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贤士隐居者
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①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已其是乎?
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糊口,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不事交游。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王氏:王安石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率一岁四五访其庐率:大概 |
B.自昼竟夜,殆忘寝食殆:大概 |
C.虽细事不苟也苟:马虎 |
D.辄一扣之扣:求教 |
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蕲人之知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B.①不妄与人接②欲呼张良与俱去 |
C.①与所缺而未知者②重为乡党所笑 |
D.①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以下各项中都属于直接表现“贤士隐居者”的“贤”的一项是( )
①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 ②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 ③廉介有常,安于贫贱 ④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 ⑤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 ⑥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④⑤⑥ | D.③④⑥ |
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 |
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易》有很深的造诣。 |
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买菜却不在乎价钱。如果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究典籍,不喜欢交游。 |
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 |
用“/”线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翻译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
②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裴令公有俊容姿一旦有疾至困惠帝使王夷甫往看裴方向壁卧闻王使至强回视之王出语人曰:“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精神挺动,体中故小恶。”
(《世说新语》)
唐临,京兆长安人。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
再迁侍御史,奉使岭外。累转黄门侍郎。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僮自归家取白衫,家僮误将余衣,惧未敢进。临察知之,使召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故,谓曰:“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
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曰:“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其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曰:“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乃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临奏曰:“比来有司多行重法,叙勋必须刻削,论罪务从重科,非是憎恶前人,止欲自为身计。今议萧龄之事,有轻有重,重者流死,轻者请除名。以龄之受委大藩,赃罪狼藉,原情取事,死有余辜。然既遣详议,终须近法。窃惟议事群官,未尽识议刑本意。今既许议,而加重刑,是与尧舜相反,不可为万代法。”高宗从其奏,龄之竟得流放岭外。
(《旧唐书·唐临传》)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 县令 |
B.囚等皆感恩贷宽恕 |
C.原情取事,死有余辜 推究 |
D.比来有司多行重法 近来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与之约,令归系所 | B.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 唐卿所断,既非冤滥论罪务从重科 |
C.临请自当其罪 | D.临对诏称旨 |
为狱者不当如此耶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红词语解释、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竟不扬言其过 | B.临白令请出之 其年,迁大理卿轻者请除名 |
C.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 | D.令因请假 |
然既遣详议,终须近法临因是知名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是否放轻罪囚犯回家耕种问题上,唐临与县令有着尖锐的矛盾冲突。 |
B.下人无意犯错时,唐临总是找借口为他们开脱责任,减轻他们心理压力。 |
C.因唐临执法公正,连死囚犯都口服心服,没有怨言,这受到皇帝的称赞。 |
D.在讨论对萧龄之如何处置时,唐临坚持要依照尧舜大法严加处置,不得枉法。 |
甘利
明·江盈科
呜呼,味之至甘者,莫过于利;人之至苦者,莫甚于贫。以至甘之味,投至厌苦之人,往往如石授水,有受无拒。故四知却馈,杨震标誉于关西;一钱受选,刘宠著称于东汉;挥锄隐居,视同瓦砾;披裘老子,耻拾道遗。史册所书,晨里落落;而垂涎染指,曲取贪图者,则天下滔滔也。
尝闻一青衿,生性狡,能以谲计诳人。其学博持教甚严,诸生稍或犯规,必遣人执之,扑无赦。
一日,此生适有犯,学博追执甚急,坐彝伦堂,盛怒待之。已而生至,长跪地下,不言他事,但曰:“弟子偶得千金,方在处置,故来见迟耳。”
博士闻生得金多,辄霁怒,问之曰:“尔金从何处来?”
曰:“得诸地中。”
又问:“尔欲作何处置?”
生答曰:“弟子故贫,无资业。今与妻计,以五百金市田,二百金市宅,百金置器具、买童妾,止剩百金,以其半市书,将发愤从事焉,而以其半致馈先生,酬平日教育,完矣。”
博士曰:“有是哉!不佞何以当之?”
遂呼使者治具,甚丰洁,延生坐觞之,谈笑款洽,皆异平日。
饮半酣,博士问生曰:“尔适匆匆来,亦曾收金箧中扃钥耶?”
生起曰:“弟子布置此金甫定,为荆妻转身触弟子,醒,已失金所在。安用箧?”
博士遽然曰:“尔所言金,梦耶?”
生答曰:“固梦耳。”
博士不怿,然业与款洽,不能复怒。徐曰:“尔自雅情,梦中得金,犹不忘先生,况实得耶?”更一再觞出之。
嘻,此狡生者,持梦中之金,回博士于盛怒之际,既赦其扑,又从而厚款之。然则金之名且能溺人,彼实馈者,人安得不为所溺?可惧也已!
尝观韩非以出妇喻黜官曰:“为妇而出,常也,所贵善营私耳;居官而黜,亦常也,所贵善货殖耳。”
呜呼,韩子之言,世情也。
楚有一人为令,以墨罢官归,而美衣媮食,歌童舞姬,受享拟王者。醉中语人曰:“我若无主意,听孔夫子说话,今且无饭吃,安得有此?”
噫,此造业之人,造业之言。然彼直狂诞,敢为此语,世之“口不若人,心若人”者,可胜数哉!
(选自《明清散文集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闻生得金多,辄霁怒霁:(怒气)消除 |
B.不佞何以当之不佞:不才 |
C.博士不怿,然业与款洽,不能复怒怿:高兴 |
D.楚有一人为令,以墨罢官归墨:错判官司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听学生说钱乃梦中所得,非常不高兴,但又想到自己已经用好酒好菜招待了他,于是就没有发作,又敬了学生两杯酒后就走出门去。 |
B.文章开头作者直陈自己的观点,然后连举杨震等四例进行论证,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
C.作者用“造业之人,造业之言”痛斥那个楚令和他所说的话,表达了自己对这种无耻丑陋言行的强烈批判。 |
D.这篇文章所讲的几个故事显示了金钱的巨大力量。文章的思想意义在于抨击了贪官污吏的丑行,揭露了金钱的无形而巨大的腐蚀力量,让人们警醒和自戒。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呼使者治具,甚丰洁,延生坐觞之,谈笑款洽,皆异平日。
译文:
(2)然则金之名且能溺人,彼实馈者,人安得不为所溺?
译文:
(3)为妇而出,常也,所贵善营私耳;居官而黜,亦常也,所贵善货殖耳。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以:通“已”,已经 |
B.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比:齐等,同样 |
C.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借助 |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蒙受 |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
B.①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
C.①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D.①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耿直刚烈,太子丹催促荆轲前去刺秦,荆轲虽屈于权势,但仍然毅然悲壮辞别。 |
B.虑事周密,用重金贿赂蒙嘉,为蒙蔽秦王顺利实施刺杀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
C.镇定从容,秦武阳在秦廷露出恐惧神色,引起秦国君臣疑心,所幸荆轲机智化解。 |
D.忠义赤诚,荆轲希望生擒秦王,以便谋求秦燕长久和平,来酬谢太子丹。 |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译:
②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译:
③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译:
④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译:
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共5分)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①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②“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李斯列传》)
①近人犬,数惊恐之。
②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