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炀皇帝,讳广,高祖第二子也。上美姿仪,少敏慧,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钟爱。上好学,善属文,沉深严重,朝野属望。既而高祖幸上所居第,见乐器弦多断绝,又有尘埃,若不用者,以为不好声妓,善之。上尤自矫饰,当时称为仁孝。尝观猎遇雨,左右进油衣,上曰:“士卒皆沾湿,我独衣此乎!”乃令持去。八年冬,大举伐陈,以上为行军元帅。及陈平,执尚书都令史暨慧,以其邪佞,有害于民,斩之右阙下,以谢三吴。于是封府库,资财无所取,天下称贤。及太子勇废,立上为皇太子。
初,上自以藩王,次不当立,每矫情饰行,以钓虚名,阴有夺宗之计。时高祖雅信文献皇后,而性忌妾媵。皇太子勇内多嬖幸,以此失爱。帝后庭有子,皆不育之,示无私宠,取媚于后。大臣用事者,倾心与交。中使至第,无贵贱,皆曲承颜色,申以厚礼。婢仆往来者,无不称其仁孝。又常私入宫掖,密谋于献后,杨素等因机构扇,遂成废立。
四年七月,高祖崩,上即皇帝位于仁寿宫。
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马全盛,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乃盛治宫室,穷极侈靡,召募行人,分使绝域。诸蕃至者,厚加礼赐,有不恭命,以兵击之。课天下富室,益市武马,匹直十余万,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帝性多诡谲,所幸之处,不欲人知。每之一所,郡县官人,竞为献食,丰厚者进擢,疏俭者获罪。奸吏侵渔,人不聊生,人饥相食,邑落为墟,上不之恤也。东西游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费不给,逆收数年之赋。区宇之内,盗贼蜂起,近臣互相掩蔽,隐贼数不以实对。或有言贼多者,辄大被诘责。各求苟免,上下相蒙,每出师徒,败亡相继。黎庶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犹未之寤也。
史臣曰: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于是矫情饰貌,遂践峻极之崇基。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内怀险躁,外示凝简,盛冠服以饰其奸,除谏官以掩其过。《书》日:“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①。”观隋室之存亡,斯言信而有征矣!
(节选自《隋书》,有删减》)
[注释]①逭:逃避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好学,善属文属:写作 | B.杨素等因机构扇构:构成 |
C.逆收数年之赋逆:预先 | D.思逞无厌之欲厌:满足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令持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B.大臣用事者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C.上不之恤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D.除谏官以掩其过敛资财以送其行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炀帝“矫情饰行”的一组是
①乐器弦多断绝,又有尘埃 ②士卒皆沾湿,我独衣此乎
③大举伐陈,以上为行军元帅 ④帝后庭有子,皆不育之
⑤中使至第,无贵贱,皆曲承颜色,申以厚礼 ⑥所幸之处,不欲人知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炀帝年少时就深得高祖喜爱。后来高祖到他住处,见到乐器好像很久没有用过,由此认为他不好声妓。 |
B.太子杨勇因宠爱妃妾而失宠,杨广为显示自己不宠爱妃妾,就对妃妾生的孩子不管不问,以此讨好皇后。 |
C.隋炀帝性情诡谲,因此,他每到一处,当地官员都会争着供奉美食讨好他,而隋炀帝也会视进奉多少予以奖惩。 |
D.隋炀帝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不顾百姓死活,他的覆灭正好验证了“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这句话。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矫情饰行,以钓虚名,阴有夺宗之计。
(2)课天下富室,益市武马,匹直十余万,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
(3)黎庶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犹未之寤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选择题6小题,每小题2分)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卒葬之卒:最终 | B.有穴窈然窈:深远幽暗 |
C.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 D.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B.其孰能讥之乎其声呜呜然 |
C.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渺沧海之一粟 |
D.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羽化而登仙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A.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 B.侣鱼虾而友麋鹿 |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D.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
对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余之所得也②何为其然也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④客有吹洞箫者⑤而今安在哉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⑦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⑧有碑仆道
A.①③/②⑤/④/⑥⑦/⑧ | B.①③/②⑤/④⑧/⑥⑦ |
C.①③/②⑤⑥/④/⑦/⑧ | D.①③⑥/②⑤/④/⑦/⑧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游褒禅山“所得”的一组是()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④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⑥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③④ | D.②③⑤ |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在内容上环环相扣,又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
B.作者详写了游后洞的的经历,一个“悔”字概括了作者的心情,也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
C.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道理,同时也谈及到做任何事都要有“志”的道理。 |
D.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者”治学的道理,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语言精要得当。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
①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将画横线句用“/”断开并翻译。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1】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注【1】游酢:人名。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的题。(9分,每题3分)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盘盘焉,囷囷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B.多于九土之城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C.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骊山北构而西折 |
D.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
下列各句中,从文言文特殊句式看,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戍卒叫,函谷举
A.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 B.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
C.不拘于时,学于余 |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先用四个三字短句领起,音节紧凑,气势不凡,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既写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 |
B.作者一连用了“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四组排比句式,写宫人梳妆打扮,这些生动的描写,既表现了宫女之多和她们生活的奢靡,也进而揭示了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 |
C.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然而对于阿房宫的被烧毁,“可怜焦土”一语,作者也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然而对于阿房宫的被烧毁,“可怜焦土”一语,作者也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
D.结尾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能禁。杜牧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并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的委婉称谓,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尚节亭记(节选)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①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②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③为液,为瘿(yǐng)肿,为樛(jiū)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④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①谖草:亦作“萱草”,古代传说中一种使人忘忧的草。 ②大易,指《易经》。③瞒,通“樠”(mán),流出的样子。④此指《礼记•中庸》的注。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特卉木也 只,仅 |
B.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改变 |
C.故让国,大节也 责问 |
D.必有义焉,不可胶也 固执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对为人之“节”看法的一组是( )
①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②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③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④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⑤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⑥必有义焉,不可胶也
A.②④⑤ | B.①④⑥ | C.①③④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花草树木的节,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的地方,筋脉汇合的地方;一年中的节,是阴阳寒暑转移的契机;而人的节,就是人生变故。 |
B.作者援引泰伯、子思、季子、曾子等人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 |
C.文章先总说古人托物以取义言志,引出黄中立植竹为亭,名之为“尚节亭”事。再以竹喻节,以节释竹,由竹及人,赞美黄中立。最后以自然之节与人道之节类比,进一步说明持节之道。 |
D.作者于记叙描写中饱含感情,由“观而喜之”到“安得不喜之哉”,再到“岂苟然哉”,赞赏和欣喜之情淋漓于字里行间。既有对黄中立的期许,也隐隐传达了自己的心志。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以之比德而自励。
(2)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
(3)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字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传 曰 行 前 定 则 不 困 平 居 而 讲 之 他 日 处 之 裕 如 也 然 则 中 立 之 取 诸 竹 以 名 其 亭 而 又 与 吾 徒 游 岂 苟 然 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