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量筒内注入适量的水,将一木块放入水中,水面达到的刻度是V1,如图(a)所示;再将一金属块投入水中,水面达到的刻度是V2,如图(b)所示;若将金属块放在木块上,木块恰好没入水中,这时水面达到的刻度是V3.如图(c)所示.金属密度=________.
(a) (b) (c)
如图所示,取少量碘粉放入锥形瓶里,碘粉的上方悬挂一段棉线(棉线离碘粉较远),塞紧瓶塞.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待固态碘粉消灭后,移走酒精灯.
(1)用酒精灯加热的过程中,观察到锥形瓶里产生 的气体,锥形瓶里的碘粉 ;此过程碘粉 热量,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2)移走酒精灯后,观察到棉线上有 物质产生,是由碘蒸气 形成的.此过程碘蒸气会 热量.
(3)用酒精灯加热时,要注意用酒精灯 (选填“内焰”或“外焰”)加热.
探究冰的熔化特性时,发现冰熔化有快有慢,提出影响冰熔化快慢因素的两个猜想.
猜想1:环境温度可能会影响冰块熔化的快慢.
猜想2:冰块的形状可能会影响其熔化快慢.
(1)列举生活中一个实例说明“猜想1”是合理的: .
(2)探究“猜想2”的实验方案是:
a.量出3份50mL蒸馏水,分别倒入容积均是50mL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球体塑料模型盒中.
b.倒入模型盒中时确保没有水溅出.
c.把模型盒放到冰箱冷冻室里,冷冻足够长时间.
d.将模型盒从冰箱里取出来,冰块迅速倒进标注字母A、B、C的3只烧杯中(实验中三块冰的表面积从大到小依次是长方体、正方体和球体).
e.观察记录3个冰块完全熔化所用的时间.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已知实验中的三冰块表面积从大到小依次是长方体、正方体和球体):
①实验方案中的操作步骤a、b的设计目的是: .
②实验方案可能证明,冰块的形状 (选填“会”或“不会”)会影响其熔化的快慢,三种形状的冰块中,熔化最慢的应该是: ,理由是: .
(3)冰熔化时要 (选填“放出”或“吸收”)热量,熔化过程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熔化温度为 ℃.
如图所示,将钢质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刻度尺使它振动,探究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
(1)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钢尺振动的幅度,听到声音的 发生变化,且钢尺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的 .
(2)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保持钢尺振动的幅度不变,听到声音的 发生变化,且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声音的 .
(3)用塑料尺代替钢尺进行实验,发现与钢尺所产生的声音相比较,塑料尺发出声音的 有明显的变化,原因是声源的 和 不同;乐音是声源做 产生的.
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一小块大理石密度的实验过程中
(l)使用托盘天平前要对天平进行调节,步骤如下:
①组装好天平,把天平放在 工作台面上;
②把游码置于标尺左端的 处;
③调节天平的 ,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
(2)实验过程:
用调好的天平测大理石的质量,当右盘中所加祛码和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时,天平平衡,则此大理石的质量是 g.在量筒内装有一定量的水,该大理石放人前、后的情况如图乙所示,则大理石的体积是 cm3,此大理石的密度是 kg/m3.
(3)大理石放在水中时会吸水,由此判断,用此测量方法测得的密度值与它的真实值相比 (选填“偏大”、“偏小”或“一样大”).
(4)分析质量和体积的测量误差,得出密度的测量误差.
如图,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所用凸透镜焦距为15cm.
(1)在实验时,应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其目的是为了 .
(2)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所示时,移动光屏的位置,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 (选填“倒立”或“正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生活中常用的 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3)若固定凸透镜不动,向左移动蜡烛,为了还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光屏应该向 (选填“右”或“左”)移动,其所成的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