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上述现象表明明朝时期( )
①商品经济渗入到农村 ②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③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④松江等地区的自然经济解体
A.①③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为了集结更多兵力南下夺取英法在东南亚和南亚的殖民地,采取威逼利诱的方式拉拢蒋介石、汪精卫政权。一方面扶植汪精卫伪政权,加紧与蒋介石政权“和谈”;另一方面在桂南、粤北、河套、鄂北、鄂西发动新的攻势,对重庆进行持续半年多的大轰炸,并扬言要攻打重庆、昆明、西安。这表明
A.日军重点进攻正面战场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现严重分化 |
C.日本改变了侵华的策略 |
D.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 |
胡适之《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主张:戏曲应“废唱而归于说白”,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一人独唱,二人对唱,二人对打,多人乱打:中国文戏、武戏之编剧,不外此十六字”。这反映出
A.文学革命侧重于戏曲领域 |
B.传统戏曲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
C.胡适等人对传统戏曲态度激进 |
D.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化倾向 |
洋务运动的产生是为了“继续镇压中国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是用外国资本主义的技术巩固封建统治”;官僚地主开办的工厂是“资本主义国家军需工业的附庸,充分表现了半殖民地的性质”。这一观点表明作者
A.站在文明演进的角度 | B.站在近代化的角度 |
C.站在地主阶级的角度 | D.站在革命者的角度 |
阅读下表,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1601一1700年间英格兰精英人士兴趣取向中宗教与科学所占比例的对比表
项目 |
1601~1605 |
1631~1635 |
1651~1655 |
1696~1700 |
宗教(教士和神学家) |
7.0% |
6.3% |
5.4% |
1.9% |
科学 |
1.7% |
4.6% |
7.0% |
5.2% |
A.放弃宗教信仰的人数增多
B.科学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C.宗教改革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D.科学的进步彻底批驳了宗教神学
古代希腊公共空间发达,至今尚存的神庙、露天剧场、体育场等即是证明,但私人空间却备受限制,如公民不参加“共餐制”,即丧失公民权。据此可知,古代希腊
A.人人享有平等的参政权 |
B.重视公民参政意识的培养 |
C.个人生活完全从属于城邦 |
D.公民权缺乏法律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