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清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①
(清)査慎行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②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
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注释】①“湘东驿”,即是湖南东部的黄花渡。“芦溪”,清朝时的一个镇子,位于江西萍乡东部。②缫,煮茧抽丝。丝缫,即蚕丝。本诗颔联的写景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全诗写出了芦溪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1)题目为“夜雨”,但全曲却无一个“雨”字,那么作者是如何写“雨”的?请简要分析。
(2)这首曲子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题。
新城道中①(二首选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②。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③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④春耕。
[注]①此时是神宗六年春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于赴新城道中所作。
②铜钲:铜锣。③西崦:西山。④饷:犒劳。
(1)细致体会,说说这首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从全诗来年,前二名胜“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有何作用?对于这首诗第二联即第三、四句的评价,存在不同看法。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四云“三、四(句)颇拙耳”;清人纪昀也认为这两句中的“絮帽”“铜钲”的比喻太俗气——“究非雅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以你所熟悉的古诗词作品为例,写一段赏析文字谈谈自己对“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中比哈这一修辞运用的评价。
要求:观点鲜明,分析深入,表达得体,200字左右。
[参考作品: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白居易《琵琶行》;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共17分)
一剪梅(南宋)刘克庄
余赴广东,实之① 夜饯于风亭
束缊②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③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④。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①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②束缊(yùn):捆乱麻做火把。③元:通“原”。④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1.
① 下列对诗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束缊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写出连夜行路的情景,紧扣小序中“夜”字。 |
B.“天寒路滑马蹄僵”,既写出天气恶劣、行路之难,又衬托出王迈为人热情。 |
C.“酒酣耳热说文章”,酒宴上作者与朋友不话别却谈起文章,作者构思巧妙。 |
D.“旁观拍手笑疏狂”,旁观的王迈鼓掌大笑,与作者高谈阔论的狂态相映成趣。 |
②这首词下阕的最后两句抒情很有特点,结合语境试作分析。
2. 这首词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请选择其中的一个,结合诗句进行分析。(200字左右)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 说说“江风引雨入舟凉”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 请分析本诗虚实结合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