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国务院于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堪称我国自恢复高考
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材料: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以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则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及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浙江、上海将率先试点改革,并于2017年全面推进。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有人认为,教育的力量,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力量,是国家的力量。
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教育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生态文明建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搞好“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和沿线国家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材料一:古代中国许多物质文化和发明创造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后,对促进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代西方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知识,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这两条通道所展现的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心态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我们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丝绸之路”这一具有广泛亲和力和深刻感召力的文化符号,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材料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建设“一带一路”,是我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谈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如何对待文化交流。
(2)结合材料二,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常态”不是一个静态目标,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目标。它意味着在降低速度的同时,必须推动市场化改革,特别是要把市场的力量充分激活起来。这就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大力推动简政放权、放开市场准入、打破垄断等改革。
(1)运用政府职能的相关知识,简述如何把市场的力量充分激活起来?
材料二:旧常态,是指长期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状态。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旧常态的不适应性越来越累积,旧常态就会出现矛盾和混乱,这就进入了非常态。非常态既有旧常态的成分,又有新常态的因素,是新旧常态的转换期。新常态是对旧常态和非常态的超越,是经济迈向一个新的长期稳定发展的状态。
(2)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知识,简析如何把握“旧常态”、“非常态”、“新常态”之间的联系?

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材料一:2010—2013年我国经济有关数据


(1)解读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材料二: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M省采取一系列措施引领创新发展:全面优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清理和废除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坚持市场化为导向引领科技成果的转化创新;引导企业增加创新研发投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完善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华的体制和机制,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M省所采取的推进创新发展措施的依据。

2014年,又逢甲午。120年前爆发的甲午战争,是民之痛、国之殇。在甲午国耻120周年之际,某校时政学习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甲同学认为,清末政治腐败,内斗激烈。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是国家之败。日本是胜利是制度的胜利,大清帝国之败是制度的失败。
乙同学认为,为了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我们一方面要增强海洋意识,捍卫海洋权益;同时大力增强军队实力,不惹事也不怕事,对于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不回避、不妥协、不让步。
(1)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角度看,乙同学观点给我们什么启示?
(2)请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谈谈你对“不惹事、不怕事”的看法。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率政治局常委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的过程中,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谈到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时,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十八大后第一次去地方调研,到了广东,在调研中,他再一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指出:“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
试从唯物论、辩证法两个角度说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哲学依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