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NaHCO3、Na2CO3和盐酸(以下盐酸浓度均为1 mol·L-1)反应过程中的热效应,实验测得如下数据:
序号 |
35 mL试剂 |
固体 |
混合前 温度/℃ |
混合后 温度/℃ |
① |
水 |
2.5 g NaHCO3 |
20.0 |
18.5 |
② |
水 |
3.2 g Na2CO3 |
20.0 |
24.3 |
③ |
盐酸 |
2.5 g NaHCO3 |
20.0 |
16.2 |
④ |
盐酸 |
3.2 g Na2CO3 |
20.0 |
25.1 |
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
A.Na2CO3溶液与盐酸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B.NaHCO3溶液与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C.20.0 ℃时,含3.2 g Na2CO3的饱和溶液和35 mL盐酸混合后的温度将低于25.1 ℃
D.20.0 ℃时,含2.5 g NaHCO3的饱和溶液和35 mL盐酸混合后的温度将低于16.2 ℃
2009年8月,根据中国内地确诊的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标本,国家流感中心成功分离出中国内地第一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并完成了基因组序列测定。下列有关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构成该病毒核酸的核苷酸种类有8种,碱基有5种 |
B.甲型H1N1流感病毒自身可发生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
C.检验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化学成分用的试剂是双缩脲试剂和吡罗红试剂 |
D.利用高温、酸、碱等常规方法不可能杀灭甲型H1N1流感病毒 |
符合下列特征的细胞可能癌变的是
A.游离组织,形态改变 | B.核增大,染色深 |
C.膜透性增大,运输功能降低 | D.酶活性降低 |
将铜银合金投入到稀HNO3溶液中,发生如下反应:
aCu+bAg+cNO3-+dH+=eCu2++fAg++gNO↑+hN2O↑+mH2O,下列关系式错误的是( )
A.d-c="2a+f" | B.2e+b="3g+8h" |
C.反应中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2e+f+g+h)mol | D.d="4g+10h" |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化学学习的方法之一。对下列实验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现象 |
解释 |
|
A |
浓硝酸在光照下颜色变黄 |
浓硝酸不稳定 |
B |
浓硫酸可使PH试纸![]() |
浓硫酸具有酸性和吸水性 |
C |
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
说明该溶液中含有SO42- |
D |
Cl2和SO2均可使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 |
Cl2和SO2均有漂白性 |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向FeS中加入稀硝酸:FeS+2H+=Fe2++H2S↑ |
B.NH4HSO3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2O2固体:NH4++HSO3-+2OH-![]() |
C.(CN)2和Cl2的化学性质相似,将(CN)2通入KOH溶中:(CN)2+2OH-=CN-+CNO-+H2O |
D.向Ba(NO)2溶液中通入CO2气体:Ba2++CO2+H2O=BaCO3↓+2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