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游凌云图记
刘大櫆
①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非山水之能娱人,而知者仁者之心常有以寓乎此也。
②南方固山水之奥区,而巴蜀峨眉尤为怪伟奇绝,昔苏子瞻浮云轩冕①,而愿得出守汉嘉,以为凌云之游②。古之杰魁之士,其纵恣徜徉而不可羁縻以事者,类如此欤!
③吾友卢君抱孙以进士令蜀之洪雅,地小而僻,政简而明,民安其俗,从容就理。于是携童幼,挈壶觞,逶迤而来,攀援以登,坐于崇岗积石之间,超然远瞩,邈然澄思,飘飘乎遗世之怀,浩浩乎如在三古之上。于时极乐。既归里闲居,延请工画事者,画《卢公载酒游凌云》也。古今人不相及矣;昔之人所尝有事者,今人未必能追步之也。乃子瞻之有志焉而未毕者,至卢君而遂能见之行事,则夫卢君之施泽于民,其亦有类于古人之为之邪?于是为之记。
[注释]①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借指官位爵禄。②汉嘉,蜀地名。凌云山,蜀中名山之一。作者刘大櫆和方苞、姚鼐等都是清朝“_____________”(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1分)
文中与“卢君之施泽于民”相照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3分)
A.知者仁者的快乐,都得之于山水并寄寓在对山水的观览中。 |
B.作者认为理想中的士大夫应该既施泽于民,又寄情于山水。 |
C.苏轼作为“古之杰魁之士”,只能做到钟情山水而轻于轩冕。 |
D.卢抱孙政务之余曾畅游凌云,其友刘大櫆写此文专记其事。 |
从语言运用角度,赏析画线的句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说子瞻“有志焉而未毕”,其中“志”指什么?请根据你对苏轼的了解,对这句话作简要评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①。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①连敖:接待宾客的小官。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屡次 |
B.与语,大说之喜悦 |
C.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干预,影响 |
D.于是信孰视之熟悉 |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B.亭长妻患之,乃晨饮蓐食/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C.信往,不为具食/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D.汉王之入蜀/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全都能体现韩信是难得的人才的一组句子是()
①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②至如信者,国士无双③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④虽为将,信必不留。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
B.滕公感到韩信的话不同凡响,见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把这事报告汉王,汉王一开始就很赏识韩信,觉得他才能出奇超众,就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 |
C.韩信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 |
D.萧何认为韩信是个奇人,要汉王选择吉日,斋戒后,设一个拜将坛,礼仪安排周到,这样才可以留住韩信。 |
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4)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廉 耻
[清] 顾炎武撰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①之能言也!礼、义,治国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②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呼!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③;彼阉然④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注:①管生:春秋初期政治家管仲。②夫子: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③《小宛》:《诗·小雅·小宛》的内容,旧说是士大夫遭时之乱,而兄弟相戒以免祸,又当教其子使为善。④阉然:即奄然,少有气息的样子。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代史·冯道传》论曰论:论赞,附在史传后的评课 |
B.廉、耻,立人之大节节:节操 |
C.弃 礼义,捐廉耻捐:捐献 |
D.顷 读《颜氏家训》顷;近来,不久前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善乎管生之能言也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
B.①则天下其有不乱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C.①以此伏事公卿②虽董之以严刑 |
D.①吾时俯而不答②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一个人若没了廉耻之心,就会肆无忌惮,无所不为,最终会惹祸上身,招至耻辱。 |
B.作者认为,一个国家的最大危险在于社会上层腐败,腐败会造成无耻,造成国家败亡和耻辱。 |
C.作者强调,读书人处于乱世之中,更要懂得洁身自守,作好表率。 |
D.明末清初时候,一些享有盛名的士大夫变节投降,屈膝取官,深为作者不齿,作者写作此文旨在谴责当时寡廉鲜耻的士风。 |
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⑵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⑶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廉 耻
[清] 顾炎武撰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①之能言也!礼、义,治国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②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呼!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③;彼阉然④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注:①管生:春秋初期政治家管仲。②夫子: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③《小宛》:《诗·小雅·小宛》的内容,旧说是士大夫遭时之乱,而兄弟相戒以免祸,又当教其子使为善。④阉然:即奄然,少有气息的样子。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代史·冯道传》论曰论:论赞,附在史传后的评课 |
B.廉、耻,立人之大节节:节操 |
C.弃 礼义,捐廉耻捐:捐献 |
D.顷 读《颜氏家训》顷;近来,不久前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善乎管生之能言也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
B.①则天下其有不乱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C.①以此伏事公卿②虽董之以严刑 |
D.①吾时俯而不答②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一个人若没了廉耻之心,就会肆无忌惮,无所不为,最终会惹祸上身,招至耻辱。 |
B.作者认为,一个国家的最大危险在于社会上层腐败,腐败会造成无耻,造成国家败亡和耻辱。 |
C.作者强调,读书人处于乱世之中,更要懂得洁身自守,作好表率。 |
D.明末清初时候,一些享有盛名的士大夫变节投降,屈膝取官,深为作者不齿,作者写作此文旨在谴责当时寡廉鲜耻的士风。 |
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⑵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⑶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指喻
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①,其色渥然②,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苦剟剌③状,肢体心膂,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而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可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殚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欤哉!
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
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注】①阗(tián)然:丰满的样子。②渥(wò)然:红润的样子。③剟(duō)刺:亦作“刺则”,即刺的意思。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非三月不能瘳瘳:痊愈 |
B.而傅以善药傅:通“敷”,搽抹 |
C.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易:变化 |
D.以为无虞而不知畏虞:忧虑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B.![]() ![]() |
C. | D. |
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能够体现“防微杜渐”这一主旨的一组是()
①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②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
③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
④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⑤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欤哉
⑥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
A.①②⑥ | B.②④⑤ | C.②③④ | D.①⑤⑥ |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取喻设论,以小喻大,熔叙事、议论于一炉,娓娓而谈,深入透彻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
B.作者先是描写郑君的“盛壮”体现,为后来的“甚病”作了很好的铺垫。然后叙述郑君左手之拇所患之疹,这疹如粟、如钱、盈握的变化过程,为下文议论打下基础。 |
C.作者特意借医生之口,对那些“以为不足患”的“笑者”进行批评,然后自然地引出了“天下之事”“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的宏论。 |
D.本文足以发人深省,为世借鉴。虽为一篇说理文,但文章感情充沛,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患者深深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
(2)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3)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文言文阅读
梓 人 传
唐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②、规矩、绳墨,家不居砻③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值大半焉。 ”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 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①梓人:木匠师傅。②寻引:度量长短的工具。③砻:磨刀石。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善度材度:计算 |
B.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货:财物 |
C.愿佣隙宇而处焉佣做佣人 |
D.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德:感激 |
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梓人能力高于一般工匠的一组是()
①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
②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
③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
④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
⑤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
⑥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A.①②⑥ | B.②③④ | C.④⑤⑥ | D.①②⑤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看到梓人在正梁上写上他的名字,感到很吃惊,因为他知道还有其他建造的工人。 |
B.作者认为宰相选拔、任命官吏,指挥、使用官吏,分别按照朝廷的法律规定来升降他们,一律按朝廷的制度来整顿他们与梓人建造房屋的作法是一样的。 |
C.梓人虽然不会修理自己的床腿,但他在建造房屋中有很高的才能,是个能者,智者。 |
D.作者通过塑造梓人的形象提出了对宰相治国的美好设想:不要事事亲自去做,而要把握方针大计,善于用人,“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而且还要制定并坚决执行既定的法规,像梓人依绳墨规矩指挥匠人、建好房屋一样。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
(2)、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