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在《辩诉篇》中写道,“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代价予以抵制。”苏格拉底主张体现了古希腊公民( )
| A.思维敏捷、能言善辩的特点 | B.服从城邦与珍视自由有机结合 |
| C.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 D.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 |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作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一制度是
| A.分封制 | B.郡县制 | C.郡国并行制 | D.行省制 |
梭伦认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了”,与此对应的雅典政治制度是
| A.梭伦废除债务奴隶制,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 |
| B.实行财产等级制,一、二等级可担任高级官职 |
| C.公民大会成为雅典最高权力机构 |
| D.全体公民都有被选举为民众法庭陪审员的机会 |
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这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 A.阁权与君权、部权冲突时,阁臣必败 |
| B.内阁大臣虽非宰相,但拥有实权 |
| C.明朝六部有超越君权的权力 |
| D.内阁与六部是争权的两个中央机构 |
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进一步发展成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家。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既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下列发生在转折期的“上升”事件有
①《辛丑条约》 ②《临时约法》 ③五四运动 ④北伐战争
|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政治局遵循共产国际在城市中发动罢工、怠工和暴动的策略,但毛泽东所采取的‘非正统做法’,使他最终取得了共产党采用的所有策略中最大的成功。”下列属于毛泽东直接论证其“非正统做法”合理性的论著是
| A.《庶民的胜利》 | B.《井冈山的斗争》 |
| C.《新民主主义论》 | D.《论人民民主专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