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马人的观念里,法律应该是不断发展的,以适应变化的情况,但不要变动太大。要用法律和客观的判断而不是个人的心血来潮来调和社会的各种关系……罗马法律也促进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这反映了罗马法( )
A.保持习惯法传统 |
B.强调维护民主法制的重要意义 |
C.崇尚自由和理性 |
D.追求客观公正地解决现实问题 |
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诗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经济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下列对当时这一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革命”已带来根本性变化 |
B.“革命”话语影响极为广泛 |
C.国民的权利自由得到法律保障 |
D.“政治革命”目标已彻底实现 |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当个人起来坚持自己作为国家的成员而非作为家族的成员之地位时,宗族社会便瓦解了”。造成所谓“宗族社会”瓦解的原因不包括
A.民族危机的加深 | B.宗法制及其观念的崩溃 |
C.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 D.政治及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
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里号召东方青年为了“人类全体的幸福”振作起来“去超拨”“大海对岸那边”“愁着物质文明破产”而“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的“好几万万人”。表明他由传统文化的掘墓人而变为守墓人。导致梁启超文化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一战给欧洲带来巨大灾难 |
B.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 |
C.袁世凯在思想领域尊孔复古 |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王见“短暂春天” |
日本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与此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A.完全相同 | B.正好相反 | C.部分相似 | D.三者同步 |
晚清世界历史教育教科书《万国历史》,有意删减或修改了原著中的某些词句,如将“以固人民之自由及平等之权利”删掉、将“法兰西革命”改为“法兰西变乱”、“革命时代”改为“旧学改革时代”等。晚晴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促使更多的人了解世界 | B.压制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
C.宣传救亡图存爱国理念 | D.探索西方国家富强奥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