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如果有人提出这么一个赤裸裸的问题,“打仗干什么?”对第一次战争的回答是“该怎样安排欧洲”;对第二次战争则仅仅是“这个重新安排了的欧洲该不该保持下去”。
——(英)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材料二、泰勒先生在这里缩小了第二次战争的严重意义,而且必须把这里“重新安排欧洲”换成“重新瓜分世界”才更确切,因为尽管两次战争的决定性战斗都在欧洲爆发和展开(第一次世界大战尤其如此),战争的目标和内容却都是世界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完全意义上的全球战争)。
——潘仁杰、李巨廉《两次世界大战起源的比较研究》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观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泰勒的观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材料二 而今顾腼然屈於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以今论之,约有数端: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中华之聪明智巧,必在诸夷之上,往时特不之用耳。
——冯桂芬(早期维新派)《制洋器议》
材料三 中国积弱,非一日矣!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翦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茶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
——孙中山《兴中会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中李鸿章、冯桂芬、孙中山等人认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为此,他们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或提出了什么主张?
(2)在中国近代落后原因的分析中,哪一种分析更符合史实?说出你的理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有哪些因素阻碍了中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
(2)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简述城市化发展缓慢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产生的主要影响。
材料三“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3)概括材料三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材料四 1860~1900年世界主要工业国或区域工业生产发展占世界份额表


1860年
1880年
1900年
联合王国(英国)
19.9
22.9
18.5
法国
7.9
7.8
6.8
德意志(日耳曼各邦)
4.9
8.5
13.2
美国
7.2
14.7
23.6

(4)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到19世纪后半期,世界经济格局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主要是什么?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谈改革发展时说:“解放思想永无止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汉书・艺文志》
材料二人的理性是人的本质,它一方面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或武器,另一方面,就是人的自我意识或不断反省自身的精神——有强烈的道德感的人——一言以蔽之,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如果用一个概念来概括,也就是说,启蒙思想的核心如果用一个概念来概括,那就是自由。
——邓晓芒《西方启蒙思想的本质》
材料三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在三民主义中,萌发最早、成就较大的是民族主义……辛亥革命以前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纲领,归结到一点,用当时流行的说法,叫做“革命排满”,其实,排满的政见,不独孙中山有,其他蓄反清之志的人也都有。关于对辛亥革命以前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纲领的评价,史学界主要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近代中华民族的觉醒,首先要归功于孙中山的饱含民主革命精神的民族主义;第二种观点认为:由于孙中山等人的阶级局限,其提出的民族主义从一开始就存在缺陷,为辛亥革命的失败埋下伏笔。
——据张正明等《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整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儒、墨两家为“取合诸侯”而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指出儒、墨两家治国思想的主要区别。
(2)17—18世纪的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列举当时三位法国启蒙思想家并概括他们关于“自由”的主张。
(3)阅读材料三,关于对辛亥革命以前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纲领的评价,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史实扼要论述。(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从古至今,经济发展均推动城市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大内(宫城)和宁门(北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
——灌圃耐得翁在南宋端平二年(1235)所著《都城纪胜》
宋人感叹曰:“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不如倚门市,此言末业贫者资也。”
——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三十六
材料二工业革命推动了美国城市化进程,见下表:
美国城市化历史进程(1690年—1990年)

年代
2500人以上的城市数目
总人口(单位:百万人)
城市人口比例(%)
1690
4
0.21
8.3
1790
24
3.9
5.1
1820
61
9.6
7.2
1860
392
31.4
19.8
1880
939
50.2
28.2
1920
2722
105.7
51.2
1940
3464
131.7
56.5
1960
18088
178.5
64.7
1990
19289
248.7
61.6

——数据来自1992年美国《人口普查》
材料三 1949年以后,中国出现了三个阶段的城市化过程。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到1959年的10年。这个阶段中国城市人口从5765万人增加到9949万人,增幅为72.58%。……第二个阶段是从1959年到1978年的近20年。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畸形的城市化过程。……第三个阶段是1978年至今,中国出现城市化的理性和高潮期。我国政府工作中心已经转移到经济建设工作上来了,乡镇企业、私人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蓬勃发展,农村人口快速向城市转移,同时带来了经济、文化、社会结构和教育的高速发展。
——茹强惠《中国城市化历程及面临的问题》
(1)材料一反映出宋代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是什么?试结合史实说明这一特征。
(2)阅读材料二,从经济角度分析1960年前后美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举1790—1920年间两次工业革命“美国发明”各一例并分析其对世界工业化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指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三个阶段呈现的不同特征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一些中日关系专家说2015年的中日关系依然不会平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人的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这个大帝国在受轻视的、配备以现代战争武器的邻国面前显得十分无能。……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清王朝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它的变化速度却远远落后于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其他国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中国的政治形势从此开始了一个新阶段,这就是实行抗战的阶段。……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今天的抗战,中间包含着极大的危险性。这主要是由于国民党还不愿意发动全国人民参加抗战。相反的,他们把抗战看成只是政府的事。
——《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1937年8月25日
材料三“如不解决中日关系,就不可能有日本的稳定。第三,日本的安全保障……对日本来说,不仅依靠日美安保条约,还要与中国结成友好关系。如中日美三国形成等边三角形关系的话,远东的和平就能实现。日本与中国建立正常国家关系,比在亚洲建立NATO(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更能成为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日]毛里和子《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日本人的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联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后半叶中国发生的变化。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时中国的政治形势。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中共与国民党各自的抗战理念。
(3)材料三中“日本与中国建立正常国家关系”开始于何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日本与中国建立正常国家关系”的背景及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