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近年来,呼伦贝尔和通辽等城市承接了山西、辽宁等地煤炭开采与加工的设备制造项目。下图为内蒙古部分地区含煤地层分布示意图、内蒙古自治区不同经度的植被(包含森林、草原和农作物)覆盖率的变化、2009~2013年内蒙古、山西和全国煤炭产量统计。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内蒙古地区含煤地层的空间分布状况和产量的变化特点。
(2)分析说明图15所示的植被覆盖率空间变化的主要特点。
(3)从生产联系的角度,分析呼伦贝尔和通辽两城市重点承接煤炭开采与加工的设备制造项目的主要原因。

科目 地理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三个数码分别代表钢铁厂、污水处理厂和服装厂,则代表服装厂的数码为
原因
(2)D处为(填“高级”或“低级”)住宅区,理由是

(3)下列四图中,正确表示AE间地租水平变化曲线的是(  )

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1:据1999年10月13日《中国环境报》报道:1997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1亿多人,占总人中的10%,到2040年预计将达2.5亿以上,占总人口的23.79%,60岁以上的人口数将是20岁左右人口数的2~3倍。
资料2:据在关部门统计,1984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9485万人,到1994年上升到2亿人,2000年这一数字已增长到约3亿人。据估计这些人口中到少有四分之一以上涌入了大、中城市。
(1)资料1反映出,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出现了现象,这一问题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是
A.产业结构将从以第一、二产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
B.青壮年劳动力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
C.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城市环境问题会更加突出
D.国家的社会福利负担加重,造成人均GDP的明显下降
(2)资料2中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①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口始终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
②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③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大批农业劳动力被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④我国已完成了从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的转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简要回答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和迁移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回答)

当地时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10公里,地震引发海啸、核事故,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读东亚部分地图与日本核电站分布图,回答问题。

(1)历史上,日本与我国交往频繁,左图虚线表示隋唐时期日本“遣唐使”路线,试分析“遣唐使”线路多选择夏季从日本出发来中国,冬秋返回日本的原因。
(2)此次地震造成的核危机引发世界关注,结合右图分析日本核电站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3)右图箭头表示20世纪80年代后加工工业转移的方向,从地理角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4)地震引发海啸说明自然灾害具有什么特点?试说明此次海啸规模巨大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安徽省冬小麦生长期干旱发生风险分布图
材料二甲地农村生活能源构成比重图
材料三亳州市煤炭资源分布图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安徽省小麦生长期干旱发生风险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2)甲为安徽省“十二五”期间建设的三大生态屏障工程,试说明该地区存在的生态问题与能源结构调整措施?
(3)亳州地处安徽西北部,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境内已探明煤炭储量57亿吨,占全省煤炭资源储量的20%,仪次于淮南、淮北两市,位列全省第三。请你为毫州市煤炭综合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材料一 图为我国某区域略图。

材料二湟水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塑造了峡谷、盆地相间分布的奇异地带,人称“湟水谷地”。谷底海拔1650米,其北、南、西面的山脉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谷地自然条件优越,耕地面积占青海省的56%,人口占全省的61%,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隐秘江南”。自古以来汉、藏、蒙、土、回、撒拉等民族在此耕牧,融合了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创造了独特的“河湟文化”。
材料三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西三角经济圈”,简称“西三角”,是指重庆联合成都、西安,建立以成渝经济圈和关中经济圈为核心的经济区。目前其经济总量约占西部经济总量的40%。
(1)据材料一、二分析湟水谷地创造“河湟文化”的地理原因?
(2)据材料一、三试分析西三角经济圈综合产业带的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工业部门。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请你为“西三角经济圈”社会经济发展提出建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