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追求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新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到达广州,要求中国打破行商制度,实现自由贸易,建立政府之间的日常对等关系。清朝地方官员以律劳卑未经批准迳入广州和所送信件格式是“公函”而非“禀”,内文用了“平行款式”等 “错误”为由,勒令律劳卑立即离开广州。律劳卑拒绝离开,谴责广州地方当局容许行商停止贸易是“无知和顽愚的”,会“使得依靠贸易为生的中国人吃亏”,并召来英舰向中国示威。
梁启超:“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以后始也”。
材料二 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外国资产阶级的腐败制度和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不考虑全球化的问题,关起门来自搞一套,因而对外部资源、模式和市场的利用极其有限,也影响了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后,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材料三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文明史观角度概括1834—1894年“天朝梦碎”的历史必然性。
2、比较材料二中的两段材料,概括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之处,简释形成这种现象的国际因素。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背景方面简要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现“中国梦”伟大理想的有利条件,以及中国政府为此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列举北伐的主要对象是那些军阀。
(2)写出国民革命军出师地点、北伐讲过的省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次我们通过宣言,就是从新负担革命的责任,就是计划彻底的革命。终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这是关于对内的责任。至于对外的责任,就要有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将世界受帝国主义多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共同动作,互相扶助,将全世界受他破的人民都来解放
——引自孙中山《对于国民党宣言旨趣之说明》
材料二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引自孙中山遗嘱
请回答:(1)材料一中孙中山所说的“彻底的革命”是指什么革命,与他以前所从事的革命最根本的不同是什么?
(2)孙中山为进行“彻底的革命”、“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做了什么样的努力?
(3)材料反映了孙中山怎么的革命理想?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孙中山的评价。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关于台湾问题,请回答:
(1)近代台湾人民为反抗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行了那些斗争?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中国共产党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那些政策和措施?
(3)“一国两制”在台湾问题上的具体含义是什么?针对台湾和国际分裂势力的倒行逆施,运用历史知识写一篇维护统一,谴责分裂的短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引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如农业合作化,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有巩固,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化到普遍高级社就是如此。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在发展,就可能搞的更好些。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不得不退回去。——引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问:
(1)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2)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及其危害。
(3)试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的出发点。改革对今后发展提供了哪些启示?

1927年,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有枪杆子取得的”思想;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毛泽东在1949年新年献词发出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
请回答:
(1)“八七会议”后,中国共产党怎样成功探索了一条鑫的革命道路?
(2)三大战役胜利有什么重大意义?结合陈毅所言,说说你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的理解。
(3)结合毛泽东1949年新年献词的背景,说说你对“将革命进行到底”伟大号召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