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以下问题:
(1)在"衣食住行说变化"的主题活动中,一些同学热议了"行的变化":
刘璐同学:"火车不但提速了,而且开到了被外国人断言开不到的地方--青藏高原。"
李义同学:"水泥路修到了我家门口呢!"
请你也围绕主题参与讨论:除了"行"的变化,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变化?试举一例。
(2)改革开放35年,我们国家这辆时代列车之所以跑得快,就是因为我们走对了发展的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请你运用知识,用一句话描述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情景一:某校初三学生张小强把手机带到学校,并在课堂上发短信,班主任老师批评了他。张小强却说:“发短信是我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
情景二:放学回家途中,张小强被几个歹徒持刀抢劫,为能迅速脱身,他交出了那部手机及身上的钱,并在脱身后报了警。这一行为受到了老师的肯定。
(1)张小强的第一行为受到了同学们的反对。请简要说明同学们反对的理由。
(2)张小强的第二个行为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请简要说明老师肯定的理由。
围绕2015年全国两会“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主题,某校七年级(8)班同学组织了一次主题学习与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共11分)
材料一:同学们从网上查到了一组数据,并制成了下表:
1978年与2014年某市A县经济发展情况比较
(1)材料一反映了A市在发展中的取得了哪些成就?
(2)请你谈谈A市取得这些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从上表中,你能得出《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的哪两个结论?
材料二:同学们了解到:两会再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内容?
情境分析:(共9分)
情景一:李卉家在公共楼梯口随便堆放物品,妨碍了邻居的正常行走,受到了居委会批评。
情景二:放学路上,小明和小张两位同学在追逐嬉闹,不小心,撞了对面走来的行人,他们俩不仅不道歉,还骂骂咧咧、推推搡搡,结果遭到许多人的批评。
情景三:图书馆里,华宇和卢明边看书边大声议论。一会儿,华宇又大声接电话,旁边的人忍无可忍,纷纷谴责他们。
(1)上面情景中的主人翁分别违背了什么秩序?
(2)我们为什么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3)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材料一:国家民委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村寨风貌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文化特色,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聚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类型中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凝聚了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结晶,体现了中华文明多样性,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源。
材料二:“东方开的海螺花,南方开的玉竹花,西方开的金兰花,北方开的玉石花,栽在一个花盆里,开成一蓬团结花。” 这是首普米族民歌中的内容。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
(2)我们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有什么意义?
(3)根据材料二,请你谈谈对普米族民歌内容的理解。
“看着父母平安,我才能安心读书。”辽宁中医大学王冬雪的养母于2014年年末突患脑出血住院手术,紧接着养父又在打工地摔成重伤,为了照顾养父母,王冬雪把他们带到学校,边上学、边打工、边照顾养父母、边偿还债务。她带着患病养父母上大学的事迹被师生们传为佳话。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王冬雪向我们传递了哪些正能量? (答出4点,4分)
(2)王冬雪自觉承担责任的行为对个人成长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