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反映出( )
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 | B.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
C.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 | D.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 |
表1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时间 |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
宝钞23、银1、布1 |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
银52、稻谷1 |
表1反映了:( )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
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
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 |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
《春秋繁露》中道:“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之不可不备也。”反映的是( )
A.春秋时,道家思想 | B.战国时,法家思想 |
C.汉初时,黄老之说 | D.武帝时,儒家思想 |
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图1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
A B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