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某化学小组为了证明SO2和Cl2的漂白性,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他们制备Cl2依据的原理是:MnO2+4HCl(浓) MnCl2+2H2O+Cl2↑,应选用上图A、E装置中的______________(填序号)制Cl2,反应中浓盐酸所表现出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开始后,发现B、D两个试管中的品红溶液都褪色,停止通气后,给B、D两个试管中的液体加热,B试管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aOH溶液分别与两种气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小组同学将两种气体混合后通入品红溶液,一段时间后,品红溶液几乎不褪色。查阅资料得知:两种气体按体积比1∶1混合,再与水反应可生成两种常见的酸,因而失去漂白作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氧化氢对环境友好,性质多样,有很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实验室利用反应2H2O22H2O+O2↑可制备氧气。① 取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H2O2溶液分别进行下列实验,研究外界条件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报告如下表所示。
序号 |
条件 |
现象 |
结论 |
|
温度/℃ |
催化剂 |
|||
1 |
40 |
FeCl3溶液 |
||
2 |
20 |
FeCl3溶液 |
||
3 |
20 |
MnO2 |
||
4 |
20 |
无 |
实验1、2研究的是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实验2、3的目的是
实验中可以表明该反应速率差异的现象是
② 实验室用MnO2做该反应的催化剂,使用如右图所示装置的A部分制备O2,避免反应过于剧烈的操作是
㈠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㈡某校学生用中和滴定法测定某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选甲基橙作指示剂。
⑴盛装0.2000 mol/L盐酸标准液应该用式滴定管。
⑵滴定时,左手控制滴定管,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_____________。
⑶ 滴定操作可分解为如下几步:
①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
②取一定体积的待测液于锥形瓶中;
③用标准溶液润洗盛标准溶液的滴定管,用待测液润洗盛待测液的滴定管
④装标准溶液和待测液并调整液面(记录初读数)
⑤用蒸馏水洗涤玻璃仪器
⑥滴定操作
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⑷有关数据记录如下:则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mol/L。
实验序号 |
待测液体积(mL) |
所消耗盐酸标准液的体积(mL) |
|
滴定前 |
滴定后 |
||
1 |
20.00 |
0.50 |
20.55 |
2 |
20.00 |
8.00 |
26.00 |
3 |
20.00 |
1.40 |
21.35 |
⑸滴定前平视读数,滴定终点时俯视读数,则会使所测碱的浓度值。
(填“无影响”、“偏高”或“偏低”)。
资料显示:“氨气可在纯氧中安静燃烧……”。某校化学小组学生设计如下装置(图中铁夹等夹持装置已略去)进行氨气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实验。
(1)氨分子的空间结构是。若将氨气与过量的氧气通到装置B(催化剂为铂石棉)中,用酒精喷灯加热进行氨的催化氧化,试管内出现的现象是。
(2)停止反应后,立即关闭B中两个活塞。一段时间后,将试管浸入冰水中,试管内气体颜色变浅,请结合化学方程式说明原因。
(3)将过量的氧气与A产生的氨气分别从a、b两管进气口通入到装置C中,并在b管上端点燃氨气,两气体通入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4)已知氨气在纯氧中燃烧,氮元素全部转化成N2,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室中可用如图装置来制取干燥的氨气。
(1)写出A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U形管B中所放的药品是;
(3)实验室制取下列气体时,与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气体发生装置相同的是。
A、氢气 B、氧气 C、氯气 D、二氧化碳
(4)试管C的管口处要放置一小团棉花,放置棉花的作用是;
(5)资料显示:“氨气可在纯氧中点燃,反应生成氮气和水”。为验证此事实,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装置见D。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在面具和潜水艇中可用过氧化钠作为供氧剂。请选用适当的化学试剂和实验用品、用下图中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证明过氧化钠可作供氧剂。
(1)A是制取CO2的装置。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填写表中空格:
仪器 |
加入试剂 |
加入该试剂的目的 |
B |
饱和NaHCO3溶液 |
|
C |
||
D |
(3)写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试管F中收集满气体后,下一步实验操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