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镇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面对全面深化改革,镇江市委、市政府保持发展定力,培育生态气质,明确提出"生态立市"战略,以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为契机,坚决有力推动生态环境整治,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努力创造现代化建设"镇江特色"。
(1)"生态立市"体现了我国的哪些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
(2)请结合国情方面的知识,说明我国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材料一: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我市致力打造发展暖环境,激发了广大企业的投资创业热情。我市150强企业,纷纷通过技术革新和创新发展等方式,有力地挺起了宜兴工业经济的“脊梁”,全年共实现应税销售2504亿元,同比增长1.17%。同时,在宜兴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一批立足于新兴产业、拥有较高科创实力的“后起之秀”纷纷崛起,迅速成长为推动宜兴工业经济稳中求进的新增长极。
材料二:宜兴是苏南地区最大的农业县市,也是文化氛围浓厚的历史名城,艺术之美与山水之灵交相互动,形成了宜兴人热爱自然、珍惜生态的朴素情结。但宜兴也曾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考量中一度迷失,家家点火、村村冒烟,开山采石、满目疮痍,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进入新世纪以来,宜兴上下很快觉醒,围绕“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新宜兴”的发展目标,对生态环境实施了从山体到水体、从城市到农村、从地上到地下等一系列系统性修复保护,在重整山河中再现了生态宜兴的绿色秀美。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2)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围绕“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新宜兴”的发展目标,再现了生态宜兴的绿色秀美。这是积极实施哪一发展战略的结果?这一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3)作为宜兴小市民的你,在“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新宜兴”的过程中,准备怎么做? (至少2个角度)
2014年1月31日,因重庆遭遇大雾天气,许多航班被迫取消,一位情绪激动的旅客蔡某在机场登机口殴打机场地服工作人员并逃离现场。后重庆机场警方迅速查明事实,并将蔡某抓获归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之规定,对殴打工作人员的旅客蔡某以行政拘留10天并处500元罚款。
请回答:
(1)蔡某的行为是什么性质的行为?
(2)请你从权利和义务关系的角度,谈谈该案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更是广大青少年的行动指南。某校团委拟开展“践行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教育实践活动,请你加入实践小组,参与活动。
【内容解读】
(1)为了帮助同学们认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实践小组设计了下列表格,请你根据所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仿照示例,填写下表中“日常行为”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
日常行为 |
核心价值观 |
|
示例 |
主动使用“请、您好、谢谢”等礼貌用语 |
文明 |
1 |
对同学一视同仁,从不凌弱欺生 |
|
2 |
独立完成作业,考试从不作弊 |
|
3 |
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做好普法宣传 |
|
4 |
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捶背、讲故事,打扫房间 |
【精神引领】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我们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这一高瞻远瞩、高度凝练的论述,为共筑中国梦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和切实可行的现实路径。
请你指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分别是什么。
【现象透析】
(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美德,应融入生活,见之于行动。实践小组收集到如下图片,感触很深,请你说说两幅图片中的人物分别“扔”掉了哪些美德。
图一: 图二:
【美德传扬】
(4)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校团委决定向同学们发出“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做美德少年”的倡议,请你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把倡议书补充完整。(提示:倡议内容充实,行为具体,积极向上,书写工整,且不得与【内容解读】表格内的日常行为雷同。
今年是我们扬州建城2500周年,来扬州参观旅游者络绎不绝。瞧,余音绕梁的古筝名曲、朴实典雅的木构架民居、活灵活现的扬州剪纸、动感十足的木偶表演、精巧秀美的扬州工艺……走过古朴的“门楼”,穿过幽深的“小巷”……扬州精彩而神奇的传统文化魅力得到了所有参观者的认同和赞许。
(1)请简略谈谈扬州建城2500周年的城庆活动有何意义。
(2)作为一座有着2500年文化底蕴的古城,扬州传统文化可谓魅力十足。对此初中生小明认为:扬州作为文化古城,加强文化建设应侧重在继承传统文化,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请谈谈你对小明观点的看法。
看到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这是个引发全国热议的话题。2015年9月13日下午,南昌一名少年用行动给出了完美答案。被扶起的老人很想事后上门拜访,好好感谢孩子,然而因担心对方怕被讹而不敢多问信息。“我想通过你们报纸感谢这位少年,我的心里才会舒服一些!”老人告诉记者。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面对突然跌倒的老人,我们应不应该扶?请根据所学内容写出你的理论依据。
(2)亲近社会、融入社会,必须善于明辨是非,正确认识和对待复杂的的社会现象,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