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阅读(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         (       )    ②如外人     (            )
③其丈夫担粪灌园 (       )    ④自不如远甚也(            )
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固以怪之矣
B.余顾而慕之马之千里者
C.见四野禾苗油油然然足下卜之鬼乎
D.甫②行数里卒数万人

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③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2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列各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天 不如地利;自云先世避秦

B.地利不如人 ;至若春 景明

C.环而攻之而不 ;此所谓战 于朝廷

D. 非不深也;有良田美 桑竹之属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委而去之

翻译:   

(3)依据全文,下面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甲】只要有划定的边疆界限,有险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

【乙】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要是不行的;威慑天下靠武力的强大是不行的。

(4)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两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链接材料】

勾践 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 矣,请报之。"……果行,国人皆劝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是故败吴于囿 ,又败之于没 ,又郊败之。

(选自《国语•勾践灭吴》)

【注】①[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名。

答: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出师表(节选)

①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②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

狗猛酒酸

①宋人有酤 酒者,升概 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 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 ,而狗迓 而龁 人, 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②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 ,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注】①酤:卖。②概:这里是"量"的意思。③县:同"悬"。④酤:买酒。⑤迓(yà):迎。⑥龁(hé):咬。⑦胁:受挟制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此皆 良实   

②未尝不叹息 痛恨于桓、灵也   

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   

④有道之士怀其术而 以明万乘之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②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然不售酒酸怪其故

(4)概括甲文①②段的主要内容。

(5)乙文用   写法,通过一个小故事,揭示了君王要"   "的道理。(用甲文中语句回答)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贞观十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读书见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其所任用公辈数人,诚以为贤。然致理比于三、五之代,犹为不逮,何也?"

魏徵对曰:"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然自古帝王初即位者,皆欲励精为政,比迹于尧、舜;及其安乐也,则骄奢放逸,莫能终其善。人臣初见任用者,皆欲匡主济时,追纵于稷、契;及其富贵也,则思苟全官爵,莫能尽其忠节。若使君臣常无懈怠,各保其终,则天下无忧不理,自可超迈前古也。"

太宗曰:"诚如卿言。"

(1)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 · 于是人也

其所 · 用公辈数人

B.必先苦 · 心志

莫能尽 · 忠节

C. · 后能改

· 自古帝王初即位者

D.征 · 于色

比迹 · 尧、舜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朕读书见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

(4)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分别从君臣两个角度,概括出【乙】中魏徵认为唐太宗功业仍不及三皇五帝的原因。

②魏徵的看法印证【甲】中" "一句。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明年春,草堂成。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至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

一旦蹇剥,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

(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有删改)

[注释]①匡庐:即庐山。②颓然:松弛的样子。嗒(tà)然:物我两忘的样子。③蹇(jiǎn)剥:指时运不济。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匡庐奇秀

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B.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

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C.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D.乐天既来为主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

②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

(4)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甲]文写出陋室外部环境的句子是A  ,[乙]文写出草堂选址原因的句子是B  。居室主人身处其间,心情愉悦,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不同的精神追求:[甲]文体现了刘禹锡的C  ,[乙]文体现了白居易的D  。(A、B两处请用原文回答,C、D两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景公问晏子曰:“莅国治民,善为国家者何如?”

晏子对曰:“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则其道也。举贤官能,则民与若矣。”

公曰:“虽有贤能,吾庸知乎?”

晏子对曰:“贤而隐,庸为贤乎,吾君亦不务乎是,故不知也。”

公曰:“请问求贤。”

对曰:“观之以其游,说之以其行,君无以靡曼辩辞定其行,无以毁誉非议定其身,如此,则不为行以扬声,不掩欲以荣君。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夫上士难进而易退也;其次易进易退也;其下易进难退也。以此数物者取人,其可乎!”

(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释】①莅(lì):治理,下文的“临”“敕”与此同义。②官能:授予有才能的人官职。③吾庸:怎么,哪里。④务:致力,专力从事。⑤游:交游、交结的朋友。⑥说:评说,评论。⑦靡曼:指言辞华丽。⑧声:名声,声誉。⑨荣:通“营”。迷惑。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食不饱,力不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B.策之不以其道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善为国家者何如

弗学,不知其善也(《虽有嘉肴》)

D.夫上士难进而易退也

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2)请用现代汉通翻译下面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以此数物者取人,其可乎!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

(4)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问题。

①【甲】文中“千里马”喻指  ,“伯乐”喻指  ;【乙】文中,晏子向景公建议的治国方法是“  ”(用原文回答)。

②在对待“贤能”的问题上,景公与“食马者”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