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
雾霾非中国“特产”看他国如何重获新鲜空气
一个月内,4次严重雾霾天气接连发生,一个月内,仅有5天没有雾霾。前段时间,我国多地空气质量严重污染,其中首都北京的情况最为严重。对此,德国《明镜》周刊报道说:‚北京人已经习惯了恶劣的天气,但没人记得以前曾经出现过这么严重的雾霾天气,还有一些人担心呼吸致死。其实,‚雾霾绝非中国的特色产物,目前空气质量良好的国家也经历过严重的空气污染,它们大力整治环境,打造蓝天白云‚生态之城的历程为其他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借鉴。
小标题:
1952年12月,逆温层笼罩伦敦,连续数日寂静无风。当时伦敦冬季多使用燃煤采暖,煤炭 燃烧产生的粉尘、有毒气体和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整座城市 弥漫着浓烈的‚臭鸡蛋气味。人们走在街头,甚至低头看不见自己的双脚。
许多伦敦市民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疾病高发。从12月5日到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多。此后,雾霭逐渐消散,但在之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在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后,英国人痛下决心整治环境。1956年催生了首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案》。该法案规定城镇使用无烟燃料,推广电和天然气,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迁至郊外等。1974年的《控制公害法》囊括了从空气到土地和水域的各种保护条款,添加了控制噪音的条款。
按照英国政府2012年的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0A的份额,400A的电力来自绿色能源,既包括对依赖煤炭的火电站进行‚绿色改造,也包括发展风电等绿色能源。到时英国温室气体排放要降低200A,石油需求降低70A。
此外,扩建绿地也是伦敦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伦敦虽然人口稠密,但人均绿化面积达24平方米,城市外围还建有大型环形绿化带,几乎是城市面积的3倍。
小标题:
40多年前,穿过德国鲁尔工业区的莱茵河泛着恶臭,两岸森林遭受酸雨之害。而今,包括莱茵河流域在内的德国多数地区都是青山绿水、空气清新,这与德国实施‚空气清洁与行动计划密不可分。
欧盟对汽车尾气排放设定严格标准,因此成员国各级政府通过技术手段在汽车减排上发挥的空间不大,主要还是依靠限制排放的‚硬措施。例如,德国超过40个城市设立了‚环保区域,只允许符合环保标准的车辆驶入,同时于2007年立法补贴安装微粒过滤装臵的柴油发动机汽车,并对未安装过滤装臵的车辆征收附加费。
此外,德国还采取了一些软措施,如呼吁民众节能减排,使用节能家电,多搭乘公共交通以及骑车出行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民众认识到减少排放人人有责,树立了较强的环保意识,如工厂自觉减少排污,农户借力生态农业、优化饲养种植方法,居民生活多使用可再生能源等。其中,树木被视为城市里最重要的公共财产之一,受法律严格保护。如果想移动或砍伐任何树木,都要向政府申请,否则就属于违法行为。
小标题:
美国环保署在1997年7月提出将PM2.5作为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在2006年对标准进行了完善——实现对全国环境空气质量24小时监测,并在政府官网上公布当天PM2.5监控结果和次日的预报数据。民众还可以下载手机应用,随时查询自己所在地的空气总体状况(空气质量指数)、实时状况、PM2.5值和臭氧监测数据等。
根据美国《清洁空气法案》,环保署把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区分为‚不达标、达标、‚无法分类3种,PM2.5数据是其中最重要环境空气指标之一。此外,环保署还对臭氧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空气中主要污染物进行监测。
美国环保署已经针对发电站、汽车等微小颗粒物排放源发布了规范和指导,其中包括要求公共汽车和轻型卡车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排放:对柴油发动机执行多层次的废气排放标准,要求发动机生产商制造符合先进排放控制标准的产品,从而使废气排放减少90%以上。
此外,美国公民可以对PM2.5的标准监控程序进行监督,根据公布的全年监测统计和日常监测数据,参与所在州的环保机构举行的公共听证会。
小标题:
日本也曾饱受污染之苦,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大气,引起居民呼吸道疾病骤增,尤其是哮喘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
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多渠道整治污染,对环境极为重视,在人口密集的狭小国土上,取得了堪称奇迹的成就。日本治污的手段之一就是城市绿化,东京有关当局规定,新建大楼必须有绿地,必须搞楼顶绿化。东京的绿化很少种草,而是种树,不但要绿化面积,还追求绿化体积.
与此同时,日本还加强立法重点整治汽车尾气污染。2003年东京推出一项新立法,要求汽车加装过滤器,并禁止柴油发动机汽车驶入东京。新法规实施的第一天,交警在东京内外的主要路口全面检查,让每个司机发动引擎,然后用白毛巾堵在尾气排放口,如果发现白毛巾变黑,则这辆车不许进入东京。如今,日本汽车出厂时都已安装了过滤器,排放标准达到了欧洲三级标准,东京市内的几万辆出租车则都使用天然气。 ( 来源:中国日报网) 围绕其他各国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下面四个小标题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英国:绿化带是城市面积3倍 | B.德国:限排减排软硬兼施 |
C.美国:公众可监督PM2.5标准监控程序 | D.日本:加强绿化重点整治汽车尾气污染 |
下面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2003年英国推出一项新立法,要求汽车加装过滤器,并禁止柴油发动机汽车驶入伦敦。 |
B.1974年美国颁布的《控制公害法》囊括了从空气到土地和水域的各种保护条款,添加了控制噪音的条款。 |
C.德国于2007年立法补贴安装微粒过滤装置的柴油发动机汽车,并对未安装过滤装置的车辆征收附加费。 |
D.东京的绿化很少种树,而是种草,并且要求城市外的绿化面积是城市面积的3倍。 |
根据文意判断,以下做法中不能够改善当前空气质量的一项是( )
A.“去年,我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7.7%,空气优良天数为321天,与2011年相比增加了15天,创近十年来新高。”市城管局长干小明介绍,为让市民呼吸新鲜的空气,今年将重点整治建筑工地内的裸土,规范沙石料运输,集中整治城乡结合部焚烧垃圾的行为,对二环线至三环线内350台燃煤锅炉的烟尘污染进行治理,今年还将淘汰更新1000辆“黄标”公交车。 |
B.2013年,武汉“大城管”的工作目标将瞄准建设“全国最洁净的城市”!市长唐良智说,“大城管”工作不能只由“城管局”一家做主力军,其他职能部门也要加强联动,“对影响PM2.5指数的各种因素要列出清单,按行业进行逐个整改。” |
C.1月28日起,武汉市内662个烟花爆竹销售点开始营业。记者在汉口取水楼、云林街、花莲里等销售点看到,店内生意比较冷清,没有出现市民争先购买的情况,不时有些放了假的孩子被花花绿绿的烟花吸引围观。一位老板说,现在还不到放鞭的时候,所以没有人买,等到大年三十的晚上,生意好的时候会忙不过来。 |
D.2012年1月16日,武汉市政府常务会原则通过《武汉市节能监察办法》,明确提出从建设项目节能、设备节能、工艺节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节能管理制度建立、用能设备能效、综合能耗、能耗定额落实等7个方面对节能监察内容予以规定。 |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回答以下各题。
【材料一】自从全球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多数现代人成了网民,每天在网络中游走,人们接触网络最方便的媒介可能就是智能手机了。智能手机融入人们的生活,大家面对面的交流却越来越少。对手机的依赖多了,人似乎更加孤独了。据研究,全世界约有4.2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网瘾。世卫组织宣布,把沉迷于网络游戏或电视游戏、妨碍日常生活的“游戏障碍”认定为新的疾病,作为依赖症的一种列进了最新版《国际疾病分类》。
【材料二】2015年,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利马耶教授发起了一项关于手机使用的研究。认为在通常情况下,使用手机的潜在动机是应对因“没有充分利用时间”而产生的焦虑。很多人如果不把拥有的每分每秒都利用上,就会感到焦虑,产生这种焦虑的原因在于,人们难以和自己的思想独处,马里兰大学发起的一项研究表明,与网络断绝联系的人会被强烈的消亡恐惧感所吞没。研究者要求200名学生连续24小时不使用手机,学生们表示,他们感到自己与世隔离,极为焦虑,烦躁。很多网民也说:当我们断开网络,就似乎错过一切,产生事关自我存在感的焦虑。这也说明网络能触动人类的精神深处,所以人们更要主动克制自己,减少智能手机的使用。生活中可以结合奖惩制度进行自我控制,并转移注意力,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多读有益书籍,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多参加户外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
【材料三】韩国科学家指出,患有网瘾的年轻人中,66.1%的人患有严重人格障碍,而且网瘾越大,越有可能患人格障碍。吉林大学心理学研究者李丽在对3623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后得出结论:智能手机成瘾会增加冲动,孤独感和其它负面情绪。这说明,智能手机成瘾会损害心理健康。使用智能手机成瘾,会使人脱离现实,导致人际关系淡漠,表现出孤独、抑郁等情绪;同时也造成时间浪费,成瘾者容易迷失自我。研究者也提出,各学校应成立心理教育工作室,对学生进行手机使用的教育和引导,家长也要多了解孩子使用手机的情况,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原文有改动)
(1)选出对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A.全球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现代人都成了网民,每天沉迷于网络之中。
B.美国利马耶教授发起的一项研究指出,与网络断绝联系的人会被强烈的消亡恐惧感所吞没。
C.韩国科学家指出,年轻人中,66.1%的人患有严重人格障碍,网瘾越大,越有可能患人格障碍。
D.用智能手机成瘾,会使人脱离现实,导致人际关系淡漠;也造成时间浪费、成瘾者容易迷失自我。
(2)现在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网络,请结合以上材料,提出两点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爱的传递
西木
“您这是第几次参加志愿献血?”我问他。
他想了想,告诉我:“二十多次。”
我是在下班走出单位大厅时遇到他的。我们同时去拉玻璃门,彼此看到有人在拉,又同时收回手。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瞬间拉近距离。
那会儿正是北京冬天,寒气逼人,也不想多说话。我去超市买了一个保温杯,慢慢地走路去坐车。
没想到,在公交车站又遇到他。
他个头儿不高,身材瘦削。若不是有共同的献血经历,也不会有再相遇的这次交谈。
“谢谢您!”我说。
“为什么?我们都是献血者。”他很奇怪。
我告诉他,我既是一名献血者,也是一名血站工作人员。“我在云南楚雄血站工作,这次是到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学习。”
“云南!”他笑了,“这么冷的天,你从四季如春的云南来北京工作,还习惯吧?”
我说还好,领导和同事特别好,自己很快熟悉了工作,也在努力适应环境。
“那挺好,刚开始都不容易,慢慢就好了。北京到楚雄的距离有多远?”
“不知道,我哪天查查。”我回答他。
他和很多我见过的固定献血者一样,有着温和的笑容,亲切的表情。这支队伍,是志愿献血队伍里的主力军,他们热爱生活,身体健康,充满爱心。
汶川地震那年,我们献血车上来了一位农民工。他的工作服上沾满尘土,脸上还沾着黄色的泥巴。走上献血车,他不肯坐下,说怕染脏献血椅。我告诉他,座椅可以更换一次性椅垫,请他坐下来。我给他冲泡了一杯温热的葡萄糖水,问他为什么来参加志愿献血?
“我没有钱捐款。听说很多人受伤了,需要输血。我身体好,力气大,捐点血没有问题,能救到别人的命就好。”他说。
我的眼眶湿了。
另一次,是大年三十。那天我值班,一个RH阴性血型的产妇急需输注血小板。这种血,俗称“熊猫血”,非常罕见。接到医院电话后,我立即联系相同血型的志愿献血者。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一方面,我为产妇的安危担忧;另一方面,我又为在这个传统佳节打扰献血者感到愧疚。
联系第一位献血者,已经回到北方老家过年。第二位献血者,正在高速公路上赶路,距离数百公里。直到第三位献血者,听我说完情况以后,只说了一句话:“我这就赶来。”
当天晚上,那袋救命的血小板,顺利输入产妇的体内。同时传递的,还有一份来自陌生人的浓浓爱心和善意。
这位献血者,为了挽救别人的生命,本已回到农村老家的他,紧急租了一辆车,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血站。他本来是家里的大厨,一周以前就许诺要给家里八十七岁高龄的母亲做一顿丰盛的年夜饭。为了准备这顿大餐,他还从城里购买了鹅、鱼等食材。
成分献血需要花费献血者大半天的时间。采血的时候,他略带遗憾地说:“她们都不会做这些菜。”
在我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默默地为别人付出,却没有更多言语。
我的眼眶湿了。
公交车来了,我们坐的不是同一趟车。
我忘记告诉他,其实我还有第三个身份。多年前,我做过一次手术,手术过程中发生严重大失血。医院紧急联系血站,是爱心献血者志愿捐献的血液挽救了我垂危的生命。
那时,我还不知道将来有一天,我会走上志愿献血的工作岗位,参与一场又一场生命接力,见证一段又一段人间大爱,流下一次又一次感动的泪水。
告别的时候,他说:“我已经知道北京到楚雄的距离,那不过是撸起袖子参加一次志愿献血的距离。”
(选自《人民日报》)
(1)概括文中“爱的传递”的四个故事。
(2)“我”既是志愿献血者、血站工作者,又是受血者。文章表明“我”这三种身份有何用意?
(3)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4)最后一段中画直线的句子有什么含义?
(5)在“农民工”和“第三位献血者”的故事中,哪个细节或语句打动了你?打动你的原因是什么?请就此写一则读后感。(不超出105字)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红树林
①红树林,顾名思义应是“红色的树林”。然而,当人们走进红树林时却发现,这里的树全是绿色的。难道红树林名不副实?其实红树林是外表不红而“心”红。红树林主要由红树科植物构成,这些植物的树千里富含单宁一旦表皮破裂,单宁与空气接触氧化后,树就会变成红色。红树林之名便由此而来。
②红树林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海岸的湖间难涂上。为了在海浪的袭扰中占有“一席之地”,红树植物练就了许多“独门绝技”。
③红树植物具有动物一样的胎生习性。在春秋两季完成开花结果后,红树植物的果实并不急着落地发芽,而是继续在母树上生长,萌生出胚轴,胚轴成熟后才会离开母树,散落到海滩上,遇到适宜的环境,便会扎根发芽。
④由于生长的海岸环境风浪大,土壤泥泞松且厌氧,为能“立足”,红树植物发育出了功能各异的根系。为抵海浪的冲击,它们从树干基部长出支柱根。支柱根牢牢抓住地面,使红树植物在风浪摧残中屹立不倒。为呼吸到足够的氧气,红树植物“绞尽脑汁”,让部分根出土壤,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呼吸根。呼吸根外表有粗大的皮孔,内部有海绵状的通气组织,提高了的氧气和水分的输送。
⑤为了能在海水中生存,大多数红树植物都拥有“拒盐”的本领。它们的根系通过构建特的“半透膜”体系,将海水中的盐分自动过掉,直接从海水里吸收淡水。还有一些红树植物是通过叶片的分泌腺体,将含盐水液排出体外,待水分蒸发后,叶片上会析出白色的盐晶体,这种现象被称为“泌盐”。
⑥作为海洋和陆地交界处的“两栖植物”,红树林占全球地表面积极少,看上去很不起眼儿,但它们在生态保护方面却是“多才多艺”。首先,红树林维持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它孕育了众多蟹类、贝类、螺、昆虫等底栖动物,还有以它为食的鱼虾和鸟类。其次,红树林是抵御灾害的生态屏障,其茂密的树枝和发达的根系能抵台风、海啸、风暴湖。此外,红树林在净化水质、固碳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⑦如此强大、重要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却面临着面积锐减和功能退化的威胁。20年来,我国对红树林的保护力度日益加强,红树林的面积增加了7000公。且前我国55%的红树林湿地已被纳入保护范围,远高于世界25%的平均水平。
(摘自网络,有删改)
(1)红树植物有哪些“独门绝技”?
(2)结合第④段加点词语,简析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3)阅读第⑥段,填写空格,理清说明思路。
(4)第⑦段中画直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梦话
①她和母亲,一直是有距离的。母亲不是那种温柔细致的母亲,粗糙,邋遢,织不出漂亮的毛衣,说话总像跟人吵架,甚至收拾不好那个小小的厨房。
②这些都还不算,她最厌烦的,是母亲的梦话。母亲一睡必说梦话,或激烈地争吵,或愤怒地训斥,或绝望地哭泣,偶尔,也会开怀大笑。母亲说梦话时的声音与白天不同,尖细,凄厉,带着颤音,在静夜里听来,常令她心惊肉跳。从开始记事起,她就常常被母亲的梦话惊醒,所以很小的时候她就开始一个人睡。但是那套老房子的隔音不好,睡到半夜,仍然会被母亲的声音惊醒。醒后就睁着大眼睛望着黑的天花板,无边际的恐惧像黑沉沉的山一样压过来,让她无处可逃。
③她不明白,自己的妈妈为什么和别人的不一样呢?像同学小文的妈妈,她会给小文梳漂亮的辫子,穿洁白的公主裙,她家的厨房明亮干净而温暖,小文妈妈系着白底碎花的围裙在厨房里轻手轻脚走来走去的样子,简直令她痴迷。有一天晚上下雨,她和小文一起睡觉。临睡觉前,她看见小文妈妈在小文额头上轻轻吻了一下,才轻悄悄地走了出去。那一刻,她的心,仿佛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她把脸蒙在被子里,泪水悄悄地流了出来。
④她并不奢望母亲能像小文的妈妈一样温柔可亲,只是想,如果听不到母亲的梦话,该有多幸福啊!
⑤她开始想方设法地躲避母亲,中学时便开始在学校住宿,尽管她家和学校只隔着一条街。高考前,她不顾父母的阻拦,所有的志愿都填了离家千里之外的学校。读大学后,她很少回家,打电话回去,母亲接了,简单的几句问候外,她便陷入沉默。
⑥其实那时候,母亲已经改变了许多。父亲告诉她:为了她喜欢喝的排骨皮蛋粥,母亲问了好多人,把需要的调料和步骤用本子记下来,回来一个人躲在厨房,一熬就是一个下午。大学第二年,她收到父亲寄来的包裹,打开,里面是一双毛线织的拖鞋。是小鸡的绒毛一样鲜嫩的颜色,手工稍显粗糙,厚厚的鞋底,她试了一下,脚放进去很舒服妥帖。父亲在信里说,这双鞋是你妈织的东西中最好的一双了,还有很多废品在家里放着,也真难为你妈了,她一直那么笨。
⑦大三那年冬天,她得了肺炎。一个人躺在医院里,她想家,想父亲。电话打回去,隔天,竟是母亲风尘仆仆地来了。母亲刚推开门,她的第一句话就问:“我爸呢?”母亲尴尬地站在门口,像个做错了事的孩子,小心翼翼地说:“你爸单位里请不下假来,所以……”
⑧母亲的话还没说完,她的脸已硬生生地扭到窗外。她想,为什么母亲要来呢?晚上睡觉怎么办?母亲的梦话,把别人都吵醒了,多难堪啊。
⑨清冷的风吹过她的脸,顿时一阵寒意袭来,墙角几棵瘦弱的老树,零星地落下几片叶子,她凝望着灰蓝的天空……
⑩因为护士输液时几次都没把针头扎进血管,母亲几乎和那个护士吵起来;母亲把削掉的苹果皮扔了一地,和同病房的人扯闲话,声音仍然那么响……一整天,她心烦意乱。
⑪晚上,她一直不敢睡,她想,如果母亲说梦话了,她就马上叫醒她。但是母亲也一直没有睡,后来,她便睡着了。那天晚上她睡得格外安稳,第二天早上,醒来时不见母亲。同病房的阿姨说:“你昨天晚上怎么了?不停地说梦话,你妈一宿都没睡,一直守着你,还不住地跟我们解释,说你小时候受了惊吓落下的毛病……”
⑫她站起来,从窗口看到母亲正提着饭盒匆匆往医院赶,灿烂的阳光下,母亲一头的白发亮亮地刺她的眼,突然地,泪就再也忍不住……
(1)请概括选文中母亲为女儿做了哪些事情?
(2)品析选文第⑦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母亲尴尬地站在门口,像个做了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地说:“你爸单位里请不下假来,所以……”
(3)分析选文第⑨段的作用。
(4)选文的第③段和第⑫段两次提到了她的眼泪,分析她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5)选文中运用大量的笔墨写女儿对母亲的诸多不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家风
①《三字经》曰:“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的“义方”就是良好的家训。
②何谓家训?家训是一个家族代代沿袭,能够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的珍贵的家族文化,它润物细无声,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③历览前代先贤,如诸葛亮、曾国藩、林则徐,都是家训熏陶的干才。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一部《曾文正公家书》,它与《朱子家训》一样,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家教经典。《曾氏家训•诲弟》篇曰: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为处世为人之本,不应存当官发财之私念。这样的金玉良言现在读来,仍觉质朴可贵。
④徽州的《家训》《家规》《祖训》《族法》等,所体现的核心价值就是中华儒家传统修齐治平的注解。修身,提高道德修养,规范自身行为齐家,调解宗族关系,保证宗族和睦;治国,遵守家法国律,践行太祖圣谕;平天下,净化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比较著名的绩溪章氏《章氏家训》,寥寥196字,分齐家、修身、立业、劝学、笃行5篇。其主要内容就是把耕读作为传家之宝,俭勤作为发家之道……徽州家训,所强调的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修齐治平观,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⑤民间,在决定女儿婚姻之前,有一个不可或缺的程序叫察亲,即女方组织亲朋好友到男方家考察,了解的不仅是硬件,最重要的是对男方家人的品行、邻里关系作一个全面把握,说白了就是全面了解男方家庭的家训家风。
⑥家训家风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只有传承、践行良好家训,才能形成美好家风。
⑦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风是家族子孙或家训体现出来的处世风范。培育良好家风,一个关键点就是培育家庭美德。孩子是家庭的继承人,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家庭美德是孩子成长成才的必备元素。每一个家庭都应通过日常要求、家庭格言等丰富的教育形式,培养子女勤俭节约、孝敬老人等美德,教育子女走正道、讲规矩,引导子女端正人生态度。让它成为融化在子女血液中的气质,沉淀在子女骨子里的品格。
⑧培育美好的家风,要从自身做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首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懂得感恩,崇尚勤俭,乐于奉献,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方能培育出优秀的下一代。作家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是中国近代的进步学者,酷爱读书,涉猎广泛,杨绛在这样的诗书世家中成长,深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博览群书,这为她日后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基础。家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要通过家教传承良好的家训,培育美好的家风,给子女的人生系上良好品性的“第一粒扣子”,进而影响和带动社会上的其他人。
⑨家风凝成国风,国风系于家风。今天我们谈论家训家风,既是为了承续传统、启进当下,也是为了涤风励德、淳化风俗,更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文明国家、和谐社会。
(选自《学习时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⑧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家风”的认识?(不少于3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