺。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中,若象鼻;自是分而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弄水轩。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若玉玦,围三丈,揽结其杪,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沼北横屋六楹,厚其墉茨,以御烈日。开户东出,南北轩牖,以延凉飔,前后多植美竹,为清暑之所,命之曰种竹斋。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辨其名物而揭之。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屈其杪,交桐掩以为屋。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圃。圃南为六栏,芍药、牡丹、杂花,各居其二,每种止植两本,识其名状而已,不求多也。栏北为亭,命之曰浇花亭。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见,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轘辕,至于太室,命之曰见山台。
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源,探礼乐之绪,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达无穷之外,事物之理,举集目前。所病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纴⑤采药,决渠灌花,操斧伐竹,濯热盥手,临高纵目,逍遥相羊,惟意所适。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或咎迂叟曰:“吾闻君子所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迂叟谢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乐恐不足,安能及人?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注】①鹪鹩(jiāo liáo):一种鸟。②“若夫”四句:语出《庄子·逍遥游》。③迂叟:作者自称。④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作者在政治上失意,便退居洛阳,全力编修《资治通鉴》。⑤纴(rèn):纺织。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熙宁四年迂叟始洛家:定居,安家
B.杂草药莳:种植,移植
C.各其二,每种止植两本居:占,占有
D.而林茂密薄:靠近,迫近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作者“独乐”情趣的一组是 (  )
①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②开户东出,南北轩牖以延凉飔
③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纴采药    
④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己有
⑤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          
⑥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①③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引用孟子、孔子、颜子、庄子等人关于乐趣的论述,目的是通过对比,引出下文对独乐园的描写。
B.作者精心具体地描绘了独乐园的布局及构筑,每一处都突出了他对独乐园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写了作者置身其内伺花弄草、自得其乐的闲趣。
C.整篇作品,不论是对独乐园的写景状物还是抒情议论,除作者外,没有提及第二位家人或友人,这一构思符合文章“独乐之趣”的宗旨。
D.本篇名为叙写作者居住于“独乐园”的种种乐趣,实则表达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退隐洛阳的孤独寂寞、愤世嫉俗、不再出仕的情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原才
曾国藩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
民之生,庸弱者戢戢(1)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2)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3)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4),所从来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5),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同“反”)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6)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注释:(1) 戢戢:聚集众多的样子。 (2) 腾:传播。 (3) 蒸:兴起、渐成。
(4) 雠:应答、响应、应验。 (5) 自尸于高明之地:尸,主事、居位。高明,地位显贵。地,地位。 (6) 一命:官阶之最低者。周制:任官自一命至九命,九命为最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君:拥戴
B.其风民也皆以义风:教化
C.谓之不诬,可乎?诬:欺骗
D.而坏风俗,而贼人才贼:杀害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作者“陶铸人才以移风易俗”观点的一组是()
①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②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③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
④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
⑤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
⑥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不过是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
B.作者认为选拔人才,强调君王应担负主要责任,为臣者应当谨慎地“循是为之”。
C.众人的追求,会形成大势所趋的局面,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
D.作者反驳了在势君子“天下无才”的谬说,认为所有官吏都有选拔人才的职责。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
译文:
(2)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译文:
(3)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2—16题(共18分)
王式
王式字翁思,东平新桃人也。事免中徐公及许生。式为昌邑王师。昭帝崩,昌邑王嗣立,以行淫乱废,昌邑群臣皆下狱诛,唯中尉王吉、郎中令龚遂以数谏减死论。式系狱当死,治事使者责问曰:“师何以无谏书?”式对曰:“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至于危亡失道之君,未尝不流涕为王深陈之也。臣以三百五篇谏,是以亡谏书。”使者以闻,亦得减死论,归家不教授。
山阳张长安幼君先事式,后东平唐长宾、沛褚少孙亦来事式,问经数篇,式谢曰:“闻之于师具是矣,自润色之。”不肯复授。唐生、褚生应博士弟子选,诣博士,抠衣登堂,颂礼甚严,试诵说,有法,疑者丘盖不言。诸博士惊问:“何师?”对曰:“事式。”皆素闻其贤,共荐式。诏除下为博士。式征来,衣博士衣而不冠,曰:“刑余之人,何宜复充礼官?”既至,止舍中,会诸大夫、博士,共持酒肉劳式,皆注意高仰之,博士江公世为《鲁诗》宗,至江公著《孝经说》,心嫉式,谓歌吹诸生曰:“歌《骊驹》。”式曰:“闻之于师:客歌《骊驹》,主人歌《客毋庸归》。今日诸君为主人,日尚早,未可也。”江翁曰:“经何以言之?”式曰:“在《曲礼》。”江翁曰:“何狗曲也!”式耻之,阳醉于地。式客罢,让诸生曰:“我本不欲来,诸生强劝我,竟为竖子所辱!”遂谢病免归,终于家。
张生、唐生、褚生皆为博士。张生论石渠,至淮阳中尉。唐生楚太傅。由是《鲁诗》有张、唐、褚氏之学。张生兄子游卿为谏大夫,以《诗》授元帝。其门人琅邪王扶为泗水中尉,授陈留许晏为博士。由是张家有许氏学。初,薛广德亦事王式,以博士论石渠,授龚舍。广德至御史大夫,舍泰山太守,皆有传。 (节选自《汉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式谢曰谢:推辞
B.诏除下为博士除:授官
C.阳醉于地阳:假装
D.让诸生曰让:辞让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衣博士衣而不冠 ②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B.①何宜复充礼官 ②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C.①竟为竖子所辱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D.①以博士论石渠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式“谦谨”和“有才学”一组是

A.①臣以三百五篇谏②式耻之,阳醉于地
B.①问经数篇,式谢曰:“……自润色之。” ②客歌《骊驹》,主人歌《客毋庸归》
C.①衣博士衣而不冠 ②张生、唐生、褚生皆为博士
D.①遂谢病免归,终于家 ②式为昌邑王师

翻译下列句子
①至于危亡失道之君,未尝不流涕为王深陈之也。
②闻之于师具是矣,自润色之。
③诸博士惊问:“何师?”对曰:“事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为人明敏,以材干见称。庄宗为晋王,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
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久不下。而定州王都引契丹入寇。崇韬曰:“契丹之来,非救文礼,为王都以利诱之耳,且晋新破梁军,宜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庄宗然之,果败契丹。庄宗即位,拜崇韬兵部尚书、枢密使。
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崇韬曰:”吾位兼将相,禄赐巨万,岂少此邪?今藩镇诸侯,多梁旧将,皆主上斩祛射钩①之人也。今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
同光三年夏,霖雨不止。庄宗患宫中暑湿不可居,思得高楼避暑。乃遣宫苑使王允平营之。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愿陛下无忘创业之难。”庄宗默然。终遣允平起楼,崇韬果切谏。宦官曰:“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安知陛下之热!”由是谗间愈入。
明年征蜀,议择大将。乃以继岌为西南面行营都统,崇韬为招讨使,军政皆决崇韬。崇韬素嫉宦官。继岌监军李从袭等见崇韬专任军事,心已不平,思有以图之。庄宗闻破蜀,遣宦官向延嗣劳军,崇韬不郊迎。延嗣大怒,因与从袭等共构之。延嗣还,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且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庄宗怒,遣宦官马彦圭至蜀,视崇稻去就。圭以告刘皇后,刘皇后教彦圭矫诏魏王杀之。
当崇韬用事,自宰相豆卢革、韦悦等皆倾附之。崇韬父讳弘,革等即因他事,奏改弘文馆为崇文馆。以其姓郭,因以为子仪之后,崇韬遂以为然。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 (《晋书。郭崇韬传》)
注:①斩祛射钩:祛,袂;钩,衣带之钩。意谓旧怨。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定州王都引契丹入寇寇:敌人
B.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帑:国库里的钱财
C.由是谗间愈入谗间 :离间的话
D.因与从袭等共构之构:设计诬陷

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契丹之来,非救文礼人非生而知之者
B.为王都以利诱之耳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来犯,郭崇韬认为应该乘士气高涨之机,主动迎战,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打败了契丹。
B.郭崇韬进入洛阳后,开始接受别人的贿赂,在故人子弟的劝谏下,他把收受的钱财都献出去了。
C.庄宗建造高楼避暑,郭崇韬认为不能只图一个人享乐,力谏不可,宦官乘机在庄宗面前说他的坏话。
D.向延嗣诬陷郭崇韬把蜀地的宝货据为己有,并有谋反的意图。庄宗对此大怒,马彦圭假传圣旨让魏王处死了他。

联系全文看,下面对文言文最后一段的议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郭崇韬当权时,把弘文馆改为崇文馆,以避父讳的做法值得非议。
B.郭崇韬自认为是郭子仪的后代,路过其墓地时,下马恸哭,作者对此不以为然。
C.郭崇韬尽忠国家,征蜀时,军政大事都由他决断。能破蜀,他功不可没。
D.破蜀后,郭崇韬派遣使者招抚南诏诸蛮。作者认为这种举动体现了他的远大志向。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
(2)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蛮,欲因以绥来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8题。
扈载,字仲熙,北燕人也。少好学,善属文。广顺初,举进士高第,拜校书郎,直史馆。再迁监察御史。其为文章,以辞多自喜。常次历代有国废兴治乱之迹为《运源赋》,甚详。又因游相国寺,见庭竹可爱,作《碧鲜赋》,题其壁,世宗闻之,遣小黄门就壁录之,览而称善,因拜水部员外郎、知制诰。迁翰林学士,赐绯,而载已病,不能朝谢。居百余日,乃力疾入直学士院。世宗怜之,赐告还第,遣太医视疾。
初,载以文知名一时,枢密使王朴尤重其才,荐于宰相李穀,久而不用,朴以问穀曰:“扈载不为舍人,何也?”穀曰:“非不知其才,然载命薄,恐不能胜。”朴曰:“公为宰相,以进贤退不肖为职,何言命邪?”已而召拜知制诰。及为学士,居岁中病卒,年三十六。议者以穀能知人而朴能荐士。
是时,天子英武,乐延天下奇才,而尤礼文士,载与张昭、窦俨、陶穀、徐台符等俱被进用。穀居数人中,文辞最劣,尤无行。昭、俨数与论议,其文粲然,而穀徒能先意所在,以进谀取合人主,事无大小,必称美颂赞,至于广京城,为木偶耕人、紫芝白兔之类,皆为颂以献,其辞大抵类俳优。而载以不幸早卒,论议虽不及昭、俨,而不为穀之谀也。
呜呼!作器者,无良材而有良匠;治国者,无能臣而有能君。盖材待匠而成,臣待君而用。故曰,治国譬之于奕,知其用而置得其处者胜,不知其用而置非其处者败。败者临棋注目,终日而劳心,使善奕者视焉,为之易置其处则胜矣。胜者所用,败者之棋也;兴国所用,亡国之臣也。王朴之材,诚可谓能矣。不遇世宗,何所施哉?世宗之时,外事征伐,攻取战胜;内修制度,议刑法,定律历,讲求礼乐之遗文,所用者五代之士也,岂皆愚怯于晋、汉,而材智于周哉?惟知所用尔。夫乱国之君,常置愚不肖于上,而强其不能,以暴其短恶,置贤智于下,而泯没其材能,使君子、小人皆失其所,而身蹈危亡。治国之君,能置贤智于近,而置愚不肖于远,使君子、小人各适其分,而身享安荣。治乱相去虽远甚,而其所以致之者不多也,反其所置而已。呜呼,自古治君少而乱君多,况于五代,士之遇不遇者,可胜叹哉!
(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知制诰,迁翰林学士知:知道
B.而载已病,不能朝谢谢:道歉
C.为之易置其处则胜矣易:容易
D.治国之君,能置贤智于近治:太平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览而称善,因拜水部员外郎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B.议者以穀能知人而朴能荐士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论议虽不及昭俨,而不为穀之谀也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D.兴国所用,亡国之臣也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扈载从小好学,擅长写文章,才华横溢,受世人推崇,世宗非常器重他,屡次升迁他的官职,得知他生病,世宗也很关心他,派太医为他诊治。
B.王朴非常赏识扈载,向宰相李穀推荐扈载,李穀认为扈载命薄,担心他不能胜任,所以长期未予任用,在王朴的追问下,方拜知制诰。
C.陶穀文辞粗劣,人品很差,善于阿谀奉承,竟然受到世宗赏识重用,可见世宗昏庸无能,贤愚不分、忠臣不用。
D.作者认为盛世和乱世虽然相去甚远,但是形成的原因并不复杂,只是改变了君子和小人的位置而已。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次历代有国废兴治乱之迹为《运源赋》,甚详。
(2)是时,天子英武,乐延天下奇才,而尤礼文士。
(3)所用者五代之士也,岂皆愚怯于晋、汉,而材智于周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方山子传
[宋]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①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②见之?
[注]屋:古代帽子顶部高起的部分。②倘:倘或。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推崇
B.余既耸然异之:惊奇的样子
C.方山完之遗像:遗留下来的样式
D.欲以此驰骋当世:纵马奔跑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②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B.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无辞以白其大人
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①环堵萧然②予亦悄然而悲

下列各项对文章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年少时具有豪侠之气,终因驰骋当世之志未酬,晚年隐居山野,自得其乐。
B.作者有意识地对比方山子少壮时和晚年两个不同时期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方山子对苏轼被贬的遭际并不以为怪,他的妻子奴婢也以苏轼能来家中做客感到得意。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其“不遇”,从中也寄寓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翻译此文中划线句子
(1)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2)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3)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