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理解词语,并回答问题。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译文):徐家有个小孩,( ),曾有一次在月光下( ),有人对他( ):“如果让( )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 )呀?”( )说:“( )。比方说 ,( )有瞳仁,没有( )就看不见光明了。”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用“/”画出朗读时的停顿处。
此 不 为 远 者 小 而 近 者 大 乎?
(2)两小儿辩斗时,一儿从的角度来看,认为“日初出大如车盖”;一儿从
的角度来看,认为“日初出沧沧凉凉”。他们看太阳的角度不同,因此得出的结论不同。
(3)从上面短文中,你体会到孔子和两小儿各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孔子:
两小儿:
(4)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听了两小儿的话,孔子又会说什么呢?(可以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可用文言文来说)
认真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之子》
〔注释〕①《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②氏:姓氏, 表示家族的字。③诣:拜访。④设:摆放,摆设。⑤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1.按短文内容填空
孔君平指着杨梅故意逗杨氏之子:。
孩子马上回答:。
意思是。
2.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巧妙吗?为什么?
3.你喜欢杨氏之子吗?为什么?
课文链接。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②,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③,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若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④不济,日昃⑤固始食。遂大通“六经⑥”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适:古时指女子出嫁。②世家:家世。③南都:今河南商丘。
④饘(zhān)粥:稠粥。⑤昃(zè):日偏西。⑥六经:儒家六部经典著作。
1.下面各项中画线的“之”字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不同的是()
| A.去之南都 | B.之虚所卖之 |
| C.后天下之乐而乐 | D.子将安之 |
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字。
范仲淹二岁而孤( )去之南都( )辄以水沃面( )
3.翻译下列句子。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4.从这段文字中你得到什么启迪?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谈。
5.请评价一下范仲淹其人。
课文链接。
【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乙】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1.甲诗与乙诗中都提到了“故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诗是
中的“故人”写的。
2.甲诗与乙诗表现的送别季节都是季,甲诗能反映这一时令特点的诗句是“”,乙诗能体现这一时令特点的诗句是“”。
3.甲诗一开头就点明了与友人惜别的地点,“西辞”说明朋友要去的广陵在;乙诗一开头也点明了与友人惜别的环境,从全诗的最后一句看,友人要去的地方在。
4.甲诗与乙诗都描摹了送别的景色,但两诗有不同:甲诗是先后,乙诗则先后,情中言事。
5.甲诗的第一、二句除了勾画出惜别的画面外,还烘托了南方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环境气氛,从中可触摸到诗人内心之情。乙诗的第一、二句写了“雨”“柳”这些景物,从春寒料峭、凄清冷落的氛围中,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心情。
6.甲诗中表现诗人长久翘首凝望的诗句是“”,乙诗中表达诗人对友人别后生活牵挂与关怀的诗句是“”。
7.甲诗与乙诗都有言外之意。甲诗的第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乙诗的第一句的言外之意是。
阅读加油站
十一月四曰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1. 解释词语。
(1)不自哀:(2)尚:
(3)戍:(4)夜阑:
2.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说明了什么?
3.“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一语双关,应怎样理解?
4.“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