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
|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
道光朝(1821~1850)以前,清朝统治者在给予各地宗族一定扶植的同时,又加以适当限制。自道光朝开始,统治者越来越重视宗族势力,逐步把一部分基层行政权力交给宗族。这一调整的目的是( )
| A. |
化解地方统治危机 |
B. |
抵制西方文化渗透 |
| C. |
分化州县行政权力 |
D. |
改革社会教化方式 |
明朝推行里甲制度。下表为明朝在广西、浙江、山东、陕西等四省所设里的数量统计。其中,浙江是( )

| A. |
甲 |
B. |
乙 |
C. |
丙 |
D. |
丁 |
据《文献通考》记载,宋徽宗宣和(1119~1125)末年有节度使60人,其中亲王、皇子26人,宗室11人,前执政2人,大将4人,外戚10人,宦官7人。这表明北宋( )
| A. |
利用宗室贵戚节制地方 |
B. |
对地方权力分配作了调整 |
| C. |
权力分割影响了行政效率 |
D. |
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
唐朝先后实行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方田均税法和募役法,明清相继实行过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等赋役制度。封建统治者调整赋役制度的相同出发点是( )
| A. |
调节社会矛盾 |
B. |
维护小农经济 |
| C. |
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
D. |
提高国家财政收入 |
下图是魏晋时期学术文化地理分布示意图。这一分布格局反映出( )

| A. |
民族交融推动思想创新 |
B. |
传统儒学受到冲击 |
| C. |
经济繁荣促进学术发展 |
D. |
文化重心向南转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