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境内有一颗耀眼的“绿色宝石”,它就是我国最大的热带植物宝库——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古木参天,藤萝蔽日,进入林中就像到了奇花异树的海洋。这里的望天树高达七、八十米,( )拾起头( )能看到它的树冠,是名副其实的“森林巨人”;这里的古椿树粗壮高大,就是几个人拉起手来也围不拢。这里有重量惊人的黑黄檀;有钢铁一样硬的铁力木;有能够分泌毒液的箭毒木,也有能够供应淀粉的西米树。
西双版纳的植物不但姿态万千,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油棕被称为“世界油王”,可西双版纳的油瓜的含油量比油棕还要高出许多。这里的扁担藤简直就是一座座“ 天然饮料厂”。当你口干舌燥的时候,只要用刀砍断一根扁担藤,清甜可口的汁水就会像喷泉一样流出来。这里的黑心树是难得的“木材仓库”。这种树不怕砍,不怕伐,( )留下一段树桩,很快( )会萌生出许许多多的嫩芽,两三年的功夫,这些嫩芽就能长成10来米高、比碗口还粗的大树。这种树的寿命特别长,一般的可以活200到400年。一家人种上几棵黑心树,烧柴的问题就解决了。
种类繁多,郁郁葱葱的植物,不仅美化了这里的山川,也给这片绿野中的珍稀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的场所。千百年来,生活在西双版纳的人们十分爱惜这块“ 绿色宝石”,使它永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1)联系上下文,将下列关联词分别填入第二、三自然段的圆括号内。
A 只要……就…… B 只有……才……
(2)从文中找出一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抄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第四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中含油量最大的是____________。
②作者把“扁担藤”比作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③黑心树的特点,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所以人们称它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自然段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九寨沟原始森林
穿过一行行白桦树底下的小径,我踏着
白雪,踏着青苔,踏着飘落的树叶,踏着锋利的岩石,走进了密密的森林。我站在高高的云杉树底下,抚摸着被熊猫啃光了叶子的箭竹,想透过蓊郁的树丛,寻觅天空里的阳光和云彩,却无法找见它们完整的影子。当我低下头,想寻觅同来的旅伴时,却也找不见他们的踪影,不知道究竟躲在哪儿了。
在这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里,只听到呼啸的风声,簌簌的树叶声,却听不到人声,瞧不见人影,也找不到很想瞧见的熊猫,只剩下我独自一人,悄悄地漫步。我在城市里生活了几十年,不管走到什么地方,总是瞧见人挤着人,中国的人实实在在膨胀得太厉害了。像九寨沟这样安静的地方,真是很不容易找见的。我多么想在这儿长久地坐着,多闻一下峡谷里野草和树木的芬芳,多吸几口清香和纯洁的空气,好把尘世的纷扰和混杂的噪音,一股脑儿都暂时忘却。
这高山上的原始森林,真是个变化无穷的地方,我刚才还从树叶的缝隙里,看到掉落的一缕缕阳光,一会儿却又乌云密布,浓雾滚滚,像是夜幕降临了,树叶里幽暗得真有点儿令人害怕,能在这儿露宿过夜吗?正在惊惧中间,四周却渐渐明亮了起来,原来是飘着一片片的雪花,还夹着霰粒,飒飒的,啪啪的,打在红桦树上,打在我脸颊上。我正想躲避时,太阳光亮晶晶的,像多少璀璨的珍珠和玛瑙,在闪闪地发亮。
(1)从文中找到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的岩石()的树丛
()的风声()的珍珠
()地漫步()地坐
(2)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排比句。
(3)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句中把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九寨沟原始森林的奇异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九寨沟色彩最美的湖泊要数五花海了。因湖底有钙化粉末沉积,加上湖水深浅不同,湖底滋生的藻类和水草不同,在同一水域,呈现出鹅黄、墨绿、深蓝、藏青等色,五彩缤纷,斑驳迷离。透过清澈的水面,可见湖底有泉水上涌,湖面上便泛起一个个圆形彩环,一圈圈从里到外,从小到大,荡漾开去,不断产生,不断消失,令人目不暇接。山风徐来时,湖里各种色彩相互渗透、浸染,整个湖泊更是充满了活力。
(1)“圈”字是一个多音字,在文中读(),它的另外两个读音分别是()、(),可以组词为()、()。
(2)请从文中找出四组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构段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漓江
桂林的漓江是一条美丽的江。
春天,漓江岸边的树木又换上了新衣裳,小草也从沉睡中醒来,伸展着嫩绿的叶儿,在春风的吹拂下,正朝漓江笑呢!
夏天的漓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许多人在江里游泳。江面上有红色的小船,颜色各异的游泳圈,真是色彩斑斓,为夏日的漓江增添了光彩。
秋天的漓江更加美丽。岸边上的一片片香蕉林虽然枯黄了,可香蕉树上却挂满了香蕉,这丰收的景色倒映在美丽的漓江里,真是美不胜收。
冬天的漓江也很美,虽然没有春天那么生机勃勃,夏天那么热闹非凡,秋天那么丰硕诱人,但它是那么纯洁,那么安静。漓江就像一条翠绿的带子,由远到近环绕着象鼻山、优波山……使桂林的山水永远那么清秀、隽美。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沉睡—()安静—()
丰收—()热闹—()
(2)读短文,补充词语。
色彩()()颜色()()
热闹()()生机()()
美不()()丰硕()()
(3)漓江一年四季的景色各有特点,选用文中的词语写下来。
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按 ______ 顺序描写了漓江的景色。
(5)短文的第1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气息。
(1)、写出三个描写长江的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____”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句中把_______比作了____________
(3)、这段话主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风雨绿云山
在飘飞的细雨洗礼下,绿云山显得那
样的清新、苍翠。一条曲曲弯弯的山道,在密林的掩映下时隐时现,一阶一阶地向上延伸着。蒙蒙的细雨透过两旁挺拔的竹林,洒在明净的石阶上,溅起了星星点点的水花。山风轻轻地吹拂着,偶尔也有几片竹叶在风雨中摇落,坠入路旁的小溪,漂流而下。
透过竹林,我看到了清清的绿水河,在雨的帷幕中,宛如一条碧绿的绸带,环山远去。一叶扁舟在风雨的河面上摇曳着,渔夫头戴斗笠,身穿绿蓑衣,奋力地划着双浆。他那高亢的山歌不时穿透雨雾,隐隐地传来。整个山区显得格外寂静,可这儿并不沉闷。沙沙的雨声伴随着清脆的笑声,不时从竹林的深处飞来。三三两两的孩童在林木掩映的小道上闪现,又相继消失在路的尽头。他们打着绿色的伞儿,背着绿色的书包,笑着,唱着,追逐着,向着山顶的学校走去……
这是多么美妙的画面啊!
(1)照样子,从文中找词语写下来。
三三两两
(2)根据短文填空。
()的竹林()的石阶
()的绸带()的山歌
一()扁舟一()山道
(3)摘录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句中,作者把( ) 比作( )。
(4)概括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