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中Q点为极点,两圆圈为纬线圈,某一极地考察队从图中O地向西北方向出发,到达P地时,P地刚好出现极昼现象,且P点位于晨昏线上。读图回答下列题。该考察船到达P地的时间最可能是( )
A.5月初 | B.7月初 |
C.1O月初 | D.11月初 |
此时,北京时间为( )
A.5时 | B.11时 | C.17时 | D.23时 |
如图是我国某地区略图。读图回答问题。图中四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中均有
A.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
B.山地针叶林带 |
C.山地荒漠带 |
D.山地冰雪带 |
植树造林只所以能防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因为植被能
①涵养水源,减弱地表径流
②防风固沙
③增长降水
④吸滞尘埃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图中甲图为“板块运动示意图”,乙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在甲图所示板块边界区域,可能形成的地表形态为
A.东非裂谷 | B.海岸山脉 | C.大西洋 | D.喜马拉雅山脉 |
在甲图①处,最可能形成的岩石类型应为乙图中的
A.a | B.b | C.c | D.d |
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正常情况下,下面的岩层总是比上面的岩层古老。化石多保存于沉积岩层中,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读图,回答问题图中
A.甲层深度约2900千米 | B.乙层由外力作用形成 |
C.丁层的时代最古老 | D.共有十个时代的地层 |
地点3地层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A.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 |
B.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
C.沉积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
D.侵蚀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 |
如图为我国某地区景观图,读图回答问题。图示地貌类型、成因及我国的分布地区对应正确的是
A.风力侵蚀地貌、外力作用、西北地区 |
B.风力沉积地貌、内力作用、东北地区 |
C.流水侵蚀地貌、外力作用、东南地区 |
D.流水沉积地貌、内力作用、西南地区 |
关于该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多内流河,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小 |
B.河流多以冰川融水补给 |
C.是我国旱灾多发区 |
D.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和土地盐碱化 |
如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关于图中a海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寒流流经,等温线向较高纬凸出 | B.有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增温增湿 |
C.有寒暖流交汇,形成较大规模渔场 | D.若油船泄漏,污染物沿海岸向北扩散 |
b处为亚马孙河河口,关于该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河水主要补给源为冰雪融水 | B.河口处形成巨大的三角洲 |
C.河流径流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 D.干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 |
关于南美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干湿季分明是其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突出特征 |
B.西海岸山脉是由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
C.水分差异是大陆西岸自然带呈南北更替分布的主要原因 |
D.地形阻挡是大陆西岸自然带呈南北延伸分布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